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革命新拐点:AI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驱动具身智能与智能体经济崛起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当前人工智能对虚拟数据和算力堆叠的依赖正触及瓶颈,其产业价值的关键拐点已显现。未来,“人工智能+”高达70%的价值将源于物联网,通过具身智能和世界模型,AI正从虚拟走向物理世界,催生以智能体为核心的新型经济范式。

技术融合的底层逻辑:AI归位物理世界

在过去一周,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事件,如Google发布世界模型最新版本Genie 3和OpenAI推出GPT-5,再次将AI推向风口浪尖。然而,在这些令人惊叹的进步背后,一个更深层的范式转变正在悄然发生——人工智能正加速“归位物理世界”。正如笔者曾预判,“人工智能+”的产业价值有70%最终将归属于物联网,这一观点正随着AI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得到印证。物联网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日益成为AI真正落地、赋能千行百业的核心驱动力。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突破270亿大关,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分布于生产、交通、医疗、城市等场景的海量物联网终端,将为AI应用提供高达67%-72%的原始数据来源。1

这种趋势在以GPT-5、Genie 3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统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它们正从单纯依赖互联网文本、图片等虚拟数据,逐步转向主动感知、理解乃至操作物理世界。物联网在此过程中不再仅仅是数据的采集器,更是AI与现实世界交互、反馈、持续学习不可或缺的桥梁。无论是更强的世界模型,还是能够自主行动的智能体,都高度依赖物联网终端产生的海量实时、多模态、具身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巨大,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属性、场景特征和行为语义,成为AI模型突破幻觉、迈向真实智能的关键。

虚拟智能的边界与物理世界的觉醒

过去几年,**Scaling Law(规模定律)**曾是推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信条,即参数越大、数据越多、算力越强,智能就越接近通用。GPT-4、GPT-4o乃至GPT-5,每一次迭代都试图刷新规模与能力的上限。然而,这种“暴力美学”的简单逻辑正在遭遇瓶颈。随着数据红利的消耗殆尽和算力成本的指数级增长,模型在精度和泛化能力上的提升正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OpenAI备受瞩目的新一代模型GPT-5,在发布后遭遇了部分早期用户“笨拙”的抱怨,甚至导致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允许用户选择继续使用GPT-4o版本。2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模型在虚拟世界中难以克制的“幻觉”现象,以及“会说不会做”的局限性,都暴露出其无法逾越虚拟智能天花板的问题。它们擅长在已有数据分布中填空或模仿,却难以跳出虚拟世界的沙箱,真正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场景。这充分表明,靠单纯堆叠数据和算力,AI较难逾越虚拟智能的天花板1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物理世界的数据成为AI进化的新“金矿”。当文本和图像数据的价值已近极限,物联网终端所采集的真实世界数据,成为推动AI能力跃迁的“生命之泉”。Google的Genie 3的推出,让世界模型首次能在3D物理环境中实现实时交互,而具身智能体的研究与落地,也无一不是在强调AI主动感知、操作和反馈物理世界的能力。这些最新案例的本质,就是AI能力从虚拟走向物理的范式转变1 只有物理世界的感知、交互和反馈数据,才能为AI提供真正的泛化能力和因果推理能力,支撑智能体适应复杂环境。

智能体的崛起:世界模型与AIoT的协同效应

在智能体时代,驱动AI进化的不再是数据的绝对规模,而是“好数据”的质量和结构。所谓“好数据”,必须具备物理真实性(来源于真实环境),语义可理解性(带有明确标签、结构和语义信息),以及最重要的场景泛化性(覆盖多样化场景、复杂环境变化和边界情况)。1 这些高质量的物理世界数据,是所有技术突破的基础,也是智能体觉醒的真正燃料。

智能体的觉醒,需要以具身智能世界模型为支点,并依托AIoT智能体网络实现协同进化。具身智能的本质是赋予AI主动感知、物理交互与自我学习的能力,而AIoT智能体正是这种能力的最佳承载体。从工厂自动化、智慧城市到无人配送、智能家居,AIoT智能体正以分布式、网络化的形态渗透到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

世界模型的演进,正让AI从“会说”到“会做”,从像素/文本处理能力进化出物理因果与抽象推理能力。以计算机科学家Yann LeCun(杨立昆)主张的新一代世界模型为例,AI不再只是被动重构数据,而是主动预测环境演变、推演自身行为后果,实现反事实推理与零样本规划。1 这种能力的本质是对物理世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泛化应用,而这一切的成真,离不开AIoT智能体网络所支撑的主动感知、分布式决策、实时反馈。每一个具身智能体,都是物理世界的一只“眼睛”和“手”,通过IoT网络形成协同、共享、进化的超级智能体生态。

“如果说大模型是AI理解世界的第一条腿,具身智能就是它迈入物理世界的第二条腿。”3 智能体的泛化能力和自适应性,必须依赖AIoT的物理世界闭环。世界模型是认知的地基,AIoT是行动的筋骨,二者协同,才有智能体在物理世界的觉醒。1

从百模大战到智能体经济:产业新范式

AI技术的快速演进正推动产业格局迎来前所未有的拐点。过去两年,AI在“百模大战”的硝烟中迅速膨胀,但技术和流量红利的窗口正在关闭。真正的竞争焦点,正从模型能力的比拼,转移到平台化、软硬件一体化和数据闭环的掌控。大模型已成为基础设施,而谁能在更广阔的产业场景中实现“智能体即生态”,谁才有可能主导新一轮智能革命。1

这种AI重心的迁移,标志着AI商业模式从“模型即服务”(Model as a Service)向**“智能体即生态”**(Agent as Ecosystem)的深度演化。在工厂、物流、城市、医疗等物理世界的复杂场景中,单一的AI模型API已无法满足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流程需求。企业与城市客户更渴望一体化软硬件平台,实现端到端的数据闭环和持续进化。

在此过程中,AIoT的使命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的联网工具或数据采集的中转站,而是让每一个物理设备都进化为能感知、能决策、能行动的主动智能体,并持续成为高价值数据的产出者。AIoT的价值,正在从数字化转型的底座,跃升为智能体时代的新基建。在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数字医疗等前沿领域,AIoT已成为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超级连接器。未来的实体智能经济,本质上将是AIoT推动下的全局协同、数据驱动与智能涌现。1

这一趋势也推动了产业生态的变化:AIoT平台、具身智能模型、Agent生态正在形成三位一体的共振发展。AIoT平台提供统一感知、通信和执行的底座,具身模型为每个智能体赋予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各类智能Agent在具体场景中持续演化与协作,最终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智能体网络。1

展望未来:AIoT引领的智能新纪元

回望AI产业的演进轨迹,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拐点。大模型的热潮终将回归理性,AI的真正价值正在加速向物理世界迁移。“人工智能+”的70%价值来自物联网,这一判断不仅被越来越多的现实案例所验证,更成为未来十年最值得坚信的战略共识。随着AIoT基础设施的觉醒与成熟,智能体的未来正在被物联网所定义和主导

对于所有产业决策者、开发者以及学界研究者而言,现在正是拥抱“AI+物理世界”融合的最佳时机。无论是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升级,还是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AIoT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石。可以预见,当AI不再局限于虚拟空间,而是与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深度融合,整个社会和产业将迎来由智能体引领的下一个黄金十年。下一个产业奇迹,将在AIoT的星火中点燃

引用


  1. 拐点已现:"人工智能+"的价值70%来自物联网,AI归位物理世界 · 物联网智库 · 彭昭(2025/8/12)· 检索日期2025/8/12 ↩︎ ↩︎ ↩︎ ↩︎ ↩︎ ↩︎ ↩︎ ↩︎ ↩︎ ↩︎

  2. 预期管理失败的奥特曼、无法实现AGI的GPT-5 · 腾讯科技 · (2025/8/12) · 检索日期2025/8/12 ↩︎

  3. 首日探馆:大模型丰产下的共舞时代具身智能与AI终端齐飞 · 每日经济新闻 · (2025/07/26) · 检索日期2025/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