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数据中心散热成为瓶颈,催生了液冷技术这一关键解决方案。中国企业凭借技术、成本和政策优势,正成为全球液冷市场的领跑者,吸引大量资本涌入,预示着一个高效、绿色的数字基础设施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伴随着市场过热的风险。
在数字世界的心脏地带,一场无声的战役正在进行。人工智能(AI)的每一次飞跃,从图像生成到复杂模型训练,都伴随着算力芯片的剧烈“发烧”。当数据中心这片硅谷的“桑拿房”面临散热极限时,一种曾被视为小众的技术——液冷——正以令人眩目的速度,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A股的“液冷概念股”犹如被点燃的导火索,一时间“沸腾”起来,仿佛在宣告:数字世界的“热浪”终将臣服于“冷却剂”的魅力。
传统上,数据中心依赖于风冷系统,就像一台台努力喘息的鼓风机,试图驱散服务器机架内日益增长的热量。然而,随着AI芯片功率密度的几何级提升,这种古老的冷却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其能源使用效率(PUE)值往往高居1.5以上,不仅耗电如海绵吸水,更与全球日益严苛的碳中和目标背道而驰。液冷技术,尤其是冷板式和浸没式方案,则如同为服务器直接配备了“冰镇饮料”,将PUE值轻松压至_1.1-1.2_的超低水平。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进,更是一场关于能源效率和运营成本的深刻革命。IDC数据显示,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_23.7亿美元_飙升至2029年的_162亿美元_,复合年增长率高达_46.8%_ 1。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AI时代下,对“冷”的刚性需求所驱动的必然趋势。
东方散热学的崛起
令人瞩目的是,这场“冷却革命”的中心舞台,正逐步由东方主导。中国企业在液冷领域,尤其是浸没式液冷技术上,已然构筑起全球性的竞争壁垒。在全球液冷专利的TOP20榜单中,华为、浪潮、中科曙光等7家中国公司赫然在列,占据了高达_35%的份额,而在更具未来性的浸没式液冷领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_55% 1。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胜利,更是中国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的缩影。
成本优势同样不容小觑。得益于全球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和新能源市场,中国企业在液冷核心部件的自产化和规模化量产上具备先天优势。例如,尼龙替代金属作为液冷部件的新材料,不仅能将成本降低_30%至50%,还能将泄漏风险降低_90% 1。这种材料创新,无疑是为液冷技术的普及化按下了加速键。加之“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明确指引,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低于1.25,并强制规定2025年_50%以上_的项目需采用液冷技术 2,以及高达_30%_的地方补贴,政策的强力驱动与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形成了完美的共振。这使得中国液冷产业从冷却液、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已然形成了一条完备且富有韧性的产业链。工行和国家电网等大型国企的液冷数据中心改造计划,更是为市场注入了实实在在的需求 1。
资本的“冷却剂”与潜在“沸点”
市场的反应是直接且热烈的。A股液冷板块已汇聚了多达120只成分股,总市值达到_3.66万亿元_ 1。投资者的热情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点燃,推动相关概念股如曙光数创、英维克、银轮股份等纷纷录得惊人涨幅。这股“热钱”的涌入,并非仅仅是对短期业绩的追逐,更是对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AI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性增长投下信任票。英维克凭借其全链条精密温控解决方案,服务于数据中心、储能及新能源等多元领域;曙光数创则专注于浸没相变液冷,成为字节跳动、腾讯等巨头的供应商;而银轮股份则将液冷业务视为其“第三成长曲线”,其微通道相变液冷技术已能满足NVIDIA H100 GPU集群的严苛散热需求 1。这些企业各怀绝技,共同勾勒出液冷市场的多元化图景。
然而,如同任何一场盛宴,资本的狂欢也可能伴随着“消化不良”的风险。当概念股集体“沸腾”时,投资者需警惕估值泡沫和过热预期。技术虽然先行,但市场竞争的加剧、新入局者的涌现、以及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战,都可能成为未来潜在的“沸点”。液冷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其初期投资成本、维护复杂性以及对现有基础设施改造的兼容性,仍是摆在数据中心运营商面前的现实考量。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利润,而非仅仅是概念的炒作,将是摆在中国液冷企业面前的终极考题。毕竟,在这场AI的“军备竞赛”中,冷却技术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本身,但真正的胜利者,往往是那些能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推广之间找到微妙平衡的企业。
引用
-
“液”压全场,AI刚需带火液冷,概念股集体“沸腾”·36氪·览富财经网(2025/8/18)·检索日期2025/8/18 ↩︎ ↩︎ ↩︎ ↩︎ ↩︎ ↩︎
-
2025年液冷服务器:AI算力革命下的投资机遇与核心赛·新浪财经·(2025/8/1)·检索日期2025/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