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这玩意儿,用起来真香,效率直接起飞!但硅谷大佬亲测发现,长期躺平式依赖AI,小心你的大脑变成“停车场”,思考能力直接“下线”。未来,只有两种人:能驾驭AI的“老司机”,和被AI取代的“工具人”。
全世界都为AI疯狂,这事儿您肯定知道。短短两年,近10亿人“喜提”OpenAI产品,这增长速度,简直是火箭都得甘拜下风!这套路,熟悉吗?没错,就是硅谷那帮“老狐狸”的经典操作:把产品做得好到你离不开,价格低到你心甘情愿,等你彻底上瘾了,再琢磨怎么从你口袋里“薅”走几十亿美元。
我们爱AI,因为它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认知捷径”——写报告、做PPT、编代码,以前绞尽脑汁的事儿,现在AI动动“手指头”就搞定,简直不要太爽!就像突然多了一个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的“超级学霸”兼“万能助理”。
但是,等等!这“捷径”走多了,会不会变成“陷阱”?“外挂”用爽了,大脑会不会被“掏空”?
摸鱼一时爽,大脑火葬场?——CEO大佬的“躺平”血泪史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Section公司首席执行官Greg Shove,这位硅谷大佬,就亲身经历了“认知滑坡”的“血泪史”1。想当年,2023年3月,他第一次尝试ChatGPT,从此便“爱不释手”,ChatGPT或Claude成了他日常工作的“左膀右臂”。效率确实是“杠杠的”,脑力活儿做得又快又好。
然而,爽的背后,是深深的“隐忧”。
AI确实让我的脑力工作变得更快、更高效。但与此同时,我也在认知上变得越来越懒惰。过去,我必须仔细检查AI生成的草稿。但现在,它90%的情况下都能给我一份不错的初稿,这让我越来越懒得去检查它的工作。
——Greg Shove,Section公司首席执行官
从一开始的“小心求证”,到后来的“全盘接受”,这不就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吗?我们先是让AI接手点“小任务”,比如回个邮件、写个大纲。渐渐地,它几乎能包办所有事,从写文案到做演示,甚至连制定战略这种“烧脑”的活儿,AI也能“轻松拿捏”。结果呢?我们自己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就像被“思维外包”给AI了一样,慢慢地,开始“萎缩”了。
微软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研究就直接“捅破了窗户纸”:生成式AI,正在悄悄削弱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当你对AI的输出结果盲目自信时,还会主动去“动脑子”吗?事实核查?那是什么?“诱惑会越来越强烈”,谁不想“躺平”呢?
灵魂拷问:你,是AI的“司机”还是“乘客”?
一年前,Greg Shove以为未来职场会分“用AI的人”和“不用AI的人”。现在他“幡然醒悟”:未来五年,谁不用AI才是新闻!真正的“分水岭”,将出现在两类人之间:一类是能驾驭AI的“老司机”,另一类则是将自己的思考完全“外包”给AI的“躺平乘客”3。
想象一下:
- AI乘客:他们就像坐享其成的“巨婴”。把指令Ctrl+C、Ctrl+V到ChatGPT里,结果再Ctrl+C、Ctrl+V出来,直接“打包”提交,美其名曰“高效”。短期内,他们可能因为速度快而得到“奖赏”。但长远来看,当AI越来越不需要人类监督时,这些“乘客”因为无法为AI产出增加任何“附加值”,最终会被市场无情地视为——“多余的人”。说白了,就是“工具人”,而且还是可替代的“廉价劳动力”。
- AI驾驶员:这才是真正的“卷王”!他们坚持主导和驾驭AI,把AI生成的内容当成“初稿”,然后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修改。甚至,他们会故意“关掉AI”,给自己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像“高手过招”时,刻意给自己设限,磨砺真功夫。
很明显,未来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急剧扩大。“AI驾驶员”将坐拥“巨额财富”,而“AI乘客”,则可能面临“淘汰”的命运。
打响“保卫大脑”攻坚战!告别AI“巨婴”养成指南
别慌!这并非无法避免的“宿命”。你的大脑可是“宝贵财富”,千万别荒废了!想成为AI的“主人”,而不是AI的“奴隶”?Greg Shove给出了几条“金科玉律”:
- 从你熟悉的领域开始:在你有专业知识的领域用AI,这样你才能对其输出结果保持“批判性审视”。毕竟,只有懂行的人,才能看出AI在“胡说八道”或“避重就轻”。
- 与AI对话,而不是直接索要答案:别指望AI直接给你一个“标准答案”。把它当成一个“高级陪练”或“思想辩友”。给它条件,给它输入,和它一起“头脑风暴”,甚至可以和它“抬杠”,在辩论中激发自己的思考。
- 保持高度警惕:别把AI当“神仙”,它也会“犯糊涂”。永远不要想当然地认为AI的输出就是“完美答卷”。多问一句:“这真的是个好建议吗?有没有更优解?”
- 践行主动怀疑精神,坚守批判性思维:用你自己的观点去“拷问”AI。比如,它给了一个方案,你可以反问:“这个方案是不是低估了这项投资的风险?”主动“找茬”,才能让你的大脑保持“在线”状态。
- 抵制将“第一稿”完全外包的诱惑:虽然面对空白文档可能让你“头大”,但那正是激活你大脑、进行深度思考的“关键一步”。别一上来就让AI给你“喂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做出最终决策,并为此负责:对于任何中高风险的决策,AI都应该是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决策者”。作为人类,你必须为自己的决策承担全部责任,这是你的“主权”,不容侵犯!
有了AI,你确实有了一个“全天候在线”的“专家伙伴”。但你此刻也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你会看到很多人放弃主动思考,将决策权“外包”给AI。等到他们认知能力“萎缩”时才后知后觉,那时可能一切都“难以挽回”了。所以,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利用AI来挑战和强化你的思维,而不是让它取代你的思维。
时代的“认知大迁徙”:AI不是PPT,是“新大陆”!
为何这么多人对这场“AI大迁徙”心生犹豫?因为它真的“不一样”!
首先,AI不仅仅是自动化任务。它开始“侵占”那些本属于人类的“核心地盘”,比如判断力、语言和创造性表达。这可不是简单的“提效”,而是直接“模糊了机器与人类的分界线”,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其次,人们接纳它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理解它的程度。很多人每天都在用AI,但心里还打鼓:这玩意儿靠谱吗?它到底在干嘛?这种“稀里糊涂”的信任,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第三,AI不仅仅改变我们做什么,它还悄悄重塑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个性化的回复和生成式工具,正在一点点瓦解我们共同的认知基础。大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能因为AI的“个性化投喂”而变得不同。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认知大迁徙”4。这就像《圣经》里“出埃及记”的故事,不是所有人都会乐意离开“旧世界”奔赴“新大陆”。迁徙,从来不只关乎地理或进步,它关乎身份、信任,以及舍弃已知、奔赴未知时所面临的风险。
如果只把“认知迁徙”当成技术或经济挑战,那我们就忽略了它“人性化”的轮廓。有人会迅速行动,有人会选择观望,还有人会质问这片“新大陆”是否尊重他们珍视的价值观。但无论如何,这场迁徙已经开始了,而且“新大陆”的地形,早已被那些行动最快的人所塑造。
未来已来,你是“上车”还是“下岗”?
就像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取代了体力劳动一样,AI正在重塑认知领域的“有用”、“高效”和“技能”的定义。早期的红利,总是集中在那些有资源、技术精湛且灵活应变的人手中,而风险,则更多地落在那些适应较慢的人身上。
它不只是加速认知,它开始执行认知。AI融入日常工具的速度,远超于监管或公众理解的跟进速度。它如此诱人,以至于许多人在完全信任或理解它之前就开始使用了。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最近就“语出惊人”:AI可能在五年内“淘汰半数的入门级白领工作”,并将失业率推高10-20%5。这可不是什么“遥远科幻”,而是迫在眉睫的“就业冲击波”!
或许,这场“认知大迁徙”的重要性,真的堪比人类发现并使用火4。它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足,但它也可能导向一个“反乌托邦”式的结局——财富高度集中、大规模失业和机遇急剧萎缩。
大迁徙已经开始。问题不再是它是否会重塑工作、身份和机遇,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去面对它最终塑造出的那个未来。
引用
-
Greg Shove的分享:AI正在掏空大脑,思想沦为残废!未来只分AI的“主人”和“奴隶”·新智元·英智(2025/8/11)·检索日期2025/8/12 ↩︎
-
微软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论文:AI is Making Us Lose Our Minds and Not in the Way You’d Think·VentureBeat·(2025/1/1)·检索日期2025/8/12 ↩︎
-
AI时代的「驾驶员」与「乘客」:AI时代:成为驾驭者还是被淘汰者,你的选择决定未来_思考·搜狐网·(2025/8/11)·检索日期2025/8/12 ↩︎
-
认知大迁徙:When progress doesn’t feel like home: Why many are hesitant to join the AI migration·VentureBeat·(2025/8/11)·检索日期2025/8/12 ↩︎ ↩︎
-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警告:AI正在掏空大脑,思想沦为残废!未来只分AI的「主人」和「奴隶」·新智元·英智(2025/8/11)·检索日期2025/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