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新算术:当算法成为数字王国的新基石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快手2025年二季度财报业绩斐然,营收与利润双创新高,背后是其AI战略的深度驱动。该战略不仅催生了可灵AI等独立业务新锚点,更通过OneRec大模型和AIGC工具,对广告、电商等核心业务进行效率重构,将平台从流量分配者转变为效率优化者,为资本市场展示了AI时代新的价值创造范式。

曾几何时,数字世界的版图扩张如同淘金热,衡量巨头实力的标尺唯用户增长与商品交易总额(GMV)是瞻。然而,在流量红利渐次褪去的当下,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矿工”们正面临一个共同的哲学命题:当黄金被挖得所剩无几,如何从旧的矿场中提炼出新的价值?快手,这家中国短视频巨擘,在其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二季度财报中,似乎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它自己的“算法”答案。财报显示,快手营收同比增长 13.1%350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 20.1%56亿元人民币,毛利率和经调整净利润率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 55.7%16.0% 1。这些数字的背后,并非简单的用户基数堆砌,而是一场由人工智能(AI)主导的深刻结构性变革。

AI的双曲线:独立业务与底层再造

快手的AI战略,犹如一条被精密计算过的“双曲线”:一端是对独立AI业务的押注,另一端则是对现有核心业务的底层重构。

在独立业务的曲线上,可灵AI(Kling AI)无疑是最耀眼的新星。它诞生于2023年的“智能涌现”浪潮中,如今已从一个概念性的技术产物,蜕变为一个羽翼渐丰的商业实体。可灵AI的功能已远超单一的视频生成,扩展至多模态视频编辑、灵动画布、音效生成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跨应用、跨平台的生产力工具生态。其全球用户规模已突破 4500万,累计生成了超过 2亿 个视频和 4亿 张图片,并成功服务了逾 2万家 企业客户。在今年第二季度,可灵AI贡献了 2.5亿元人民币 的营收,这使得包括瑞银和中金在内的多家机构,纷纷给出其独立估值在 30亿至60亿美元 之间。这笔“无中生有”的收入,无疑为快手的估值模型增添了一个全新的锚点,证明了AI技术从“聪明的”到“好用的”再到“能赚钱的”商业路径 12

然而,真正决定快手数字王国未来走向的,是AI更隐秘、更深远的渗透。如果说内容是快手的土壤,那么推荐算法便是连接用户与内容的神经中枢。快手自主研发的 OneRec 端到端生成式推荐大模型,正是这一神经中枢的最新进化。它摒弃了传统的级联架构,以单一模型的方式,通过生成机制直接预测用户偏好,不仅大幅简化了推荐链路,更让系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智能涌现能力。快手数据显示,OneRec的应用使算力利用率大幅提升至 23.7%28.8%,运营成本下降至传统方案的 10.6%,而用户停留时长和生命周期指标则实现了显著改善 13。这不仅仅是算法的优化,更是对“效率”二字最直观的重新定义:用更少的资源,提供更精准、更具粘性的用户体验。当全球科技巨头都在为算力成本而头疼时,快手却通过AI找到了降本增效的“摩尔定律”新解。

效率的重新定义:从营销到交易的全链路变革

AI在快手体系中的深嵌,已经超越了技术演示的范畴,成为驱动商业化和电商模式重塑的关键力量。它像一位无形的设计师,正在重新绘制快手与广告主、商家和用户之间的经济关系图谱。

在商业化层面,AI已然渗透到广告链路的每一个毛孔。从AIGC(AI生成内容)的制作,到智能投放代理(Agent),再到营销推荐和出价推理大模型,快手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智能化改造矩阵。传统效果广告在“存量时代”的增长乏力,促使快手将AI的触手伸向更深层的环节——生成式出价逻辑、强化学习驱动的长期价值牵引策略,以及大语言模型对内容理解和广告转化潜在关系的挖掘。其磁力开创平台集AIGC能力于一身,能一站式完成从灵感推荐、脚本生成到视频剪辑与数字人呈现的素材生产。这不仅将营销素材制作成本降低了 60%至70%,更让缺乏内容制作能力的中小商家得以以指数级的效率,将每周视频产能从 1000条 提升至 3000条,而人力成本仅占 7.4% 4。广告主不再只是购买流量,而是将经营结果托管给平台的AI系统,这是一种从“流量购买”到“效果托管”的范式转变。

直播,作为快手的另一条生命线,也正被AI赋予新的生机。_女娲数字人直播_的落地,大幅降低了商家的经营门槛。数字人不仅能24小时不间断直播,还能通过超强的学习能力,快速迭代互动节奏和场景话术。某服饰客户通过“主播+模特”双人直播间功能,在ROI(投资回报率)提升 15%、整体消耗提升 35% 的同时,解决了真人拍摄的痛点。更令人侧目的是,一些产业带商家通过数字人直播在快手实现“零成本入局”,仅 10天 内就将ROI稳定在 1.8 左右,其转化效果已可与真人媲美 4。这标志着直播从“人力驱动”向“技术驱动”的深刻转向,让直播电商成为数字经济版图中更具韧性和效率的组成部分。

在电商环节,AI的价值体现在对“人货匹配”这一亘古难题的精妙解答。多模态大模型能够自动提炼商品特征,结合场景推理,将复杂的商品信息转化为用户更易理解的推荐语言。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快手电商GMV达到 35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7.6%,其中泛货架电商GMV占比已超过 32% 14。中小商家过去在选品、投放和转化上的种种困扰,正通过“数字员工π”等AI产品迎刃而解。快手最新数据显示,磁力开创、女娲数字人、数字员工π等产品的日均消耗已达 3400万次,AI已成为快手商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基础设施” 4。这不仅仅是工具的堆叠,更是平台底层逻辑的重构,将快手从一个简单的内容分发平台,推向一个AI驱动的数字商业系统。

财报之外的新拐点:效率定义未来

快手正站在一个关键的战略转折点上。从最初依赖流量红利的内容平台,到全面商业化和电商化的扩张,再到如今AI深度渗透的阶段,它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智”变。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互联网竞争,核心在于“流量如何分配”,那么接下来的十年,更关键的问题将是“效率如何定义”。在这场新的竞赛中,快手正试图用AI提供一个富有洞见的答案: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持对真实用户关系的粘性

它所选择的AI路径并非“为AI而AI”,而是将AI视为一种新的“生产资料”或“底层生产力”,将其深度嵌入到用户、商家、广告主的全链条。从创作者的视频生产,到电商链路的投放优化,再到客服、私域、推荐算法的全环节提效,AI正在重新定义平台的组织效率和商业效率。这种持续多年的“自我重组”,正在逐步将快手从单一的流量平台推向一个能够同时生成内容、承载交易、提供商业服务的全链路生态。

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恰恰聚焦于此。当曾经的“流量崇拜”开始让位于对“效率极限”的探索,那些能够用AI重塑自身、提升资本配置效率的企业,无疑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宠儿。短视频曾定义了过去十年的互联网格局,而快手则希望在未来的十年里,以AI为笔,重新描绘数字商业的新篇章。这样的进化,或许才是资本市场真正押注快手的深层逻辑。

引用


  1. 快手二季度营收350亿元:AI驱动业绩增长,盈利能力创历史新高·经济参考网(2025/8/21)·检索日期2025/8/22 ↩︎ ↩︎ ↩︎ ↩︎

  2. 可灵收入占比不到1%,但AI 依然是快手的「王炸」·新浪财经(2025/8/22)·检索日期2025/8/22 ↩︎

  3. 从技术迭代到生态赋能:快手(1024.HK)AI战略交出亮眼半年 ...·格隆汇(2025/8/22)·检索日期2025/8/22 ↩︎

  4. 快手财报里的AI驱动新拐点·36氪(2025/8/22)·检索日期2025/8/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