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芯片巨头英伟达和AMD同意向美国政府支付中国市场营收的15%,这标志着地缘政治在科技商业中划定了一条史无前例的“通行费”线,迫使企业在合规与利润之间寻求微妙平衡,重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全球商业的齿轮,一度纯粹由利润驱动,如今却日益在地缘政治的粗砺现实中摩擦作响。这场高风险大戏的最新情节是,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和AMD同意将他们在华营收的惊人15%上缴美国政府1。这并非什么创新的新税种,也非企业社会责任的古怪变体。毋宁说,这是在数字边疆征收的一笔史无前例的通行费,是出售尖端硅片给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必须付出的商业“投名状”。对于一个赖以全球供应链畅通无阻的行业而言,这笔交易与其说是协议,不如说是一场浮士德式的交易——市场准入得以保留,但未来收益的自主权却被部分出让。
市场棋局与硅谷的“H20困境”
长期以来,美国对先进AI芯片的出口管制,特别是针对英伟达A100和H100等旗舰产品的限制,给其在华业务投下了一片阴影2。面对这道数字“柏林墙”,英伟达的工程师们展现了商业上的韧性与创造力,精心设计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H20芯片。这款芯片在性能上做了“策略性”妥协,旨在符合华盛顿的出口标准,却在特定推理工作负载中,意外地与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适配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甚至能超越其更强大的前辈3。这其中,英伟达长期以来建立的CUDA生态系统功不可没,其庞大的开发者社区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即便是雄心勃勃的中国竞争者,如华为的昇腾系列,也需在兼容性上投入巨大成本3。
然而,这并非一帆风顺的“曲线救国”之路。尽管H20芯片在2024年展现了不俗的出货量(据SemiAnalysis数据,约100万片,累计营收超百亿美元),但地缘政治的潮汐变化,让库存问题迅速浮出水面。到2025年4月,H20芯片库存已高达60万至70万颗,英伟达甚至预警可能面临高达55亿美元的库存减记和150亿美元的潜在收入损失3。这促使英伟达CEO黄仁勋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华盛顿与北京之间,扮演“说客”角色。
吊诡的是,就在库存压力达到顶点之际,中国科技巨头(如腾讯、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对AI算力的饥渴,又如潮水般涌来,不仅迅速消化了库存,甚至促使英伟达向台积电紧急追加了30万片H20芯片的新订单3。这种过山车般的市场波动,完美诠释了在一个高度受管制的市场中,商业策略如何被政策的无形之手牵引,又被旺盛的需求所反噬。
地缘博弈下的“数字主权”成本
这份“史无前例”的协议4不仅是企业利润分配的调整,更是中美科技冷战背景下“数字主权”概念日益具象化的体现。它揭示了:
- 资本的“赎金”:在国家安全优先于自由贸易的时代,企业为了维护核心市场份额,将不得不支付额外的“合规溢价”。这15%的收益,与其说是商业交易的一部分,不如说是对地缘政治风险的一种直接“纳贡”。
- 供应链的再造:长期来看,此类协议将加速半导体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和区域化进程。各国政府和企业将更倾向于建立“自主可控”的本土供应链,以减少对单一国家或地区技术的依赖。华为昇腾910c的崛起,尽管在良品率上仍有挑战(瑞穗估计其7nm良品率仅30%,远低于台积电的70%3),但其本土化生产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 商业模式的适应:未来,跨国科技巨头将需要更灵活、更具韧性的商业模式来适应多变的监管环境。这可能意味着更多本地化生产、合资企业,甚至为特定市场开发“降级版”产品,以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场“芯片战争”的涟漪,将扩散至全球科技投资的每一个角落。投资者将不得不重新评估那些依赖全球化分工的商业模式,而那些能够在中美之间找到巧妙平衡,甚至能够从中立获利的企业,将变得更具吸引力。毕竟,当全球经济的引擎开始发出摩擦的噪音时,只有最精明的司机,才能在这条新开辟的“硅谷收费公路”上,驶向盈利的彼岸。
引用
-
英伟达与AMD同意向美国政府支付中国芯片销售收入15%以获出口许可·Today US Stock·(2025/08/11)·检索日期2025/08/11 ↩︎
-
在平衡中站位:中美经贸科技谈判背景下的英伟达因素及其深层影响·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时间未注明)·检索日期2025/08/11 ↩︎
-
黄仁勋高调来华后,英伟达被约谈 - DoNews·DoNews·曹双涛(2025/08/01)·检索日期2025/08/11 ↩︎ ↩︎ ↩︎ ↩︎ ↩︎
-
恢复对华出口背后,英媒曝英伟达、AMD与美政府达成“史无前例”协议·新浪财经·(2025/08/11)·检索日期2025/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