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影视行业,从内容策划、虚拟制作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体验,全面提升效率与创意边界。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更是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深层再造,挑战着传统分工,同时也为AI创新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成长机遇与“不可能三角”的破解之道。
影视产业的AI变革:从辅助到重塑
影视行业,这门百年艺术与商业交织的古老行当,正站在由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驱动的巨变前夜。曾几何时,AI在影视领域被视为效率辅助工具,带来惊叹之余,也伴随着对“失业潮”的忧虑。然而,如“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中所预言,AI“制作完整电影和游戏”已从科幻走进可预测的未来。1 在近期闭幕的上海电视节上,AI生成的短剧和样片已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标志着AI对影视产业的渗透已从点状优化走向系统性重塑。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升级为对生产逻辑的根本性解构与重构。影视公司不再仅仅将AI视为提速降本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定义未来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体验的“新质生产力”2。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跃迁,更是对创意流程、商业模型乃至整个产业生态的深远影响。
技术深潜:生成式AI如何解构与重构创作流程
生成式AI在影视内容生产端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在前期的IP评估、剧本创作辅助以及后期的虚拟制作上。当前影视项目备案和开机数量的下降,使得行业对“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共识空前强化,这为AI的精准赋能提供了土壤。
以爱奇艺为例,其内容团队与技术团队深度融合,通过对《隐秘的角落》、《苍兰诀》等优质剧本的“拉片”分析,将剧本转化为机器可读的结构化信息,以此训练大模型。借助生成式AI工具,主创人员能够以原先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三倍的阅读量,效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AI能够进行故事大纲提炼、人物关系图谱构建及关键情节冲突检测,在策划阶段即预判剧本优劣,进行针对性调整,降低投产风险。类似地,腾讯的AI技术和优酷的“剧本透视”功能,以及芒果TV的分镜大模型,都已深入到剧本拆解和结构调整环节,从选题策划阶段就为作品品质保驾护航。
在制作环节,虚拟制作技术的应用正成为行业新趋势。爱奇艺的虚拟制作技术已大规模应用于原创内容,如热播剧《大梦归离》中累计超3000分钟的虚拟拍摄镜头,展现了从室内到外景的逼真效果。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爱奇艺使用虚拟制作技术的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25%。3 这种“实景结合虚拟制作”的方式,如同创造了一扇“任意门”,极大地拓展了创作者的想象力边界,使得过去难以实现的宏大场景或复杂概念得以高效落地。
从长远来看,虚拟制作项目增多还将促进平台方数字资产库的逐步完善。高精度的服装、角色、虚拟道具及场景建筑等模型,不仅具备二次授权的商业价值,满足后续影视、游戏、虚拟现实等跨场景的内容制作需求,更能反哺生成式AI的训练,形成良性循环,加速未来数字资产的开发与积累。
商业赋能与用户体验的范式转移
生成式AI对影视行业的商业价值赋能,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提升,更深刻地改变了宣发逻辑和用户体验模式。影视宣发正迈入“一片一策”的精细化时代。
在营销端,AI通过对受众数据的精准分析,实现个性化物料的自动化生成。AI生成海报的点击率和用户观看时长已超越人工制图,以极低成本生产出海量定制化素材。更具颠覆性的是互动式宣发创新:
- **《浪浪山小妖怪》**电影官方启用AI评论功能,通过角色AI智能回复与用户互动,强化观众情感连接,实现低成本、高覆盖的社交传播。
- **《热辣滚烫》**春节档通过支付宝“飙戏小剧场”的AI换脸功能,让用户60秒内变身电影主角,实现“参演电影”的沉浸式体验。该活动单日吸引近百万用户,并催生出社交媒体上的“自来水”传播效应,带来现象级流量,重塑了电影营销的参与逻辑。3
传统宣发“买流量+铺渠道”的粗放模式常导致“高曝光、低转化”的资源浪费。AI通过实时分析用户对各类物料的点击率、完播率和话题热度等数据,帮助片方动态调整并优化宣发策略,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与效率最大化。
在用户体验方面,AI驱动的个性化交互与沉浸感体验显著增强了平台粘性。爱奇艺的“跳看”功能,利用AI精准定位剧情点,适配观众高效观看需求。优酷的“AI搜片”功能,覆盖全网百万级影视剧信息,通过多轮对话实现模糊搜索、影视问答及剧情检索,极大提升了用户寻找内容的便捷性和乐趣。这些创新不仅延长了用户停留时长,更培养了用户对平台深度互动的习惯。
产业生态重塑:AI新势力的“不可能三角”与巨头支撑
AI驱动的智能化浪潮不仅赋能现有巨头,更催生了一大批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的新锐AI企业。这些AI新势力聚焦新兴赛道,革新商业模式,为中国影视行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多数影视公司的AI工具和产品离不开与新兴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例如,爱奇艺《大梦归离》的虚拟拍摄就源于与国内算力领军企业燧原科技的合作。双方基于燧原曜图™平台,共同探索图生图算法训练和视频风格化渲染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应用,推动AIGC技术在泛娱乐领域的落地。
然而,伴随大模型的快速演进和竞争加剧,许多新兴AI创企正面临严峻挑战。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指出,AI创企的成长始终面临一个“不可能三角”:技术深度、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难以兼得。3 这一困境限制了AI创新价值在包括影视行业在内的千行百业的持续落地生根。
对此,以百度智能云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正在提供全栈AI赋能解决方案。通过“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模式,百度智能云的千帆大模型开发平台等工具助力创企加速产品迭代;同时,弹性算力、MLOps体系和算力补贴等举措精准解决了成本控制的核心痛点。这种“豪华套餐”无疑是众多AI创企破解技术难题、迈向商业成功的“垫脚石和催化剂”,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开放与协同。
伦理与未来:共生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影视行业的AI化并非坦途,它必然引发一系列深刻的伦理、社会和文化议题。当下AI对诸多影视工种而言仍是辅助,但随着技术边界的持续拓展,对创意工作者就业结构的冲击将愈发明显。如何平衡效率提升与人类创造力的价值,以及如何界定AI作品的著作权与伦理责任,将是未来绕不开的哲学思辨。
“生成式AI仍像充满未知可能性的潘多拉魔盒。”3
这句引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它开启的不仅是成本与效率的优化空间,更是内容创新的无限可能,甚至是全新的叙事范式。未来的影视作品可能不再是导演、编剧、演员的单向输出,而是一个由人类创意与AI智能高度协同的共创生态。AI可能成为每个人讲故事的工具,催生出海量个性化、沉浸式的“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新文化景观。
挑战在于,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治理框架,确保AI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价值观,避免偏见、滥用和深度伪造等潜在风险。同时,教育和培训体系也需加速转型,培养能够驾驭AI工具、与AI协同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最终,这场由AI驱动的影视巨变,将不仅重塑一个行业,更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故事讲述。它将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创意”的定义、“艺术”的边界,并探索人类与智能技术在未来共生发展的新路径。一个由AI解放创意、由数据洞察人心、由技术赋能想象的影视新纪元,正拉开帷幕。
引用
-
玛丽·米克尔发布《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文娱价值官(2024/5/30)·检索日期2024/8/15 ↩︎
-
内容+科技,影视创作有了“新质生产力” - 界面新闻·界面新闻·(2023/11/27)·检索日期2024/8/15 ↩︎
-
AI新势力破解成长难题,影视行业迈入巨变前夜 - 36氪·36氪·陈桐(2024/8/15)·检索日期2024/8/1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