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商业化“寒冬”,在资本退潮与支付改革的双重压力下,唯有深耕临床数据、强化“设备+耗材+服务”生态,并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方能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重塑产业格局。
如果说外科手术是人类技艺与精密工具的极致结合,那么手术机器人无疑是这场结合的巅峰之作。然而,在中国,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钢铁外科医生”们,正经历着一段颇为磨砺的时期。前些年,资本的潮水与创业的热情将大量企业冲入了这片高技术壁垒的蓝海,却也很快被冰冷的商业现实所困。融资的锐减、商业化瓶颈的顽固,以及医药反腐的深远影响,让不少未能“自造血”的企业,不得不面临被出售甚至破产清算的残酷现实。这一幕,颇有些像一场技术与资本的“成人礼”,残酷而又必然。
临床:穿透商业迷雾的唯一路径
在中国市场,手术机器人若要从“实验室明星”蜕变为“医院常客”,其商业逻辑必须首先跑通一个关键环节:临床验证。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指挥棒下,公立医院作为主要采购方,其决策已不再是简单的“买不买得起”,而是“买来能否创造价值”。这意味着,一台机器人不仅仅是高精尖的象征,更是一项需要证明其“卫生经济学价值”的投资。它能否缩短手术时间、加速病床周转、降低并发症率,乃至减少术后康复期,都是医院衡量其采购价值的硬指标。1
回顾那些在手术机器人领域铸就传奇的先行者,无一例外都深谙此道。“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凭借其数十年的临床数据积累,构建了难以撼动的品牌与生态优势。而史赛克收购的“Mako”骨科机器人,亦是通过深耕髋、膝等具体术式,累计超过20,000台手术量才迎来爆发式增长。在中国,天智航的“天玑”系列骨科机器人也以覆盖全国200多家医院、突破110,000台的庞大手术量,雄踞市场榜首。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临床不仅是技术价值的试金石,更是商业价值释放的核心驱动力。海量临床数据不仅指引产品迭代方向,也为AI算法训练提供了核心支撑,并能衍生出稳定的耗材与服务收入,如同一个顺畅运转的“飞轮”,为企业创造持久价值。
然而,国内市场当前正面临一个令人不安的悖论:一方面,27款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在2024年获得NMPA注册证,显示出产品供给的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大多数获批产品却仍在商业化泥潭中挣扎,面临“投入高、回报慢”的尴尬。头部厂商在临床应用层面构筑的壁垒,进一步压缩了后来者的生存空间。加之国内支付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仅北上等少数城市将部分机器人手术纳入医保),以及DRG/DIP下医院对成本的敏感度飙升,同质化竞争与支付压力正将市场推向一场内卷的“红海”。
出海:寻找“蓝海”中的灯塔
在本土市场的激烈肉搏之外,海外市场正成为中国手术机器人寻求“第二曲线”的重要战略高地。与国内对成本回收周期的严苛考量不同,欧美等成熟市场拥有更为完善的支付体系,医院采购决策更看重设备提升诊疗效率、降低潜在诉讼成本的卫生经济学价值。这为拥有硬核技术的国产设备提供了差异化的增长空间。
但“出海”并非坦途,完成准入仅仅是叩开大门的第一步。能否在海外市场真正实现商业化装机,并获得当地临床专家的广泛认可,取决于商业模式的成熟度。正如“达芬奇”凭借其“设备+耗材+服务”的颠覆性商业模式在全球所向披靡,国产厂商若要复制其成功,便必须在海外搭建起完整的临床培训体系和全周期服务网络。一台高精度的手术机器人若缺乏配套的医生培训和设备维护,其临床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医疗机构信任的崩塌,让企业在海外市场“首战即终战”。2
这项任务的难度不容小觑。它需要企业具备国内成熟的服务体系经验,对临床需求有深刻理解,更需投入巨额资金组建本地化团队。对于多数尚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的国产厂商而言,薄弱的资本储备和缺乏海外运营经验,构成了其出海的首要制约。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先行者正试图凭借扎实的技术和临床验证,以及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天智航的“天玑”系列已获得CE认证,其技术指标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甚至被国际同业视为史赛克“Mako”的实质性竞争者。虽然目前天智航仍需补齐植入耗材和服务链条,但其积极整合上下游技术要素,致力于打造骨科手术智能平台,其战略路径与“Mako”高度契合,预示着其超越现有格局的巨大潜力。
临界点已现:谁能熬过寒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绝非简单重复。那些将黯然退场视为手术机器人终局的论调,或许并未完全领会这场漫长竞赛的本质。正如直觉外科(Intuitive Surgical)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也经历了数十年的探索与积累,才最终实现装机量、手术量、营收与市值的快速增长。
令人欣慰的是,政策的东风已然拂过这片略显寂寥的土地。近期《国家药监局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公告》的发布,无疑为手术机器人行业构建了覆盖研发、审批、生产、临床应用到国际竞争的全链条支持体系。这表明,国家层面决心抢占全球手术机器人技术与产业高地,并通过制度创新来破解行业发展的系统性障碍。3
如今,临界点已然显现。虽然后进者的入局路径愈发狭窄,但风险之下仍蕴藏着机遇。那些能够在大浪淘沙中坚守技术创新、持续充盈临床证据、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构建完整产品生态的企业,有望在技术、性价比、临床验证以及愈发完整的产品生态等多重维度上形成正向循环,加速中国市场的国产替代并开辟出海新空间。这场“寒冬”或许漫长,但谁能撑过,谁就能沐浴于暖春的晨阳里,摘取丰硕的果实。
引用
-
国产手术机器人终局猜想·动脉网·张彩妮(2025/6/17)·检索日期2024/7/24 ↩︎
-
手术机器人市场狂飙背后的危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2025/6/17)·检索日期2024/7/24 ↩︎
-
手术机器人,离真正的国产替代还有多远·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2025/6/17)·检索日期2024/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