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支付功能如何解锁万亿级“头显”经济,重塑商业与生活图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眼镜正迈向大规模普及的临界点,支付功能被视为其“成人礼”,将这一新型可穿戴设备从炫技玩物转变为高频日常工具。中国凭借独特的移动支付基础设施、成熟的硬件供应链和高效的生态协同能力,正率先定义智能眼镜的下一代商业范式,预示着一个以“抬头即用”为特征的具身智能新时代的到来。

成人礼:支付如何重塑AI眼镜的商业逻辑

2025年,被业界誉为“AI眼镜元年”1,Rokid、小米、魅族、夸克、雷鸟等众多厂商密集发布新品,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共识——集成支付功能。从Rokid Glasses首次联合支付宝实现“看一下支付”2,到小米AI眼镜和雷鸟X3 Pro紧随其后,这种交互模式的引入,标志着智能眼镜正经历其关键的“成人礼”,有望从小众科技玩物走向大众日用工具。

历史经验表明,支付方式的跃迁总是伴随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从现金到刷卡,再到二维码支付,每一次都极大地拓展了交易边界,并培养了新的用户习惯。智能眼镜的支付功能,正是瞄准了成人平均每天超过10次的支付高频刚需1。想象一下,早高峰买早餐无需翻找手机,骑行途中买水无需停下掏包,菜场买菜双手拎满也能轻松付款,这种“抬头即用”的无感体验,正是智能眼镜渗透日常生活的突破口。

参考智能手表的发展路径,Apple Pay的引入曾是Apple Watch打开日用属性的关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约37%的Apple Watch用户会使用移动支付功能1,并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使用频率与用户基础的爆发式增长。这一趋势有力地预示,一旦支付场景在AI眼镜上被跑通,其普及速度将远超预期,并激活更广阔的商业应用生态。

基础设施优势:中国引领新范式

在全球智能眼镜市场仍在探索“杀手级应用”之际,中国厂商已率先将支付嵌入智能眼镜并作为标配推出,形成了全球市场差异化的先发优势。这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中国在支付体系、产业链成熟度以及生态协同速度上的结构性优势。

首先,支付体系的结构性差异是核心驱动力。欧美市场主要依赖银行卡网络与NFC“碰一碰”支付,这套模式在眼镜上难以实现无感交互。而中国过去十多年的数字化建设,已将二维码支付渗透到几乎所有交易场景,移动支付覆盖率高达86%1。这意味着AI眼镜无需商户端进行硬件改造,也无需重新教育用户,即插即用地接入了已然成熟的支付基础设施。

其次,中国完整且成熟的智能硬件供应链提供了坚实支撑。从光学、显示、电子、模组加工到整机组装,中国拥有全球少有的全链条能力。AI眼镜所需的SoC、光学模组、显示模组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60%1。这种成熟度不仅体现在部件齐全,更在于其极致的响应速度和协同效率。在国内,硬件厂商、模组供应商与AI软件团队能在数周内完成原型验证和迭代,例如针对支付二维码在不同光照下的识别速度,可直接调整镜头参数和算法。这种快速试错与量产能力,是其他市场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

再者,统一市场带来的生态集结速度是加速器。一旦支付等关键功能被验证,中国市场独特的“统一性”能使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迅速完成适配和规模化复制。 Rokid、小米、夸克、雷鸟等品牌在短时间内相继推出“看一下支付”1,将其从单一产品的亮点推向行业标配。这种高效的生态协同不仅加快了用户习惯养成,也反向推动供应链和软件平台持续优化体验。在一个新兴硬件形态的市场培育期,这种同步进行的研发迭代、市场教育和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技术融合与未来视界:计算平台的范式转移

“看一下支付”的背后,是视觉AI、语音AI、空间计算与支付安全机制的深度融合。用户通过语音唤醒、视觉识别收款码、声纹核验及再次语音确认,完成了流畅的交易闭环1。这不仅是简单的功能叠加,更是将AI眼镜从信息显示终端,升级为具备实时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节点。

未来3-5年,随着光学模组轻量化、电池能效管理、散热与配重设计的持续迭代1,AI眼镜的佩戴舒适度和续航将进一步提升。支付功能的突破,将为更多高频刚需场景的落地提供入口:

  • 智能导航与信息叠加:结合AI眼镜的显示能力,实时导航将更加沉浸式和无感,甚至能根据用户习惯和实时路况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尤其在步行、骑行等场景中体验超越手机。
  • 全天候AI助手:AI眼镜能成为用户的“第二双眼睛”1和“耳朵”,通过集成多模态大模型3,实现更自然的实时翻译、识物问答、智能识图甚至内容创作,真正实现“未来没有AI眼镜的人将处于不利地位”的预言1
  • 身份与服务载体:支付只是开始。AI眼镜未来可能集成更多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能力,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服务的“万能钥匙”,从出行、门禁到个人健康监测,无缝连接各类生活场景。

挑战与思辨:安全、伦理与普惠之路

尽管AI眼镜前景广阔,但其崛起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尤其是在安全与伦理层面。

  • 隐私与数据安全:AI眼镜的摄录功能使其可能成为“偷拍神器”3,引发公众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如何平衡便利性与个人隐私保护,建立透明且可控的数据使用机制,是行业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用户必须对设备的支付与身份验证足够放心1,这需要更严格的数据加密、本地处理能力和明确的用户授权管理。
  • 伦理与监管:当设备能够实时感知并记录我们所见所闻时,其对社会互动、个人边界和信任关系的潜在影响值得深思。例如,“凝视跟踪”技术可能带来的商业化滥用,以及数字鸿沟加剧的问题。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必须同步推进,制定清晰的使用规范和伦理准则,确保技术发展符合社会福祉。
  • 用户习惯养成与产品形态优化:虽然支付功能是重要突破口,但智能眼镜距离真正进入大众市场仍有距离。其产品形态(重量、续航、全天候佩戴体验)仍需进一步优化1,同时需要培养用户“必须带出门”的习惯,避免设备被束之高阁。

展望:定义下一代智能终端的竞赛

当前的智能眼镜市场正处于“安卓前夜”1——全球主要厂商各自试水,技术路线和产品定义差异巨大,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然而,中国市场凭借其在数字化基础设施、统一市场、硬件制造和生态协同的多重加持下,正在迅速翻越支付这座“分水岭”,率先在AI眼镜的商业化和用户习惯养成方面取得突破。

AI眼镜的崛起,不仅是可穿戴设备的一次进化,更是人机交互范式的一次深层变革。它将不仅仅是显示和交互的终端,更是实时感知、决策和执行的“具身AI Agent”1,成为人与AI协作、身份与服务承载的关键节点。未来,谁能在更多场景中复制这种先发优势,谁就可能定义下一代智能终端的格局,并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这场定义未来的竞赛,已经在中国市场拉开序幕。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