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上“耍大牌”?人形机器人:人类,你们的尊严还剩多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你以为人形机器人只会搬砖跳舞?Too Young Too Simple!它们最近在北京的运动会上集体“发疯”,不仅摔得七荤八素,还“攻击”人类,甚至跑得比你我都快了!这哪是运动会,分明是未来世界的“预演”啊!

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一些“迷惑行为大赏”刷屏了?比如,一群“钢铁侠”努力叠罗汉,结果重心不稳,集体“散架”;又或者,在万众瞩目之下,某个“小可爱”下台阶时一个趔趄,直接痛失“头颅”,CPU估计都宕机了;更离谱的,还有“众目睽睽之下的伤人事件”,直接让网友惊呼:这难道是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名存实亡”的现场?1

这些让人啼笑皆非又充满未来感的画面,都来自刚刚在北京落幕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没错,就是那个今年春天用一场“半程马拉松”让万人空巷,只为看机器人“出洋相超越自我”的硬核赛事,现在直接来了一次“超大杯”升级!

这次比赛,不仅汇聚了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台“钢铁健儿”,更设置了538个比赛项目(包括正式赛和外围赛),从速度、耐力到智力,全方位挑战机器人的“极限”。官方更是霸气放话:“跨越‘个人秀’,机器人运动会迈向‘三奥之城’!” 听起来是不是就觉得,这波“机器人内卷”有点东西?

足球场上的“盲盒”:全靠“算法”C位出道

还记得赛前被重点强调的世界首次全程自主AI运行5V5足球赛吗?你可能和我一样,一开始觉得“不就是比3v3多了4个人吗,有啥稀奇的?” 结果事实证明,我们的天真,成了机器人“炫技”的背景板。

这场比赛最“刺激”的地方在于:全靠机器人自主判断,没有人类遥控。这意味着,最终踢成什么样,全凭各家团队的**“独门算法”。循环赛阶段,那场面简直是“人间(机间)真实”**,一会儿红队还在进攻,蓝队就“傻站着”看戏,一会儿又“摔成一坨”,让人看了直呼“还得是AI,这随机性够高!”

不过到了决赛,清华火神队和德国联队之间的对决,就明显看出“算法”的威力了。双方不仅能够有效地把球踢进球门这个终极目标,甚至还能排兵布阵,合理安排进攻和防守策略,观赏性直线飙升,看得人直呼过瘾!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足球赛的“明星选手”——加速进化的T1机器人,居然是所有队伍的“不约而同”的选择。这哪是指定,分明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官方对自家“小人儿”的形容词更是“凡尔赛”感十足:“皮实耐摔”**。你品,你细品,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地炫耀“抗造”啊!

宇树科技创始人程昊,同时也是本次比赛冠军“清华火神队”的第三任队长,他家T1机器人不仅“皮实”,还具备23个自由度,能全向行走、自主起身,更有200 TOPS的AI算力,据说还能支持结合端侧大模型。嗯,19.9万元的基础款,钱包君表示“压力山大”。

拳拳到肉还是“铁骨柔情”?机器人格斗,谁是真“拳皇”

如果说足球赛是“智力比拼”,那自由搏击简直就是**“硬核对决”。虽然是外围赛,但架不住大家爱看啊!那“拳拳到肉”的音效,现场听起来简直“哐哐”**作响,比看人类搏击还带感,毕竟没那么“残酷”,全年龄段通吃!

我的观赛感受就一个字:“燃!” 这不就是小时候玩的《拳皇》来到现实了吗?人类操控员拿着摇杆“发功”,场上机器人“翻转腾挪”,简直梦回街机厅。不过,仔细研究发现,这可不是简单的遥控玩具,机器人还是有一定的技战术自主性的

比如,当操控员按下起身动作,机器人会先“判断”自己处于哪种状态,再“自主”选择起身方式。这种“大小脑分离”的配合,既考验人类的临场指令,也考验机器人的“临场发挥”,各队的算法研发水平和赛前准备工作,那都是实打实的“内功”啊!

比赛中,“铁头功”可不是浪得虚名。机器人头部是**“脆弱的智慧核心”,被击后可能直接“脑子出问题”。所以,它们都得戴上护具,这可不是cosplay!每一次冲击,都是对机器人平衡和控制精度的巨大考验,简直是“极限承压测试”**。

有趣的是,这次格斗赛都统一使用了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身高1.27米,体重约30公斤。这意味着,“身高差”这种人类搏击的战术优势在这里不复存在,大家只能在技战术设计中玩出更多“花样”。规则设定也是“点睛之笔”:用腿攻击得分更高,因为单脚站立还要保持平衡,那难度简直是**“地狱级”**。看来,机器人也要练“金鸡独立”啊!

机器人都来“卷”跑步了,人类还能赢多久?

跑步比赛可能是最让人“危机感”十足的项目了。看看这成绩:

  • 1500米冠军:宇树旗下北京灵翌科技的H1,6分34秒40
  • 400米冠军:宇树旗下高羿科技,同样是H1,1分28秒03
  • 100米冠军:具身天工Ultra,21.50秒(有0.8时间系数)。

这数据一出,好多网友表示:“我跑得还没它快!”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赛后甚至“凡尔赛”地总结说:“我们犯了严重的错误,就是体力不支,人(陪跑工作人员)的体力不支!2 听这意思,不是机器人跑不动,是人类“拖后腿”了?简直是**“人类的尊严摇摇欲坠”**!

我在现场看了1500米决赛,前面几组机器人选手那叫一个“四方步”,跑得慢悠悠的,看得我差点“昏昏欲睡”。结果,“唰”地一下,一个“黑大个儿”刮过去了!它就像赛场上的一场**“夏日狂风”**,瞬间给同组选手“套圈”了!不用说,一眼就知道是春晚同款的宇树科技H1。3

虽然机器人提速爆发力可能比不上人类,但由于它们无需考虑体力、乳酸堆积这些“凡人烦恼”,在中后程可以始终保持高速。主持人更是爆料:“参赛选手从启动到极速需2.8秒时间”。按照这个“卷”法,直线比赛中机器人比人类跑得更快的那一天,恐怕真的不远了……

当然,现场也有不少**“抓马”瞬间**。比如“喂喂喂跑歪了去错道次了赶紧正回来”和“摔了?!快爬起来继续跑啊”之类的事故,估计这种时候还是要靠人类帮忙“挽尊”。毕竟,在起点附近,人和机器人堆在一起,场面也是**“一言难尽”,甚至还发生了文章开头的“机器人攻打人类”**事件——嗯,这波“AI叛变”属实有点猝不及防!

这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远不止是速度、力量与技巧的“神仙打架”。它更像是一场新型材料、机械结构与人工智能的“集体实验”。那些看似笨拙的摔倒、爬起、再尝试,正是具身智能迈向未来的必经之路。因为只有在赛场上经历“极限测试”,它们才能在现实中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真正成为我们**“可靠的伙伴”**。

赛道上的每一次“搏命”,最终都可能转化为医院里的**“精准护理”、灾难现场的“英勇救援”,甚至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小帮手”。所以,这不仅仅是场竞技,更是通往未来的一扇“任意门”**。

引用


  1. 给人形机器人当裁判,信念感得多强?·果壳·luna(2025/8/18)·检索日期2025/8/18 ↩︎

  2. “运”在人机,“动”在产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纪实·科技日报(2025/8/17)·检索日期2025/8/18 ↩︎

  3.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新华网(2025/8/16)·检索日期2025/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