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人形机器人大赛上,机器人们上演了一出出“摔跤艺术”,引得网友直呼“萌翻了”。别笑,这背后可不是技术拉胯,而是中国机器人在上演“硬核”挑战,用跌倒证明自己在顶尖赛道上的狂飙突进!
还记得小时候看《铁甲小宝》,那些机器人打架总是威风凛凛、刀枪不入?再看看最近北京举行的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呃,画风可能有点不一样。跑步、拳击、足球……这些听起来燃爆的项目,却意外成了大型“萌物摔跤秀”现场。没错,RSS标题直接爆料——“At China’s Humanoid Robot Games, Athletes Fell Down a Lot”1。这波操作,让不少吃瓜群众直呼“这不就是笨蛋机器人大赛吗?”
围观群众:这不就是“笨蛋”机器人大赛?
想象一下:一个高科技人形机器人,在万众瞩目之下,迈开“大长腿”准备冲刺,结果一个踉跄,直接表演了个“平沙落雁式”。或者在踢足球时,还没碰到球就来个“原地螺旋翻滚360度”,把裁判都看懵了。这画面,妥妥地戳中大家的笑点。难道中国机器人技术就这?
非也非也!别被这些偶尔的“自由落体”蒙蔽了双眼。虽然这些“运动员”们偶尔会和大地来个亲密接触,但这恰恰说明,它们正在挑战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天花板”!你想想,让一个几百斤的铁疙瘩,像人一样跑起来、踢腿、保持平衡,这难度系数,简直是让它在平衡木上跳芭蕾,还不能失误!
幕后大揭秘:跌倒,也是一种“硬核”进步!
事实上,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挑战。要知道,这些比赛对人形机器人的要求,堪称“地狱模式”:
- 双足限定,轮子免谈! 比赛明确规定,必须是“双足”机器人,想靠轮子滚到终点?没门儿,你得模仿人类姿态跑。2 这可不是遥控小汽车,是实打实的“两脚兽”挑战。
- 内置平衡,抗干扰MAX! 它们身体里都藏着一套“行走平衡控制系统”,即便单腿站立或行走,也能抵抗外部干扰,落脚稳定柔顺。3 你看它倒了,可能只是它在适应复杂环境,或者,它真的有点累了(开个玩笑)。
- 续航焦虑?“换电池接力”了解一下! 没错,人形机器人也有“续航焦虑”。比赛允许中途更换电池,甚至可以“接力”完成,只不过每次“加油”要被罚时10分钟。2 这简直就是机器人世界的“超级马拉松”,考验的不只是体力,更是策略。
你以为它只是摔了个寂寞?大错特错!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大佬可是说了,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已经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4 没错,就是那个**“全球第一方阵”!这意味着,就算摔,也是“摔得有技术含量”**,摔出了全球领先水平。
这些“运动员”们之所以“摔”,是因为它们正在努力学习人类最复杂、最自然的动作——奔跑、跳跃、踢球。这背后涉及到AI技术、软件算法、运动控制、硬件结构等多重复杂技术的极致融合。5 每一次跌倒,都是在为更精准的运动控制、更稳定的平衡系统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可以这么说,这些“笨拙”的瞬间,恰恰是它们向“未来超模”进化的必经之路。
未来展望:从“绊脚石”到“擎天柱”,还有多远?
所以,那些在赛场上“表演”摔跤的机器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形机器人,这个集大成者,是目前公认的难度系数最高的产品。但也是因为难,才更有挑战性,更值得期待。现在看来是“小笨蛋”,未来也许就是走进我们生活,成为“打工人”新伙伴的“擎天柱”。
从“跌倒了也要帅”的赛场,到未来可能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全能助手,人形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更强大的AI算法、更精密的运动控制,还需要海量的训练数据,以及解决成本、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但毋庸置疑,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这场“内卷”中,已经牢牢占据了头部位置。
下次再看到机器人摔跤,别光顾着笑,也给它们点个赞吧。毕竟,它们是带着伤痛在“搞事情”,为我们描绘着一个充满智能与无限可能的未来。
引用
-
At China’s Humanoid Robot Games, Athletes Fell Down a Lot · The New York Times · (2024/05/23) · 检索日期2024/05/23 ↩︎
-
正解局丨一场马拉松撕掉“科技玩具”标签:中国人形机器人 ... - 大众新闻 · 大众新闻 · (未知日期) · 检索日期2024/05/23 ↩︎ ↩︎
-
人形机器人国内发展现状 · 知乎 · (未知日期) · 检索日期2024/05/23 ↩︎
-
中國人形機器人運動、靈巧性整體水平「全球第一方陣」 | 世界新聞網 · 世界新闻网 · (2025/03/02) · 检索日期2024/05/23 ↩︎
-
人形机器人竞速大模型得数据者得天下 - 中国工业新闻网 · 中国工业新闻网 · (未知日期) · 检索日期2024/0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