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公教育曾凭“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模式成为公考巨头,却因将预付款挪作激进扩张,最终深陷退费泥潭,市值骤降。其试图以“重”AI转型突围,但在资金匮乏和市场教育的双重压力下,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转型前景仍面临严峻考验。
曾几何时,在中国,“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句话并非戏谑,而是无数青年对稳定未来的热切向往。而在这条通往“宇宙尽头”的崎岖山路上,中公教育(002607.SZ)一度被视为最可靠的向导。这家曾经的“考公第一股”,凭借其革新性的商业模式,市值一度攀升至2600亿元,傲视群雄。然而,今日之情景,却更像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摇摇欲坠的巨轮,船员们纷纷跳船,而船长却在直播间里,为无法兑现的退款承诺鞠躬致歉。武汉一位前学员的遭遇——1.7万元退款需17年方能退完——活脱脱地勾勒出中公教育的窘境,其退费承诺的破产,已然成为公开的秘密。
这种窘境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中公教育的投诉量高达115052条,与同业翘楚华图教育(2798条)和粉笔(1626条)形成了刺耳的反差。这并非偶然的经营失误,而是其引以为傲的“协议班”模式,在风光无限的扩张背后,悄然埋下的阿喀琉斯之踵。
协议班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允许学员预付高额学费,若未能通过考试,则退还大部分甚至全部费用。这无疑为焦虑的求职者提供了风险保障,也为中公教育构建了一个看似源源不断的低成本资金池。凭借这笔巨额预收款,中公教育启动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从讲座招生到面试特训,从全面直营到基地学习中心,一路攻城略地,直营教学点多达1335个,三四线城市渗透率超过60%1。创始人李永新家族也因此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民营教育首富。
然而,成功的**“招生-预收款-投资-扩张”商业闭环**,却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为一场危险的庞氏游戏。中公教育将这笔本应是“代管”的资金,用于大兴土木:投资2亿建设湖南区域总部,2.28亿竞买济南地块,3.8亿在西安建大楼,乃至斥资30多亿在北京昌平购置总部大楼2。这些大手笔的地产投资,如同房地产开发商的预售模式,将未来的现金流提前锁定,并以极高的杠杆投入固定资产。而当市场风云突变,如2021年疫情导致线下面授受阻、招考节奏被打乱时,协议班的退款义务便如潮水般涌来,轻易便冲垮了其脆弱的现金流堤坝。
彼时的李永新,将其业绩变脸归咎于疫情和招考变动等外部因素。但市场自有其公正的判官。同样在疫情阴影下,粉笔教育却能及时调整,以**“粉笔980”的极致性价比策略,成功分流了中公教育的基层考生市场。这恰恰印证了业内人士的尖锐评语:中公教育的问题在于“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它执着于旧日辉煌的协议班模式,却对市场风向、竞争对手的灵活应对,以及自身预收款的风险视而不见。这种对用户群体的“初心背叛”**,与那些将预售款挪作他用,最终导致“烂尾”的房地产巨头(如恒大),在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中公教育侥幸未被债务彻底压垮。
从最高点2600亿元的市值,到如今仅剩184亿元,这近十倍的跌幅,无疑是资本市场对其战略失误最无情的裁决。截至225年6月底,中公教育账上现金仅余3.72亿元,远低于竞争对手粉笔科技的9.02亿元3。创始人李永新在直播间的退款承诺,在捉襟见肘的财务数据面前,显得愈发苍白无力。
拥抱AI:是救命稻草还是重资产陷阱?
面对内外交困,中公教育并非没有尝试转型。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公考热度不减的当下,这个庞大的培训市场依然充满诱惑。然而,“双减”政策带来的教培行业裁员潮,催生了大量以个人工作室形式存在的小型机构,直接冲击了大型教培企业的市场份额。更深远的影响,则来自AI浪潮对职业教育赛道的重塑。
今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AI。华图侧重AI面试点评,粉笔深耕AI批改和AI老师,而中公教育则选择了“重”资产的道路——押注AI就业学习机。这被视为其从传统的“考试上岸”思维向“就业能力培养”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中公教育将学习机视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学习伴侣,旨在覆盖从大一到毕业的完整周期,提供长期、系统化的学习路径4。
然而,在AI落地的实践中,业界普遍共识是**“并非越重越好”。对于绝大多数教育企业而言,自建大模型是资金的无底洞,远不如借助成熟的第三方API快速迭代功能,来得经济且高效。中公教育在资金紧张、退款危机未解的背景下,贸然选择“硬件载体”这种重资产投入,其战略合理性令人费解。这不仅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更需要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漫长而持续的教育,而中公教育的财务数据(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4.69%,净利润同比下降51.69%**)显然无法支撑这样的豪赌。
中公教育的创业史,堪称中国公考招录培训行业的缩影。它曾定义了行业的商业模式,却最终被自己创造的模式所反噬。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那些沉湎于过往成功、无法适应新经济环境的企业,终将面临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命运。协议班的警示,不仅是对中公教育的审判,更是对所有利用预付费模式进行高杠杆扩张企业的当头棒喝:商业模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对现金流的敬畏和对用户信任的守护,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真正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