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别再把车只当交通工具了!大模型这波“黑科技”直接把汽车座舱升级成你的移动“第三空间”。腾讯AICon上,潘英超大佬亲自揭秘,这玩意儿不光能听懂你说话,还能看懂你表情,简直是你的贴心“AI管家”,以后车里想干啥都行,妥妥的“智能”天花板!
你有没有幻想过,你的车不只是个代步工具,还能是个能聊天、懂你心、甚至帮你“搞定一切”的移动豪宅?别笑了,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电影,而是未来智能座舱的“基操”!最近,在深圳那场“AI大佬云集”的AICon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上,腾讯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总监潘英超就给大家描绘了这么一幅“真香”图景,核心就是——大模型激活“第三空间”。1
小别野变“大聪明”:为啥座舱智能非得搭上大模型这班车?
咱们先来聊聊为啥这“第三空间”的概念这么火,以及为啥大模型成了座舱智能的“救世主”。
你想啊,以前的车机系统,虽然也叫“智能”,但用起来总感觉差点意思。你说一句“你好,小T,打开天窗”,它可能就只会开天窗,你说“我有点热”,它估计会一脸懵,或者给你一句“对不起,我不懂”。这就是所谓的**“交互生硬、场景割裂、生态封闭”**。说白了,就是个“傻白甜”机器人,指令式操作,少了点“人情味儿”,也少了点“通用性”。
但是,自从大模型这位“王炸”选手登场,画风立马就不一样了。大模型有啥“杀手锏”?潘英超大佬给咱们划了重点:
- 多模态理解:它不光能听懂你说啥(语音),还能“看”懂你的表情、手势(视觉),甚至理解你输入的文本。这就好比你的车突然拥有了“五官”,成了个能说会道、善解人意的“超级管家”。
- 泛化能力:别小看这个词,它意味着大模型学东西特别快,举一反三能力超强。你教它几个例子,它就能举一反十,少样本学习能力杠杠的。再也不怕它听不懂你的“潜台词”了。
- 场景适配:最牛的是,它还能做到端云协同优化。啥意思?就是车里有个“小聪明”(端侧模型),云端还有个“大智慧”(云端模型),两者默契配合,让你在车里的每一个操作、每一个需求都能被精准理解和满足。比如你在堵车时烦躁地说了句“哎呀,堵死了”,它可能就自动给你播放舒缓的音乐,并提示前方路况。
说白了,大模型这波操作,直接把座舱从一个“冰冷的机器”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智能伙伴,从“功能主导”升级到了“智能驱动”。这哪是开车,分明是享受!
云端一体,能打能抗:腾讯的大模型座舱到底“潮”在哪儿?
那腾讯是咋把这些“黑科技”落地到我们车上的呢?潘英超在演讲中详细解读了多模态交互、场景化训练和端侧大模型探索等核心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把大模型训练得特别“接地气”。不光是让车能“听说看懂”,更重要的是让它能理解**“你此时此刻在车里想干啥”。比如你在车里说一句“有点困”,它可能不会直接给你放摇滚乐,而是根据时间、你的驾驶状态,智能推荐一首轻快的音乐或者帮你把空调温度调低一点。这种“场景化服务”**才是真智能。
而且,你可能不知道,腾讯在出行领域可没少“卷”。他们推出了汽车行业大模型全栈能力架构,并把这些“大招”搭载到了超过1500万辆车上。23 这可不是PPT概念,是实实在在的“上车”了!这里面就包括了前面提到的**“端侧大模型”。这意味着一部分AI能力直接部署在车上,即使网络不好,你的车也能保持“聪明在线”,反应速度更快,隐私也更有保障。而那些需要“超级大脑”才能完成的任务,则交给“云端一体”的云端大模型来搞定。这就好比你的车既有本地的“小脑”,又有连接云端的“大脑”,想想都觉得这波操作YYDS**!
通过这种**“端云一体、生态融合”**的方式,腾讯正努力重构人车关系。车不再只是个交通工具,它成了你的移动会议室、私人影院、K歌房,甚至是你情绪的“树洞”。这种深度融合,无疑是智能座舱的未来趋势。
这波操作,车企们能抄作业吗?
当然能!潘英超的分享不光是秀肌肉,更是一份**“大模型+出行”的方法论与落地路径参考**。对于那些还在智能座舱“迷茫”期的车企和技术大佬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份“降本增效”的“教科书”。
通过掌握大模型在出行领域的核心技术路径(多模态融合、端侧优化、场景化训练),车企可以:
- 降低成本:传统方案需要针对不同场景、不同需求进行大量定制开发,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可以大大减少这种重复工作。
- 提升效率:更智能的交互和更精准的服务,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带动销量和品牌认可度。
- 拓展生态:通过大模型连接更多服务,比如车载支付、远程办公、智能家居互联,把车变成一个真正的“生活空间”。
所以,这次AICon深圳大会,不光是看大厂“秀肌肉”,更是看他们如何把“诗和远方”的AI技术,变成我们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烟火气”。这波“大模型上车”的浪潮,你准备好**“上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