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近期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行业显现出从技术展示向商业化落地的急迫转变。随着公众关注度提升和巨头入场,行业正加速探索以文旅和商业服务为代表的实用化应用场景,预示着一个以盈利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竞争时代。
曾经被视为前沿实验室产物的机器人,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冲破技术藩篱,驶入商业的深水区。一年一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正成为这一巨变的生动缩影。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展会不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炫耀场,更像是一个“求生欲”与“商业雄心”并存的市集——参展企业无不将“想赚钱”三个字,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1
人形机器人:从“高精尖”到“大众化”的转变
今年机器人大会最直观的感受,无疑是空前的人流与参展商数量。展馆内外摩肩接踵,其中不乏举家出行的“小观众”的身影。这种景象清晰地表明,人形机器人已从少数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士关注的“高精尖”领域,转变为公众可目睹、可触摸的“大众话题”。1 这不仅是市场教育的成功,更是技术亲和力提升的标志。
同时,展馆布局的变化也揭示了行业内部的深刻迭代。往年按应用场景划分的展区(如建筑、农业机器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人形机器人主导的崭新格局。许多传统企业逐渐淡出,新兴力量围绕人形机器人技术迅速崛起,完成了产业的一次全面“更新和再造”。1 这种集中度的提升,预示着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人形机器人引发的结构性重塑。
“娱乐化”:技术展示与商业破局的交汇
大会现场的另一大特征是弥漫的“娱乐化”氛围——京东把直播带货搬进会场,宇树科技上演机器人拳击对抗,加速进化组织机器人足球比赛。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整活”,实则承载着多重战略意图。
首先,“娱乐化”是人形机器人技术实力的最佳“检验场”。无论是马拉松、拳击还是足球,都对机器人的持续环境感知、实时动态平衡、步态规划、能量管理等综合能力提出了严苛挑战。例如,去年的机器人多需工程师辅助,且“营业五分钟,充电两小时”;而今年则能T台走秀、跳舞、打拳,展现了在人机运控、自适应性、能源管理等方面的显著进步。1
其次,在商业化尚未全面铺开的当下,“整活”更是企业维持热度、吸引公众关注、进而推动融资的必要手段。高估值和持续融资,正是支撑这些初创企业穿越技术“死亡谷”的关键。
更深层次的洞察在于,这种“娱乐化”无意中成为人形机器人当前最成熟的商业化路径。此前,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设想多集中于工厂搬运、家庭保姆等“进厂打工”场景。然而,现实是,在精细化操作和通用智能方面,现有机器人仍不具备人类的灵活性。讽刺的是,“下海卖艺”——即在景区表演、扮演NPC、与游客合影等——成为了人形机器人目前最直接、最赚钱的应用场景。1 环球影城的擎天柱、威震天正是这一模式的典范,如今越来越多企业涌入这一赛道,瞄准文旅市场的广阔前景。
“赚钱”:商业化浪潮的加速与应用场景重塑
今年大会上,各企业将“想赚钱”的心思暴露无遗:灵巧手公司公开标价,企业广招代理商和销售伙伴,甚至直接将购买链接贴在机器人身上。1 这与前两年“矜持克制”的专注于技术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资本对落地效益的迫切要求。
这种趋势的微妙体现,在于EX机器人公司策略的转变。作为往年大会的焦点,EX的仿生机器人曾以其拟人形态备受瞩目,并占据C位。然而今年,EX并未参展,而是将重心转移至其新开的机器人主题餐厅。在那里,机器人调酒、接待、互动,成为餐厅最核心的卖点,实现了从“花钱参展”到“营业赚钱”的转变。1
这类面向C端或文旅场景的应用,正从餐饮业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如博物馆解说员、景区导游等。博涛科技等企业已成功将其仿生机器人应用于清明上河园、融创文旅城等知名文旅项目。在沉浸式主题乐园日益受到青睐的背景下,机器人提供的丰富互动体验,正使其成为文旅消费升级的“刚需”,并成为商业化落地的第一站。1
巨头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的重塑与未来展望
人形机器人领域在资本市场上异常活跃。2024年以来,融资事件已远超去年全年,总金额逼近278.79亿元1。智元机器人入主上纬新材,宇树科技屡传上市,都印证了资本对这一赛道的狂热追逐。
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是京东、华为、腾讯、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巨头的正式下场。大厂的入局通常意味着行业“草莽时代”的终结,竞争将更加激烈,时间窗口被大幅压缩。1 巨头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场景和“后发先至”的策略,正加速重塑行业格局。 它们不仅带来了更残酷的竞争,也带来了更为清晰和确定的落地场景,如京东的零售配送、美团的外卖业务12。这些高频、刚需的商业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从“演员”走向“同事”的明确路径。
高盛也观察到,在商业化进程中,轮式机器人因易于快速部署,可能在短期内成为主流,加速商业化落地。2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长期潜力在于其通用性,未来将逐步拓展至工业、服务、医疗等更广泛领域,并从“演员”走向“同事”34。业内普遍预计,2026年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4。
这场由“想赚钱”驱动的商业化浪潮,正迫使人形机器人行业从技术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从炫技展示走向实际应用。未来的竞争,将是一场围绕落地和应用的“硬碰硬较量”——只有真正解决实际需求、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变现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