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数字营销巨头正将AI从单纯的流量捕手转变为精明的经营策略师,以应对注意力经济的边际效益递减。阿里妈妈、巨量引擎和腾讯广告,正通过不同的AI路径,从短期“红利ROI”转向长效“经营ROI”,预示着一个以算法驱动的复合式增长新时代。
长期以来,营销界一直是数字洪流中淘金者的乐园,而今,这片土地的“金矿”似乎正在枯竭。当移动互联网的活跃用户增长趋于平缓,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徘徊不前,昔日“流量为王”的法则正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AI)的魅影浮现,不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显学”,而是被寄予厚望的“赢学”——它承诺的,是为日渐焦虑的品牌和商家提供新的“印钞机”。中国数字广告市场的三大巨擘——阿里妈妈、巨量引擎和腾讯广告,正不遗余力地将AI能力深度嵌入其营销体系,但各自的策略却如同棋盘上的三条不同路线,意图殊途同归地解决“增长”这一亘古难题。
流量的潮汐与经营的深耕
这三家平台的AI演进,恰好映射了市场对增长逻辑认知的迭代。一种思路是“做增量”,即不断做大蛋糕或找到新的蛋糕。字节跳动旗下的巨量引擎,正是此中翘楚。它凭借抖音的“全域兴趣电商”和源源不断的内容生态,如同一个敏锐的掘金者,总能在短视频、直播、短剧乃至小游戏等新兴流量高地中嗅到“红利”的气息1。对于广告主而言,这种策略简单粗暴,效果立竿见影——只要能搭上红利快车,投资回报率(ROI)便能迅速攀升。然而,红利这回事,如同潮汐般难以捉摸,今日之“新贵”(例如短剧)可能明日便成明日黄花。当“红果”超越爱奇艺成为新的现象级应用,随之而来的却是如何持续变现的挑战。流量的短暂高潮过后,那些过度依赖“买量”的品牌,往往发现自己陷入了成本失控的泥淖。正如一句中国谚语所说,“吃红利”如同“守株待兔”,固然可能有所得,但绝非长久之计。
相形之下,腾讯广告则更倾向于“做存量”,即在现有蛋糕上提升营养价值。凭借微信、QQ、腾讯视频等庞大的社交与内容矩阵,辅以视频号、小程序、小店等商业产品,腾讯广告构建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营销生态闭环1。其近期上线的3.0系统,正是通过加强AI能力,期望在巨大的存量规模中“精耕细作”,挖掘出新的增量。这好比一位技艺精湛的糕点师,即便面粉总量有限,也能通过高超的手艺,让每一克蛋糕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社交网络的粘性与广度,使得腾讯即便不刻意追逐“新红利”,也能通过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在存量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然而,真正拨动市场神经的,或许是阿里妈妈那番“深意”的动作。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妈妈推出的“万相营造”,将AI能力深度嵌入到生意经营增长的全链路中1。这并非仅仅是寻找新的流量洼地,也不是简单地优化现有流量的转化率,而是将AI的通用知识和推理能力,与电商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它的目标是:让经营本身成为增量。例如,当消费者对某一品类产生兴趣,AI不仅能精准推荐相关商品,更能前瞻性地洞察潜在需求,甚至引导新的消费。这无疑是AI从“销售注意力”转向“销售经营力”的深刻转折2。对于商家而言,这意味着投放不再是焦虑地追逐稍纵即逝的“红利”,而是回归到品牌建设与用户维护的本质。
算法的炼金术与商业的永续
市场的残酷现实是,增量不再是主旋律。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移动互联网全网月活用户规模仅增长了2.5%,人均单日使用频次也仅增长了2.6%。这宛如一池有限的清水,虽然水面偶尔会因“短剧”或“小游戏”的兴起而泛起涟漪,但总体水量并未增加,不过是用户注意力的迁移罢了。这种“结构性红利”,在本质上是短周期里的“小确幸”,其可复制性极差。一旦某个“网红香薰”爆火,不出数月,市面上便会涌现出大批“一个师傅教的”同质化产品,最终只能陷入无休止的预算追加与价格内卷,直至利润空间荡然无存。
正是在这种“买量增长”的传统范式日益失效的当下,AI营销正成为“香饽饽”——它不再是单一的投流工具,而是一种复合经营增长的策略。一方面,AI赋能的全域投流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快速“爆单”。无论是阿里妈妈的“万相台无界版”还是“阿里妈妈百灵”,通过AI算法对人群、货品等维度进行精细化策略制定,销量得以显著提升3。这意味着,有了AI的辅助,商家无需人工“盯盘”,便能基于数据实现更高效的决策。
另一方面,真正有价值的长期投流,其核心目的并非增加经营成本,而是为其赋能,甚至实现“降本”。许多商家曾陷入一个误区:投放越多,成本越重。这是因为他们常常将短暂的“爆品”视为“红利”,继而大水漫灌式投入,最终导致成本失控,得不偿失。然而,在AI时代,投放与经营需一体两面,紧密结合。费效比更好的“全域投放”,更需要兼顾“全域经营”。AI工具的日益丰富,已能深入投放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辅助商家将每一分预算都“用到刀刃上”4。
从电视广告的单向灌输,到电商时代的精准触达,再到网红带货的场景渗透,每一次“人、货、场”的变革,都催生了新的增长浪极。如今,AI营销的巨轮滚滚向前,它所驱动的,不仅仅是广告效率的提升,更是商业逻辑的深层重塑。那些能巧妙运用算法的“炼金术”,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经营价值的平台和商家,方能在潮水退去后,勇立下个时代的潮头,真正成为那台永不疲倦的“AI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