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我在北京被机器人和“人从众”给包围了:国产机器人正上演一场“变形计”?!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刚从北京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回来,我发现这地儿简直是机器人界的“春晚”!不仅人形机器人开始“像模像样”地学人,各种核心零部件还集体“大跳水”,价格直接香爆!最重要的是,国产供应链已经支棱起来了,连“机器人4S店”都来了,这波简直是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大型“变形计”!

上个月,我去了一趟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结果心里犯嘀咕:「我是不是走错了?不是说这是个人工智能大会么,怎么人人都在做机器人?」

结果,这个月我又专门跑去了北京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本以为能看到机器人大军压境,结果发现这次大会上最多的,依然是「人从众」——从全国各地跑来看机器人的吃瓜群众!

每个展台都是人满为患,尤其是今年登上春晚的宇树展台,大家伙儿为了看机器狗们“激情互殴”,想获取那早期人类“奴役”机器人的珍贵影像视频,简直是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我这种“小身板”根本挤不进去。

逛完一圈,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万物皆可机器人,人人都在做机器人! 而且,不光是机器人的本体来了,连教你“怎么做机器人”的供应商也集体亮相了,这波操作,直接把我惊呆了。

OK,话不多说,咱们直接从现场那些越做越细、越做越落地的机器人说起。

技术大揭秘:机器人也开始“卷”细节了?

先说那些传统的人形机器人,今年它们走路的姿势,感觉是比之前稳当多了,不再是那种“六亲不认”的魔鬼步伐,至少看起来没那么容易“崴脚”了。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在机器人身上,做的也越来越细。有专门做脑袋的,也有专门研究手的,就连手指这部分,都有厂商开始搞“像素级”研究。

我在现场就看到一个异常逼真的机器人脑袋,一打听才知道,人家直接用上了铂金硅胶(没错,就是某些娃娃同款),仿真程度堪比蜡像。更离谱的是,这张脸的表情竟然能灵活到“离谱”,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真人戴了个头套!

而机器人的“手上功夫”也变得越来越好。以前它们除了举着夹子做点叠衣服、分拣货物的简单工作,现在居然开始学我们,长出了“五指”,甚至都能弹琴了!

还有一家公司展出的机器手,可以直接远程同步人类的动作,还能轻松捏住一个塑胶小球不断揉搓,那灵活劲儿,简直想给它颁个“金手指奖”。

与此同时,同台展出的还有一款力反馈手套,戴上它,科幻值直接拉满!这手套能把机械手感受到的力量,通过振动远程反馈到你的手上。想象一下,以后远程控制机器人做“外科手术”或者“拆弹”任务,指尖的感觉都能同步,这不就是离科幻电影又近了一步?

而给机器人做头、做手,还不是这次展会“颗粒度”的极限。旁边一家公司更牛,他们是专门给机器人做手指传感器的!

通过这种小小的传感器,机器人就能“感知”到自己的手指是不是碰到了东西,碰到东西后,力度是往哪个方向的。你可能觉得这俩参数很简单?

就像咱们吃火锅的时候,用筷子从红汤里夹豆腐一样,必须时刻拿捏手头上的力度,才能把脆皮豆腐给夹起来。对机器人来说也是一样,等它发现自己抓住东西了之后,必须立马调整手上的力度,才能拿捏不同的东西。 —— 现场工作人员如是说。

所以,对高级的灵巧手来说,指尖传感器是绝对少不了的。在会场,我发现专门做这类传感器的厂家还不少,技术路线也是五花八门:有靠电阻率算的,有靠电容的,更高端的还有用霍尔元件的。一家工作人员“凡尔赛”地告诉我,目前比较前沿的灵巧手厂家,都会买他家的指尖传感器,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很牛,你值得拥有”。

估计看到这儿,大家也发现了,这次展会实际上不光只有各种机器人在台前“秀肌肉”,与行业息息相关的供应链厂商,也都给搬了上来,这真是我们没想到的“惊喜彩蛋”。

行业“地震”:国产化与价格战,谁是赢家?

你看看上面那些做机器人手的,不光形态上百花齐放,一个地方你可能看见四面八方全都是手,还有扭成麻花一样的另类,甚至还有“我寻思三个手指不就是夹子嘛”的奇葩三指手。

更重要的是,价格也打下来了,国产化程度高得吓人! 一家参展商悄悄告诉我,之前他们做出来的原型机,里头重要的电机啥的都得高价从德国进口,那叫一个“肉疼”。但今年,随着国产电机强势崛起,他们的新版机器人手不仅外形更流畅美观,价格竟然从“大几万甚至十几万”直接腰斩,压到了两万块!

而且,这种两万块的灵巧手,用的还是精致的金属外壳,甚至还带指尖力度传感器,可以轻松“捏鸡蛋”的那种!

而在其他展台,你也会看到其他厂商的各种手,价格同样可以打到两万多,但做工上就“各有千秋”。有些重视轻便的会用塑料件,重视承载能力的会用钢结构,甚至还有用缆绳传动的,简直是机器人界的“百团大战”。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在大会上兴奋地表示:

今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非常火爆,整机厂商、零部件厂商,平均实现了50%到100%的增长,对整个行业而言都是十分罕见的,需求端拉动了整个的行业的发展。 —— 王兴兴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说 [^1]。

这简直是行业“加速进化”的最好证明!

一方面,国产机器人产业本身就有这些零部件的旺盛需求。除了前面说的国产电机、传感器,还有传动机构、电池之类的展商也都齐活亮相了。整个机器人国产化的产业链,几乎都被“打包”带到了这里,给我一种“光靠这展厅的东西,就能攒出来一台机器人”的错觉。当年钢铁侠被困的山洞里要是有这配置,估计原地就能玩起机械飞升了!

另一方面,除了围绕研发和制造,跟机器人相关的场景需求,也对行业发展推动很大。

这次甚至连机器人“经销产业”都跑出来了。我刚进展馆,第一个展位就看到了机器人版的4S店,还有机器人版的1688!照他们说法,一些机器人厂专注研发,平时对接的客户主要是高校研究所,对一般用户的服务和售后确实不太容易照顾到。所以他们就跑出来,帮你对接厂商、定制化,提供售后服务,简直是机器人界的“海底捞”。

其他像是医疗手术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工厂流水线、保健养生机器人,这些细分领域具体场景下的各种需求,也正在被中国厂商们稳步探索开发,这真是“卷”出了新高度。

“老炮儿”的倔强:工业机器人也要“搞事情”?

当然,除了大家关注的围绕人形机器人的这一堆“新玩意儿”,这次展会其实也来了不少机器人界的“元老级存在”。它们的产品往往身兼不了多职,但只要能把一件事干明白,那效率和稳定性就“杠杠的”。

比起还在成长阶段的新型机器人,这些工业机器人可是被市场考验了几十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它们用最朴素的外观,成了各种汽车制造、材料加工、物流运输等等工业生产“play”的重要一环,堪称幕后英雄。

这些“老炮儿”有的在老本行上继续精进,但有的也开始顺应时代潮流,想“整点新活儿”。

比如下面这个大液压机械臂,能轻松抬起上百公斤的重物,根本不用考虑续航,每天插电就是干,那叫一个“吃苦耐劳”。在很多需要重物搬运或高强度码垛的生产环境下,它们可是“扛把子”。

在这样比较单一的任务中,各个厂家和设备要“卷”的,就是怎么占更小的空间,搬更重的东西,让效率更高。这就涉及到一些高强度材料的选择,和关节设计等等结构优化,简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而像一些体型比较小,做的活儿本来就比较精细的机器人,研发人员则给它们装备上高精度的传感器,配备好加了AI的智能控制系统,逐渐走向了多臂协作的“康庄大道”。

通过协作,可以大大地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灵活度。比如在一些零件加工组装的任务里,可以一个机械臂递送固定零件,一个机械臂进行操作加工,简直是“分工明确,效率翻倍”。而在一些复杂的焊接任务,或者装箱分拣等等工作里,它们可以多机并行,缩短加工节拍,让人看了直呼“效率赛高”!

上面这些工业机器人虽然功能“朴素”,但优势在于非常稳定,好维护。在工业生产的紧张环境中,一个环节掉链子可能会影响整条产线的节奏和良品率,所以长时间不出错,出错了能快速恢复才是最重要的。

在人形机器人追求“十项全能”的对比下,传统工业机器人确实不太能“秀”,但从材料、控制到感知,它们的技术含量可一点不低。现在工业机器人依然是生产的“大主力”,短时间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当然,我也看到了一些“邪修长老”,不光搞本职,还要往人形机器人里“插一脚”……比如KUKA这种工业巨头也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不过感觉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也算是这些老牌企业对未来工厂的“美好展望”吧。

总的来说,这些方方面面的展示,给这次展会一种在井喷的感觉。你能看到各行各业都在探索融入了AI和机器人的新时代;更夸张的是在地域上,各个高校、企业,甚至各个工业省份都有他们自己的展台,简直是“全国人民喜迎机器人”!

一句话,这个行业还是发展得很快的,几乎可以说是蓬勃向上。这种科技进步的生命力,会让大部分来到这里的人,无法做出悲观的评价。

当然肯定也有不少差友不认同我的看法,其实也能理解。就连编辑部内部,都对“机器人是不是该像人”两极分化,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所以你要说这帮机器人行业会怎么发展呢?关于这件事,我想分享另一个故事:

在2023年的时候,我曾去巴塞罗那出差,参加当年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这么个看起来和机器人“八杆子打不着”的展览上,我见到了宇树的机器狗。

不是在专门的摊位上,而是在展馆的过道上。

当时宇树机器人还远远不像现在这么人尽皆知,那时的工作人员还在满地遛狗来做宣传,那画面,就像在遛一只“铁狗”。我相信在当时,谁也想不到他们会在两年之后爆火。而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变成了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我认识的一位高校教授、科幻作家,今天看完展会以后就当场下订单,要买只机器狗,这波消费,简直是“钞能力”的体现。

现在的机器人行业,或许正如两年半前的宇树一样,它们或许还不完整,还有很多问题,也充满了各种质疑。

但不管是技术的落地程度,供应链的完善程度,企业的关注程度,还是用户的认可程度……这一切都在逐渐变好,不是么?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