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程序员们,AI时代真的来了,这波不是“躺平”而是“升维”!曾经的“码农”不仅要“造铲子”,还得学着“寻新矿”,全民开发浪潮下,连35岁焦虑都有了“新解药”,快来看看你的“十字路口”在哪儿?
当代码不再是程序员的专属“魔法咒语”,普通人也能“指点江山”让AI为你码字干活儿,这意味着啥?简单来说,这就是一场认知革命,堪比当年智能机把功能机拍在沙滩上的时代大变局!曾经那些在“代码门外”徘徊的“创意打工人”,现在只需动动嘴皮子(或者敲敲键盘),就能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这感觉,就像是突然发现,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升级成了私人管家,还能帮你盖房子!
一大波智能编程工具,比如Cursor、Claude Code、GitHub Copilot、秒哒等等,简直是**“神仙打架”般纷纷上线。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电影,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开发能力,正在从专业程序员的“象牙塔”里,一步步“下沉”到全民的口袋里**。这意味着,未来你的产品经理可能自己就能把原型图“搓”成APP,隔壁老王也能用自然语言给自己搞个小程序卖菜了!Gartner预测,未来大型企业里的“公民开发者”数量将是专业开发者的四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更是直接“放话”:未来会说话就能编程,这是不是有点**“魔法变现”**那味儿了?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种“全民皆码”的盛况,那些昔日里“叱咤风云”的专业程序员们,是要“卷铺盖走人”还是**“逆袭升维”? InfoQ与融云联合出品的《十字路口》这部纪录片,简直是“人间真实”的年度大戏,把程序员群体从“Hello World”新手到AI时代“造铲子”或“寻新矿”的蜕变,都给咱们扒了个精光。它不仅揭示了行业迭代的“潜规则”,更是在告诉你:技术革命里,“人的价值重构”才是真正的主题曲!**
AI狂飙:码农真的要失业?还是“升维”了?
今年最“热乎”的词儿,没跑儿,就是AI!它不仅把开发者的能力边界**“无限拉伸”,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泼天富贵”**。
智能编程工具的普及,直接催生了一个新物种——“公民开发者”。他们可能没学过Python、Java,甚至分不清前端后端,但只要会“下指令”,就能分分钟生成应用程序。这效率,简直是开了挂!有数据显示,使用AI写代码,6个月研发提效超20%,甚至能将开发效率提升约65%,bug率也能降低40%1!
当然,这不代表专业程序员就“没活儿了”。恰恰相反,他们正加速向**“地基建设者”转型,比如模型优化、AI基础设施搭建。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大佬都说了,AI基础设施正在取代传统数据中心,变成“AI工厂”2!这意味着,未来专业程序员要干的,可不是简单的“搬砖”,而是“盖大楼”——这些“地基”包括了数据存储和处理、机器学习框架、模型训练平台等等2。数据显示,AI基础设施相关岗位的热度蹭蹭上涨,AI架构师跳槽薪资暴涨20%-30%,妥妥的“香饽饽”**!
硅基流动联合创始人杨攀在《十字路口》里就直言:“我刚入行的时候,我妈就告诉我,这行得终生学习。”他就是个**“时间管理大师”和“技术尝鲜狂魔”,每次新玩意儿出来,都第一时间上手。2024年,他借助智能编程工具,咔咔一顿输出,写了4-5万行代码,其中好多还是他以前没接触过的语言。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活到老,学到老,AI帮你开外挂”**吗?
“先去体验AI、实践AI,才更有可能在下一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 杨攀,硅基流动联合创始人 (言外之意:再不学AI,可能就没你的位置了,各位“打工人”抓紧了!)
而且,现在的“核心竞争力”也变了。暴裂果实创始人王登科一针见血地指出:**“会一门语言或者具体的技能,可能都不再是那么强的核心竞争力,提出问题、找到问题我觉得是更重要的。”**这意思是,你光会“敲键盘”不行了,还得会“动脑子”,成为一个“问题解决专家”!就像一位老产品人说的:“那些担心被AI替代的程序员,往往把自己当成了"代码民工";而那些主动拥抱AI的程序员,正在向"技术架构师"和"问题解决专家"转型。”3
王登科这哥们儿,可是抓住了AI这波**“泼天富贵”。他说,从2018、2019年到AI爆发前的这几年,“机会非常少”。但他利用大模型在情绪价值方面的潜力,搞了个AI陪伴产品“独响APP”**。用户发个朋友圈,AI角色就能给你“走心”回应。
“人和AI建立的关系可以是积极、正向且拥有强大力量的。” — 王登科,暴裂果实创始人 (AI:我不光能帮你码代码,还能帮你“疗伤”,简直是“全能型选手”!)
现在,这APP已经坐拥60万用户,还拿到了百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这波操作,简直是**“小而美”创业的教科书**!在AI时代,“做大做强、融资上市”不再是唯一剧本,超级个体和小团队也能“逆天改命”,把各种小众需求都变成“真香”的商业机会。InfoQ数据显示,中小型企业已经占据生成式AI研发团队的半壁江山,20人以下的小团队更是行业标配。
爷青回!互联网程序员的“三生三世”进化史
说起来,中国互联网这几十年,简直是程序员们的一部**“渡劫史”。每隔十年左右,就得来一次“大变身”**,每次都把大家推到“十字路口”,逼着你选,逼着你成长!
1. PC互联网鼎盛期(1994年—2009年):那时的程序员,是“香饽饽”!
还记得“三大门户”搜狐、新浪、网易把新闻、论坛、邮箱带进千家万户的年代吗?那时百度、阿里、腾讯刚出道,整个互联网就像一片**“蓝海”,遍地是黄金!开发者简直是“稀缺资源”,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未来5年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当时符合要求的人才不足20万,企业抢人都顾不上看学历,只要你会敲代码,就能“平步青云”**。
自媒体博主“技术胖”(胜洪宇)就是那时候的**“幸运儿”。他不是科班出身,2005年自学编程,2007年找工作,就凭一个静态的乔丹主题个人网页**,直接进了家初创电商公司。然后,公司和他的职业生涯一起**“坐上了火箭”!那个时代,随便会点儿编程,都能快速起飞,简直是程序员的“黄金年代”**啊!
2. 移动互联网爆发期(2010年—2019年):从“盖楼”到“装修”,得快!
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一普及,大家伙儿的“视线”就从PC转向了手机。那时候,可不光是“把系统搭起来”那么简单了,你还得让它**“用起来爽”!微信要毫秒级响应,滴滴要能瞬间匹配司机,程序员从“技术搭建者”直接进化成了“用户体验优化师”**。这节奏,就一个字:快!
滴滴当年那场补贴大战,日均订单百万级,程序员们简直是**“神兵天降”,服务器扩容、算法优化、地图适配,都得在“火烧眉毛”的情况下搞定。结果就是,互联网大厂开始“撒钱抢人”,阿里巴巴、腾讯的研发人员数量直线飙升**。
融云IM研发负责人李宏博就见证了那段**“抢人大战”:“一家外企研发中心一撤,不出一个小时,各个互联网公司的HR就挂着横幅去抢人**,不需要复杂的面试流程,拿着工牌就能谈薪!”
(内心OS:这哪是抢人,这简直是“抢程序员去搞钱”啊!那场面,估计比春运还热闹。)
李宏博自己也是**“时代弄潮儿”,从飞信到融云,一直在“冲浪”,把技术能力迭代得飞快,完美适应了即时通讯的高并发、场景化需求,还成功转型管理岗**。这告诉我们,“快速学习”和“主动转型”,才是程序员的**“保命符”**。
3. 存量时代的转型困境与破局:35岁,真的“一刀切”?
2019年以后,互联网“圈地运动”结束,用户增速放缓,流量红利**“凉凉”。更要命的是,AI这玩意儿,开始对初级技术岗“虎视眈眈”,直接把行业推入了“存量竞争”的死循环,“35岁危机”更是成了悬在每个程序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85%的求职者都觉得有35岁门槛,互联网行业更是**“重灾区”。但程序员们,可不是“坐以待毙”的主儿,他们正在用各种“骚操作”**来对抗这种焦虑。
比如前面提到的“技术胖”,40岁那年,他被裁员了!更讽刺的是,他被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主导开发的低代码平台太牛了,其核心功能准确率达80%-90%,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这简直是**“自己挖坑埋自己”**的典范啊!
(技术胖:我凭本事把自己“裁”了,这波操作,不服不行!)
不过,技术胖并没有“躺平”,他直接回归农村老家,玩起了自媒体,搞起了**“乡村创业”,活生生把危机变成了“逆袭”!《十字路口》纪录片里,就记录了N个程序员直面年龄危机的真实故事,看完你可能会发现,所谓的“危机”,可能只是你“转弯”**的机会。
从PC时代的“遍地黄金”,到移动互联网的“速度与激情”,再到存量时代的“内卷求生”,中国互联网的三次大浪潮,归根结底,都是程序员们在跟技术、行业、以及“自己”的一次次**“灵魂对话”。敲下第一行“Hello World”时,谁能想到,这对话的最终命题,根本不是“代码写得好不好”,而是“如何在变化中永远保持创造力”**?!
平台“进化论”:从“送消息”到“神队友”
仔细瞅瞅,互联网和软件开发这行,简直是**“十年一轮回”,每隔十年就来个“王炸”,把整个行业“洗牌”一遍。2025年这个节点,不光迎来了AI Agent的“元年”,更是《十字路口》联合出品方融云成立十周年。这十年,融云恰好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向AI时代的“无缝衔接”**,每一步都踏在开发者“进化”的鼓点上。
融云,一个**“为开发者而生,也为开发者服务”的平台,把镜头对准了程序员们的真实人生。他们想告诉咱们:无论是那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大佬,还是在时代浪潮中挣扎求存的普通打工人,亦或是在转型节点上做出抉择的个体,他们的故事,都是时代浪潮的缩影。而融云,一直在致敬那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程序员精神!**
当程序员们在不断“升级打怪”调整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时,那些服务他们的生态平台,也没闲着,跟着一起**“智能化演进”**了。
以前,移动互联网爆发期,大家最关心的是系统**“稳不稳”、“快不快”,消息能不能“100%送达”。现在AI一落地,开发者们的需求就“高级”了:要智能!要能“读懂我心”!“公民开发者”越来越多,他们想要的是“秒哒”、“扣子空间”这种“傻瓜式”的零代码工具。而普通用户呢?毕马威报告说,全球一半以上员工都在主动用AI工具提升效率,从智能客服到自动化办公,大家伙儿都希望AI能“替我干活儿”**。
所以,融云也从传统的“信息传输”转向了**“智能互动”。想当年,它推出SDK,就像是给开发者们递上“现成的轮子”**,让他们不用从零开始“造车”,几行代码就能搞定聊天、音视频通话这些基本功能。
现在AI浪潮汹汹,融云直接变身**“沉浸式AI交互落地的关键基础设施”。它搞了个AICP(智能通信平台),把大模型、多模态交互和各种智能体都“打包”进去。开发者通过融云大模型API平台,就能一键调用50多个主流大模型的文本、图像、视频生成能力,省去了自己“造轮子”的麻烦。而且,它还推出了AI机器人、AI智能回复助手、智能翻译这些“黑科技”**,能“感知”用户情绪,提供拟人化对话。
(融云:我不仅能帮你“送快递”,还能让你的快递会“聊天”,是不是很炫酷?)
这些能力,本质上就是把那些**“高大上”的AI技术,“化繁为简”,变成“接地气”的工具,让每一个“小脑瓜”里的创意,都能高效地“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融云的十年,就是互联网发展的**“微缩景观”。从“把消息100%送达”,到“让对话被智能理解”,它的每一步进化,都藏着开发者需求的“史诗级变迁”,更藏着技术革命中,那份“人的价值”!甭管工具怎么迭代,真正推动世界向前的,永远是那些敢于用代码、用创意、用坚持,跟时代“硬刚到底”**的人!
哦对了,就在这个月,融云还有一场**{A}IM产品发布会**,感兴趣的各位“科技弄潮儿”可以去**“围观”**一下,看看他们又憋了什么“大招”!
结语
从PC时代的**“Hello World”(你好,世界),到AI时代的“自然语言编程”(你好,AI,给我写个APP!);从专业码农的“代码战场”,到“公民开发者”的“创意乐园”。时代在变,我们跟世界对话的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那份对探索的“热情似火”和面对生活的“勇气爆棚”**!
或许,你现在正站在人生和职业的“十字路口”,有点迷茫,有点焦虑?那不妨去看看《十字路口》这部正在持续更新的系列纪录片。我们诚邀你一同走进这些**“酸甜苦辣”的故事,在他人的探索中汲取勇敢前行的动力,致敬那些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突破、始终给予我们力量的“创造者们”**。
引用
-
6个月研发提效超20%,未来AI对程序员会有多大影响·知乎专栏·无作者(2025/8/12)·检索日期2024/5/29 ↩︎
-
賦能人工智能:促進半導體及數據中心發展的動力·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无作者(2025/8/12)·检索日期2024/5/29 ↩︎ ↩︎
-
人工智能真的会让程序员在5年内失业吗?一个老产品人的胡思乱想·LinkedIn·方兵(2025/8/12)·检索日期2024/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