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AI王冠”:从宣称到实战,谁将笑到最后?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大模型竞赛中,OpenAI的GPT-5发布未能达到市场预期,其“惊艳效应”面临消退。与此同时,谷歌凭借其深厚的研究积累、广阔的用户生态及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正以稳健步伐实现技术商业化,悄然占据竞争优势。这场技术与商业价值的拉锯战,预示着AI领域的领先地位将更加依赖综合实力而非单点突破。

近来,硅谷的数字殿堂里弥漫着一股微妙的气氛,那曾被视为人工智能“神谕”的OpenAI,其最新力作GPT-5的登场,非但未能掀起预期的巨浪,反而激起了些许涟漪,甚至引来了几声不屑的低语。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被外界戏称为“卧虎藏龙”却步履蹒跚的谷歌,似乎正悄无声息地展开一场“帝国反击战”,其AI产品线以一种不事张扬的姿态,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跃升。

硅谷的“AI马其诺防线”:裂痕初现?

OpenAI,这家曾以“一鸣惊人”而闻名的公司,在GPT-4o之后,似乎尝到了“预期管理”的苦果。其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先生,曾将GPT-5描绘成一场“重大飞跃”,言辞间不乏取代人类智能的宏大叙事1。然而,当这款“博士级专家”模型真正揭开面纱时,公众的反应却与公司此前营造的“史诗级”气氛大相径庭。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更像是一次“架构与工程优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代际跃迁”2

失望的情绪在数字空间中蔓延,甚至有人戏称奥特曼为“Sam Hypeman”(夸大其词者)。有报道指出,GPT-5在降低幻觉率方面固然有所进步,但在其他核心能力的提升上却显得“微乎其微”1。更耐人寻味的是,某些用户甚至表示,在特定任务上,他们宁愿选择旧版本模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OpenAI是否在模型进步上遭遇了某种“瓶颈”?坊间传闻,原本计划中的GPT-4.5,其能力本已达到部分“GPT-5”的标准,但因表现不尽如人意,最终只能以迭代版身份亮相。这暗示着,AI模型的研发,并非总能按部就班地实现“摩尔定律式”的突破。

当一家企业将产品的发布视为一次“宗教仪式”而非纯粹的技术迭代时,其所承担的商业风险便会急剧升高。OpenAI此番的“失约”,不仅损害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创新光环”,更可能导致其在AI“军备竞赛”中的战略高地出现裂痕。毕竟,在资本市场眼中,持续的“惊艳”才是支撑高估值的源泉。

帝国反击战:谷歌的底层逻辑与商业版图

与OpenAI的“大张旗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以一种更为内敛、务实的姿态,稳步推进其AI战略。其DeepMind部门,作为谷歌人工智能研究的“心脏”,最近的每一次亮相都似乎带着某种“突破性”的基因。从性价比极高的Gemini 2.5系列,到能够生成高保真世界并支持用户导航的Genie 31,以及超越SORA的视频生成模型Veo 3,谷歌的“黑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落地。这无疑得益于DeepMind原生的多模态研究路径,以及谷歌长达十余年在AI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别忘了,点燃整个生成式AI热潮的Transformer架构,正是出自谷歌之手。

然而,仅仅拥有卓越的技术并不能保证商业上的胜利。谷歌真正的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分发能力”和“数据飞轮”。如果说高质量数据是AI的“新石油”,那么谷歌所拥有的YouTube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之一,尤其是在多模态AI日益重要的今天,其视频数据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同时,谷歌的AI概览功能(AI Overviews)每月能触达逾 20亿 用户,而独立的Gemini应用月活用户也已达到 4-4.5亿,且仍在快速增长1。这种互联网规模的测试、优化和快速迭代能力,是OpenAI等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护城河”。

更有趣的是,谷歌正巧妙地将AI融入其核心搜索业务,将其从“一堆蓝色链接”进化为“AI引导的旅程”。这种整合并非零和博弈,管理层透露,AI概览已使相关搜索查询量实现“两位数”增长,从而提升了整体互动量1。这证明,AI不仅没有“蚕食”搜索业务,反而在“增强”它。在广告领域,Performance Max和Gemini生成的创意内容已上线,这为广告主提供了更精细的投放工具,进一步释放了AI的商业价值。

在硬件和云服务层面,谷歌的优势同样不容小觑。其第六代Trillium TPU旨在提供比市面大多数AI加速器更高的计算密度、更大的内存带宽和更佳的能效,甚至在批量推理上超越了英伟达的GPU1。在日益商品化的云计算市场,谷歌云(Google Cloud)凭借其顶尖的AI能力,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杀手锏”。第二季度,谷歌云收入同比增长 32%,达到 136亿美元,这无疑是AI投资回报的有力佐证1。在利润率方面,尽管谷歌加大了对AI的投资,其营业利润率仍保持在 30% 出头,这对于那些担心AI投资会“吞噬利润”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当然,在AI这场“没有终点线的马拉松”中,没有任何一个论点是无懈可击的。基准测试的“噪音”和竞争对手(如Anthropic、Grok、Meta)的快速迭代,意味着谷歌即便暂时领先,也无法高枕无忧。同时,监管机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于头顶,从对Wiz交易的审查到搜索业务的反垄断调查,巨额的法律费用和潜在的创新阻碍,都是谷歌投资者需要警惕的风险。

总而言之,OpenAI与谷歌的这场较量,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商业模式、生态系统和资本效率的全面对决。当AI的焦点从最初的“奇观效应”转向更为实际的“商业落地”和“用户规模”时,谷歌凭借其在AI研究的“长跑”积淀和庞大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似乎正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以一种更具韧性的方式,构建其未来的AI帝国。至于谁将真正戴上AI时代的“王冠”,这仍是一场值得耐心观察的史诗剧。

引用


  1. OpenAI 刚刚输给了谷歌·36氪·Simple Investmen(2025/8/13)·检索日期2025/8/13 ↩︎ ↩︎ ↩︎ ↩︎ ↩︎ ↩︎ ↩︎

  2. GPT-5离“神级AI”还有多远?·亿邦动力·王璐(2025/8/8)·检索日期2025/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