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公司上演莎士比亚悲剧:一位董事长与他九位数的野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一家知名机器人公司伯朗特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董事会内斗,董事长在公司连年亏损之际,提出骇人听闻的月薪和年终奖要求,引发投资人集体反弹。这不仅暴露了高增长科技企业在创始人与资本间权力制衡的痼疾,也折射出在经济逆风下,企业治理结构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市场对其效率与透明度的迫切需求。

在机械臂精确舞动、人工智能默默重塑世界的时代,人类的商业剧场却依然上演着最原始的冲动与权力争夺。近日,一家在业界小有名气的机器人公司——伯朗特,便为我们贡献了一出董事会闹剧,其情节之跌宕,足以让最老练的华尔街观察家也为之侧目。故事的主角,伯朗特董事长兼总经理尹荣造,在公司连年亏损、步履维艰之际,却提出了一项惊世骇俗的薪酬要求:每月200万元人民币的固定工资,这笔数字之巨,足以让许多盈利丰厚跨国公司的CEO也望尘莫及。而这,据称还仅仅是他此前索要“九位数年终奖”和十年内公司净利润“尽数归己”等惊人胃口后的“折衷”方案。

此番“君子不夺人之美”的提议,不出所料地激怒了股东。愤怒的投资人——君岚投资,作为第十大股东,以一封充满怒火的公开信将这场董事会内部的权力角力推至公众视野,直指尹荣造“掏空公司”、“羞辱股东”。这并非寻常的劳资纠纷,而是一场关于企业控制权、资本效率道德边界的深刻辩论。在经济下行,企业普遍面临降本增效压力的当下,这般“慷他人之慨”的举动,无疑是向市场泼了一盆冰水。

伯朗特近年来的财务表现,如同其创始人膨胀的野心一样引人注目。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23年,伯朗特的营业收入从4.47亿元骤降至2.01亿元,而净利润更是从盈利7383.3万元滑入1.25亿元的亏损深渊。尽管2024年上半年亏损有所收窄,但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尹荣造的薪酬要求,无异于在沉船上要求加薪的船长,其逻辑之清奇,令人费解。

权力失衡的危险游戏

这场戏剧性的转折,并非毫无征兆。君岚投资的代表李博铮透露,尹荣造此番“极限作妖”的背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控制权争夺战。此前,尹荣造通过“荣造一号基金”这一巧妙的财务工具,以并非自有资金,却获得了约**40%**的投票权,从而坐稳了公司的单一大股东之位。这便是资本市场常见的“杠杆控制”手法,其魅力在于能以小博大,风险亦如影随形。然而,随着该基金的清算,所有投票权已尽数回归原始出资人,尹荣造一夜之间失去了对公司的绝对掌控。

在此之前,尹荣造曾试图通过修改公司章程来巩固其摇摇欲坠的权力,例如规定董事必须是“跟公司签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这无疑是试图将股东的“看门狗”直接关在门外。然而,市场的力量终究是不可逆转的。当失去对“投票权”的魔法控制,这位董事长所能倚仗的,似乎只剩下赤裸裸的“狮子大开口”。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商业谈判,不如说是“以闹取利”的策略,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伯朗特:公司的价值与个人的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始人与资本方剑拔弩张的氛围下,伯朗特公司本身的运营状况却并非一潭死水。李博铮强调,“伯朗特是伯朗特,尹荣造是尹荣造。”据称,公司账上仍有1.5亿元现金,且无银行负债,这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实属难得。在机器人本体行业,伯朗特的出货量甚至能排到国内前三,今年7月本体出货量更是达到8700多台。这表明,公司核心业务的健康度依然存在,真正的问题在于其治理结构的扭曲与核心人物的失控。

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局面,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致命的。当董事长与其他管理层甚至不在一处办公,公司官网与个人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信息发布高度割裂,这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品牌形象,更严重威胁到运营效率团队士气。君岚投资的出面,并非仅为一己私利,更旨在挽救这家在市场上有其独特竞争力的公司,防止核心管理团队的进一步流失。

8月18日,伯朗特将召开临时股东会,一项重要的议程便是修改公司章程,其最终目标直指罢免尹荣造。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投票,更是对股东权力公司治理市场信心的一次大考。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周期中,资本对于不确定性有着天然的规避。一个清晰、透明、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吸引和保留投资的基石。此番事件,无疑会给那些仍沉溺于“创始人至上”神话的企业家们敲响警钟:资本的耐心是有限的,市场的纪律是无情的。

未来的伯朗特,如果能摆脱这场闹剧的阴影,回归“淡化个人、强化公司”的经营轨道,专注于研发与市场,或许才能真正成为一家“正常的机器人企业”。然而,这场“董事会宫斗剧”所折射出的高科技企业治理困境,以及中国市场特有的人治与法治拉扯,仍将是值得长期关注的宏观命题。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