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的智慧:当国资巨手与AI浪潮相遇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杭州智训投资有限公司获得国家队巨额注资,凸显中国在AI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的“举国体制”策略。此举不仅是资本的简单注入,更是中国联通等央企寻求业务转型与地方国资战略协同的缩影,预示着AI产业的“国家队”模式将主导未来版图。

在中国,当创新浪潮拍打着数字经济的海岸线时,一个熟悉的背影总会适时出现:那是国家资本深沉而坚定的身影。近日,杭州AI平台——杭州市智训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训投资”)——的资本盛宴,无疑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又一个鲜活的注脚。一纸工商变更,注册资本从人民币50亿元骤升至惊人的91.8亿元,增幅高达83.5%。这其中,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以73.18亿元的认缴额占据近八成的股比,而中国联通集团则以18.59亿元的注资,成为重要的策略伙伴1。这场财大气粗的联姻,与其说是市场自发的逐利行为,不如说是国家级战略布阵的又一棋子。

一位匿名的AI领域投资总监的观察可谓一针见血:地方国资与央企的投资考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财务回报,更侧重于战略协同与产业布局。AI被视为国家级的战略布局方向,优质项目自然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1。这力量,往往不是硅谷风投那般对冲高风险、追求超额收益的精明,而是带着某种“使命感”与“稳定性”的宏大叙事。毕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些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并非总由市场竞争塑造,而是由国家意志先行铺设。智训投资的经营范围,从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到公共数据平台与技术咨询,无一不指向城市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基建”核心。

联通的算盘:从管道到智能枢纽

此番注资,对于中国联通而言,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跳跃,而非简单的财务投资。作为电信运营领域的“老兵”,联通近年的财务报告揭示了传统业务增速放缓的现实。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增速已降至1.45%,净利润增速也仅为5.12%1。面对日益饱和的移动和宽带市场,传统的“管道工”角色已难以支撑未来的增长愿景。公司高级副总裁苗守野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联通的投资重点正从“移动、宽带等传统连接,转向IDC、云等算网数智赛道”1。这笔对智训投资的巨额投入,正是其“算网数智”战略在AI核心领域掷下的重磅筹码。

这并非联通首次在杭州与国资携手。早在去年,中国联通集团便豪掷15亿元在杭州成立了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并于今年5月进一步投资了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其背后股东正是杭州市数据集团有限公司1。这串环环相扣的资本操作,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由央企主导、地方国资协同的AI生态构建路径。它暗示着,未来中国在AI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将更多地依靠国家队的力量,而非放任其完全由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这与硅谷以风险资本驱动、私营企业冲锋在前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关于效率、创新活力与长期竞争力的思考。

国家队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这场由国资主导的AI投资盛宴,无疑将为杭州乃至全国的AI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和政策保障。国家资本的雄厚实力,确保了AI公共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快速推进,避免了市场初期因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而可能出现的“失灵”。对于联通这样的央企而言,通过深度参与这类战略性项目,不仅能找到新的增长曲线,也能在国家战略层面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同样值得审视。当国家队成为AI舞台的主角,民营资本和创新型初创企业是否还能找到足够的施展空间?在国家主导下,创新活力是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毕竟,真正的颠覆性创新,有时更青睐那些无拘无束、敢于试错的“野蛮生长”。尽管国家队在承担“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的重任上义不容辞,但如何平衡效率、创新与风险,将是这艘AI巨轮航行中需要持续校准的罗盘。在这场全球性的AI军备竞赛中,中国以其独特的“国家队”模式,试图开辟一条别具一格的成功之路。它的成败,将不仅仅取决于资本的注入,更取决于其能否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突破,而非仅仅是现有模式的强化。

引用


  1. 杭州AI平台,一举吸金41亿+·创投日报·徐赐豪(2025/8/15)·检索日期2025/8/15 (https://www.36kr.com/p/342339471904295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