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交付大考”:从硅谷白日梦到资产负债表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全球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演示的狂热阶段步入商业交付的冷峻现实,资本市场对订单、场景落地及财务营收的审视日益严苛。虽然工业机器人渐趋成熟并向系统集成转型,人形机器人仍需穿越技术瓶颈和刚需场景稀缺的迷雾,方能将高估值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曾几何时,世界机器人大会是未来主义的盛宴,舞台上充斥着灵巧的机械臂和舞姿曼妙的人形“舞者”。如今,这片喧嚣的展厅依旧热闹,却被一种更为接地气,甚至有些焦虑的情绪所笼罩:那便是对“交付”二字的执着追问。在资本不再轻易被“拟人”概念打动,客户对“强大模型”也兴趣索然的当下,机器人公司正面临一场从“能演示”到“能干活”再到“能赚钱”的商业大考。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关于市场准入、价值创造和生存法则的深刻变革。

订单的“纸上富贵”与场景的“泥泞战场”

如果说签署一份采购订单是商业航程的起锚,那么将其化为真实工况中的稳定运行,则是穿越暗礁的旅程。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订单数据确实令人侧目。参展企业数量从去年的800家跃升至1200家1,累计融资额达到14.81亿元,机器人及相关产品销售更是高达1.9万台。人形机器人首次坐上“C位”,占比42%,超越了工业机器人1。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在7月中旬拿下中国移动高达1.24亿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合计交付400台;优必选也斩获了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的设备大单,并计划让其Walker S人形机器人在东风汽车和蔚来工厂进行试点1。松延动力更是高调宣布单月交付人形机器人105台,手握超2000台意向订单,合同金额逾1亿元,成为继宇树科技后国内第二家迈入“千台销量”门槛的人形机器人厂商1

放眼全球,这场“订单军备竞赛”同样硝烟弥漫。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宣称Optimus人形机器人将在2025年量产数千台,并在此后实现指数级增长1。欧洲汽车巨头宝马也与人形机器人新秀Figure AI达成合作,计划将其机器人部署至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进行试用1。显然,“谁手里有订单”已变得一目了然。

然而,订单的签订只是第一幕的序曲。真正的考验在于机器人能否从“展厅的吉祥物”蜕变为“生产线上的沉默工人”。当前,许多已交付的机器人仍活跃于相对友好的环境,如迎宾、讲解、表演等交互服务领域1。尽管较去年“能动的不多”的窘境有所改善,但这些应用多属非核心的示范性质,与生产环节的刚需仍有距离。不过,变革的齿轮正在转动。优必选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已开始在汽车生产线承担零部件搬运等工作,并对外喊出“千台交付”的全年目标1。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承接的中国移动项目将用于运营商营业厅的迎宾接待,而智元远征A2-W型机器人已有近百台落地富临精工工厂,实现实际“上岗”1。宇树科技的产品也已进入高校实验室、供水公司和仓储物流企业,逐步打开“7×24小时运行”的验证窗口1

在国际舞台上,Figure AI与宝马的合作,以及特斯拉Optimus原型机进驻自家工厂车间,都标志着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一步1。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Atlas依然专注于炫技,而Agility Robotics的双足机器人Digit已在物流仓库进行试运营1。业界普遍心知肚明,只有当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长时间稳定运行,并被验证为“好用又耐用”,大规模商业化才能真正开启。

财务的“硬通货”:泡沫与现实的剪刀差

交付至客户现场,还需最终“交付到财报上”。今年以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在一级、二级市场双双火热:优必选成功登陆港股,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Figure AI在私募市场获得巨额融资,估值逼近40亿美元12。然而,透过资本市场的涨跌沉浮,泡沫与长期价值之间的鸿沟日益显现。

目前,真正能在财报中写出“机器人收入”的企业仍属少数。优必选的财报披露最为详细:2024年全年营收13.05亿元,但人形机器人收入仅约3500万元,占比区区2.7%,全年交付量仅10台1。这无疑揭示了“Demo级交付”与“商业化变现”之间的巨大鸿沟。即便优必选高管强调“不急于盈亏平衡”,但全年亏损11.6亿元的现实,已让市场开始追问:量产的路线图何时真正兑现?

未上市厂商在订单、融资与技术层面虽有突破,却普遍面临从签约到回款的“现金流断档期”1。松延动力手握亿元订单,宇树科技完成由腾讯、阿里、蚂蚁、吉利资本联合领投的C轮融资,投前估值超过_百亿_,并推出售价仅3.99万元的轻量化人形机器人R1,试图打出普及化价格牌1。然而,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稳定的财务入账体系,仍处于“前商业化”阶段。即便是上市公司,如长盈精密和瑞可达,其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也微乎其微1。与此同时,曾风光无限的明星独角兽达阀机器人却因资金链紧张陷入停摆,无疑给亢奋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1

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业务的独立估值,正在经历从狂热走向冷静的过程。一级市场依然热情不减,2025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创业公司融资总额约27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38%1。银河通用获得超过10亿元投资,它石智航更以1.22亿美元刷新天使轮纪录,一些机构甚至喊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市场”的口号1。然而,融资金额与交付能力之间的“剪刀差”愈发明显。Figure AI虽估值飙升,但产品仍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实现量产;不少依靠PPT融资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则因无法兑现技术与交付承诺,正在经历估值缩水甚至资本抽身的阵痛期1。二级市场的反馈则更为直接与冷静,优必选上市后股价震荡,科沃斯股价从高位回落,均印证了市场对业绩增速放缓的迅速反应1

“具身智能”的分化之路:从通用狂想曲到专业协奏曲

在“交付力”成为产业关键词的同时,机器人行业内部正出现加速分化的趋势。工业机器人已步入收获期,在汽车制造、3C装配等领域实现稳定落地。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与成本优化,关键零部件日益成熟,国内供应链也日趋完备。传统机器人厂商正从卖设备向系统集成转型,提供“移动+操作”的复合方案1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爬坡期。尽管风头无两,几乎成为展会和融资场上的绝对主角,但在真实应用中的表现仍受限于多重技术瓶颈:模型算法不足以支撑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机械结构难以兼顾灵巧性与稳定性;续航问题依旧突出,许多双足机器人“充电一小时、运行两小时”的表现,远不能支撑连续作业1

数据短板更是制约产业进阶的隐忧。与特斯拉依靠全球车主跑数据、训练Autopilot形成数据飞轮不同,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往往只能“自掏腰包”,雇人穿动作捕捉服每天录8小时数据,代价高昂,周期漫长,训练出来的模型效果也难以覆盖复杂场景13。更现实的困难则来自刚需场景的稀缺。尽管大会发布的《2025十大潜力场景》看似宏大,但诸如“工业上下料”“汽车装配”等任务早已被传统机械臂瓜分殆尽,真正留给人形机器人的岗位,要么是“边角料”,要么需要企业自建或改造产线,付出极高的成本1。在目前的成本结构和交付能力下,真正愿意为“通用型人形机器人”买单的客户仍是极少数。

可以预见,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破冰将首先出现在那些流程标准、结构明确的可控环境中,例如车间巡检、实验室搬运、特定工艺协作等场景1。工厂天然具备“规则明确、验证周期短、付费能力强”的特性,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导入的第一站。而家庭服务、户外作业等开放性场景,由于变量过多、要求更高,短期内仍需大量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化。即便在看似“落地”的项目中,也频繁出现机器人任务出错、本体故障率高等情况,当前所谓“交付”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技术验证范畴,离“标准化产品+批量化交付”仍有不小距离1

“交付”的真义,并非比谁吆喝得响,而是谁能穿越价格战、跨过量产坎,真正建立起一条从实验室到产线、从订单到财报的闭环路径。宇树科技的王兴兴曾言:“先把价格打到3万,让大学生买得起,生态就活了。”傅利叶的顾捷则更务实:“先把养老院跑通,让护工减少弯腰次数,场景就赢了。”而魔法原子则试图“先做1000个场景PoC,跑通一个复制一个。”1看似方向各异,实则殊途同归——机器人要真正走向社会,必须像当年的PC、智能手机一样,迎来“爆款应用”与“成本拐点”的双重临界点1

从WRC2025释放出的信号来看,这一拐点或许比预想来得更快,但“爆款”的路径依旧藏在重重迷雾之后。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保持一种审慎的乐观。技术的演进不会停下脚步,下一代人形机器人将在运动能力、自我平衡、感知交互、自主决策乃至能源管理等关键维度实现更大突破,逐步具备承担更复杂、更高频商业任务的能力1

回望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喧嚣依旧,理性渐浓。有人将当前的机器人行业比作新能源车创业潮进入中盘阶段——早期是“概念热”,如今转向“场景热”。企业不再只强调技术先进性,而是开始比拼交付能力与落地质量;资本也不再盲目抬轿,而是加快了理性筛选与优胜劣汰的进程。“交付”已成为这一轮产业进化的关键词。谁能在细分场景中扎下根,跑通模式,为客户带来确定性的价值,谁就更有可能穿越估值泡沫、走出周期波动。而那些真正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能够经受市场冷热考验的企业,自然不必畏惧短期的资本退潮或舆论冷静——它们走得慢一点没关系,但一定会走得更远。

引用


  1. 都想交付,谁真交付?一个问题三个问号·36氪·(2025/8/16)·检索日期2025/8/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透过2025年WRC 看见具身智能的真实进度·亿邦动力·斗斗(2025/8/16)·检索日期2025/8/16 ↩︎

  3. 世界机器人大会洞察:机器人智能化进阶,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新京报·陈维城 张晗(2025/8/15)·检索日期2025/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