布雷特·泰勒:从“问题修理工”到AI新时代的预言家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布雷特·泰勒,一位以“董事会问题修理工”著称的硅谷传奇,通过深度反思和对“影响”的极致追求,从谷歌地图的缔造者成长为OpenAI的掌舵者及前瞻性AI Agent公司的创始人。他以实践者的视角洞察AI产业的未来格局,倡导以结果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并致力于塑造人与AI共生的教育与工作新范式。

硅谷的星空下,不乏耀眼的名字,但极少数人能像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一样,在科技浪潮的每一次关键转折点,都留下深刻的足迹。他是谷歌地图的幕后推手,Facebook“点赞”按钮和新闻推送的发明者,Salesforce的前联席CEO,也曾执掌Twitter董事会的权杖。如今,他是OpenAI董事会的掌门人,同时也是一家前沿AI公司Sierra的创始人。他的职业生涯,正如他本人所言,是一段不断“摆脱僵化观点和身份认同”的旅程,一场持续追问“今天能做哪些真正造成影响的事”的实践。

当OpenAI在2023年末陷入史无前例的“逼宫”危机时,泰勒被推到了风暴的中心。他并非局中人,却被视为唯一能平息纷争的“董事会问题修理工”1。回忆起那个迷茫的时刻,他坦诚地自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来处理这个问题?”1 但答案似乎早已在圈内流传。最初,他因想专注于自己的初创公司Sierra而拒绝加入OpenAI董事会。然而,妻子的一句反问像一记重锤:“你以后会不会在临终前后悔没帮OpenAI一把?”这句话,击中了他内心深处对意义的渴望,促使他毅然介入。

“生活就是复杂的。如果你想做出有意义的决定,就不能逃避复杂性。你得硬着头皮做决定,并学会分清轻重缓急。”1 他以这种务实的态度,在迷雾中寻求真相,最终促成了OpenAI的“重启”——一个不预设立场、追求程序正义的独立调查,并最终促成了山姆·奥特曼的回归。这一刻,他所展现的,不仅是一个技术巨擘的冷静与智慧,更是一位决策者在巨大不确定性面前,选择承担与坚守的勇气。

早期磨砺:从失败中锻造产品直觉

泰勒的职业生涯并非一路坦途,他的产品哲学恰恰诞生于一次深刻的“失败”。在谷歌担任助理产品经理的早期,他负责的第一个重要项目是“Google Local”,旨在将黄页信息与谷歌搜索结合。尽管公司给予了巨大的流量和推广支持,产品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次“真心有点尴尬”的经历,让他从“炙手可热的新晋产品经理”跌落回“普通新人”。

“回想起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没能做出差异性,毕竟人家干嘛非要用Google Local呢,继续用雅虎的不就好了?”1

这次挫折,迫使他进行深度反思:“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努力做出一款有吸引力的产品,跟黄页和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拉开差距。”1 最终,这次反思的结晶便是横空出世的_谷歌地图_。它并非简单地将原有地图数字化,而是将地图、本地搜索、驾车路线等独立功能融合为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谷歌地图的巨大成功,不仅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更深远地改变了泰勒对产品的理解方式。

“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改变了我作为负责人对产品的理解方式。在此之后,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要用这款产品。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1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深度挖掘产品本质价值的思维,成为他日后所有项目的基石。他深信,新技术的意义绝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东西数字化,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体验、解答客户提出的新问题。

转折点:从工程师到影响力的追求

在谷歌之后,泰勒加盟Facebook担任CTO,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又一个关键转折。在Facebook,他的团队规模从几个人迅速扩张到上千人,他开始承担更宏大的管理职责。然而,他坦言自己最初的转型并不顺畅,甚至有些抗拒,倾向于将时间消耗在自己热衷的产品和技术上。

一次与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深刻对话,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当时,泰勒正在帮一位同事完善演示文稿,一边做一边吐槽。桑德伯格把他拉到单独的房间,直言不讳地指出:“她提醒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团队、让同事们也能跟我一样做到高标准。如果有人实在做不到,就得有魄力把他们赶出公司。”1 这番直接而略显刺耳的反馈,让他当晚回到家时“挺郁闷的”。

然而,第二天醒来,泰勒顿悟了。他意识到,自己的“顽固心态其实在限制自己的成就”。他开始以一个管理者的视角思考问题,不再仅仅关注技术细节或产品设计,而是问自己:“要让我们的移动和开发者平台取得成功,最需要做的是什么?”1

“而我从中获得的最大惊喜,就是这事真的有乐趣。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喜欢工程和做产品的,但实际上在改造了组织、让它越来越成功之后,我才真正感到巨大的喜悦。我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不只是工程或者产品设计,而是造成影响。”1

从那天起,他每天醒来都会问自己:“今天能做哪些真正造成影响的事?”这种对“影响”的极致追求,超越了具体的职位或技术身份,成为他持续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他发现,当目标变为“造成影响”时,招聘、销售等他曾经“看不上”的事情,也变得有意义且充满乐趣。这不仅仅是心态的转变,更是他从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升华为一位真正具备战略眼光和领导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创业者的迭代与反思:拥抱不适的建议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泰勒的道路也并非坦途。他的第一家公司FriendFeed,在技术和人才上都堪称豪华阵容,甚至“发明了新闻推送方面的流行概念,还有点赞按钮”1。但尽管产品创新快速、功能全面且保持盈利,它最终未能做大。泰勒反思,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过于专注完善产品,却缺乏从外部视角审视市场、分销和商业模式。

“光有技术是不够的。Twitter的人会告诉大家,让更多名人和公众人物加入才是正确之举。而我们太过于专注完善产品,在人气巅峰期也有点自信过头了。总之,我们的产品创新速度更快、功能更全,也始终保持着全面盈利。但它做不了太大,也承受不了风浪。”1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谷歌并不是培养伟大企业家的好地方。毕竟搜索引擎赚钱太容易了,雄厚的财力让人们很难透彻理解并玩转分销、产品设计乃至商业模式。”1 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创业者最大的错误往往是“讲错故事”,即坚持错误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策略。真正的成功需要创始人意识到,自身的优势未必最适合解决当前挑战,需要不断质疑自己,并积极寻求“那些我们不想听、但确实有质量的建议”1

他对“如何筛选靠谱建议”给出了深刻洞察:不要只看对方的自信程度,而要看其眼光和人品;要向多人征求建议,寻找答案之间的共性,从而建立起“第一性原理”的框架。最重要的是,要追问“为什么”,理解建议背后的逻辑框架。他强调,判断力源自自我反省,从错误的决策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提升。

AI时代的远见:Agent与按效付费

如今,泰勒将目光投向了AI领域的下一次浪潮。他坦诚,即使作为OpenAI的董事长和一家成功的应用型AI公司Sierra的运营者,他依然“很难跟上这个领域的所有进展”1,甚至感到“头晕目眩”。但这种谦逊并未阻碍他清晰地预判AI市场的未来走向。

他将AI市场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

  1. 前沿基础模型市场:他认为这将是少数超大规模公司和实验室的战场,如同今天的云计算巨头。原因在于训练基础模型是纯粹的“资本开支游戏”,初创公司难以承受其巨大的资金门槛和模型资产迅速贬值的风险。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创业去做基础模型,完全不建议。除非你是马斯克?是的,他当然是个例外。他能融上几十亿美元,这是普通创业者比不了的。”12

  2. AI工具层市场:这类市场风险较高,因为基础设施提供商(如云厂商)会不断推出与之重叠的产品。他将其比作“淘金热时卖铲子的人”,虽然有成功案例,但需要创业者提前思考“如果他们也做了这个功能,用户为什么还要选择我?”1
  3. 应用型AI市场(AI Agent):这是泰勒最为看好的领域。他提出一个核心观点——“智能体就是新的App13。他认为未来Agent将成为AI应用的主要产品形态。Sierra正是帮助企业构建智能体,处理客服、法律合规、内容营销等各类场景。这类公司销售的是能带来“商业成果”的产品,利润率更高,而且技术门槛将越来越低,竞争的核心将转向“产品体验”和“业务价值”。

这种对“业务价值”的深层理解,引领他提出了_“按效果定价”(Result-based Pricing)_的商业模式,Sierra正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者之一3。以呼叫中心为例,Sierra根据AI智能体独立解决客户问题的次数收费,因为它直接为客户节省了人工成本。

“‘写得多’不代表‘更好’。同样地,模型调用的token多,不代表效果就好。你可能token烧了不少,客户问题还是没解决,反而弄得更糟——客户再打一次电话、上网吐槽,这个AI就是负价值了。”1

泰勒认为,传统的“按用量计费”在AI场景下与实际价值缺乏相关性。“按效果定价”让软件公司不再仅仅是供应商,而是客户真正的合作伙伴,因为“你办不到就拿不到报酬”1。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软件行业的商业逻辑,预示着一个以可衡量成果为核心的新时代。

代码的未来与教育的变革

泰勒对AI对软件工程和教育的深远影响,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指出,虽然像Cursor这样的代码生成工具正被广泛使用,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生成的代码常常存在问题。他认为,不能指望模型“自己变好”,而应该通过构建系统来解决问题,例如“让AI来监督AI”(如代码审查)和_“根因分析”_(找出AI犯错的原因并提供正确上下文)1。他将其称为“上下文工程”,强调“现在就要建立根因分析系统:找出每一行错误代码的原因,提供正确的上下文,构建合适的系统,让模型现在就能发挥作用”1

谈及编程的未来,他预言,软件开发正从“在终端或VSCode里打字,向着操作代码生成器转换”1。未来可能需要一种“编程系统”,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编程语言,来更好地确保机器以代码形式完成指定任务,并能够轻松验证和修改。这种系统将关注如何让人更好地用计算机替代自己完成编程,推动语言、编译器、测试和监督模型的全面转变。

对于AI时代的下一代教育,泰勒的看法同样充满启发。他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融入AI,将其视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他将ChatGPT比作当年的图形计算器,认为它将迫使教育体系重新思考评估方式。虽然AI工具可能带来逃避学习的风险,但他更强调其带来的民主化力量:

“如果你遇到一个教学风格不适合你的老师,你可以回家让ChatGPT用你喜欢的方式再教一遍。我家孩子在考试前用ChatGPT做测验,文字模式或者音频模式,都比抽认卡好。”1

他坚信,AI能为世界上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导师,根据学习方式进行定制化教学,这将是“最具民主意义的力量”1。他乐观地预言,一个11岁的孩子在10年后创办一家超棒的公司,而ChatGPT可能就是他的主要导师。对他而言,AI更像谷歌搜索,是一种实用的工具,而非像手机那样具有成瘾性。

内心的驱动与坚韧

布雷特·泰勒,这位在硅谷的每一次技术浪潮中都能找到自己位置的“多面手”,其职业生涯的广度和深度令人惊叹。他曾自豪地表示,每次与老同事相遇,他们都会以他当时职务的角度来看待他——谷歌的工程师,Facebook的产品经理,Salesforce的领导者1。他喜欢这种不被角色限定的感觉,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个“创造者”,热衷于打造产品,并坚信“科技与资本的融合能为客户带来难以想象的成果”1

他推荐给创业者的两本书——《与运气竞争》和《坚忍号》,也透露了他内心的底色。前者关乎产品如何真正交付价值,与他“按效果定价”的理念不谋而合;后者则是一部关于南极探险的真实故事,他认为它“最能体现‘坚韧’的真实故事”,在创业者遇到困难时,能给予莫大的慰藉1。这种坚韧,加上他不断自我反思、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影响”的极致追求,共同铸就了这位硅谷传奇。

从谷歌地图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到Facebook与桑德伯格的对话让他视野开阔,再到OpenAI危机中作为“问题修理工”的冷静介入,布雷特·泰勒的故事,是一位技术人、一位创业者、一位领导者不断超越自我、拥抱变革的生动写照。他不仅在创造未来,更在深刻地思考和塑造人与技术共生的新范式。正如他最喜欢的那句座右铭所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去创造它。”1 而他,正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句话。

引用


  1. 他救了OpenAI、年赚过亿、三家明星CTO,却自曝跟不上AI发展了!硅谷大佬告诫:不是马斯克,就别碰大模型·RSS Feed(2025/8/9)·检索日期202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別再入局大模型,除非你是馬斯克! OpenAI董事長90分鐘深度訪談·鉅亨號·RexAA(2025/8/2)·检索日期2025/8/9 ↩︎

  3. AI Agent:基于结果的定价·知乎专栏·(2025/8/9)·检索日期2025/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