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巨头逐鹿AI:从“人机”到“印钞机”的跨界豪赌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随着人工智能独角兽MiniMax筹备在港上市,并获得米哈游等游戏巨头的密集投资,预示着游戏产业正进行一场由AI驱动的深刻变革。这场豪赌旨在通过生成式AI实现内容生产的“降本增效”,重塑用户体验,但同时也面临着版权争议与内容监管的暗礁,考验着企业在技术狂飙与商业伦理间的平衡智慧。

当硅谷的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的竞技场上挥汗如雨时,远在东方,一群以虚拟世界为生的游戏公司,正悄然将触手伸向这场划时代的军备竞赛。MiniMax(稀宇科技)——这家估值已逾_40亿美元_的人工智能独角兽,据传正秘密筹备在香港交易所叩响上市大门1。然而,比其上市本身更引人深思的,是其背后那长长的投资者名单上,赫然醒目的“米哈游”之名。这并非孤例,从莉莉丝到巨人网络,从三七互娱到腾讯、网易,中国游戏行业的“先锋们”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未来的游戏,必将与AI深度绑定,如同细胞与DNA,密不可分。

这场“AI寻宝”的狂热并非无迹可循。曾几何时,游戏中的“人机”只是玩家用来嘲讽或练手的呆板程序,其逻辑固守于预设规则,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性。如今,得益于机器学习的鬼斧神工,这些虚拟对手已然进化,能够根据真人玩家的动态调整策略,甚至让不少老手在训练营中铩羽而归。这只是冰山一角。生成式AI、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游戏研发、运营乃至用户体验的每一个毛孔,将“人机”从简单的代码,提升至更具“智慧”和“人性”的层次。

米哈游,这家以《原神》和《崩坏:星穹铁道》在全球游戏市场呼风唤雨的公司,正是这场变革中的急先锋。早在2018年,其“逆熵研究部”便已孕育大模型“Glossa”和数字人“鹿鸣”;到了2023年,《崩坏:星穹铁道》更是高调宣称将AI嵌入角色行为控制、3D建模及NPC台词生成等环节,企图打造“对话永不重复的智能NPC”。而当创始人蔡浩宇卸任董事长,远赴硅谷创办Anuttacon,并于2025年3月发布首款AI原生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时,其战略意图已昭然若揭:这不仅仅是投资,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深度布局,一场对未来游戏形态的定义权争夺。从2024年至今,米哈游一口气成立至少6家AI相关公司,其对AI的“痴迷”程度,足以让任何传统巨头为之侧目。

谁是“玩得最花”的AI独角兽?

在蓬勃兴起的中国大模型生态中,MiniMax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吸引包括米哈游、腾讯、阿里巴巴在内的资本青睐,绝非偶然。这家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闫俊杰创立的公司,与智谱AI、月之暗面等并称中国“大模型六小龙”,其独特的“与用户共创智能”理念和“多模态”研发路线,使其在同侪中显得“玩得最花”。MiniMax自成立伊始,便致力于文本(NLP)、语音(Speech)和视觉(Vision)三模态基础大模型的融合与调用。这意味着,它不仅能让机器“看”懂画面,“听”懂声音,更能“理解”语言,并融会贯通,产生跨越感官的智能交互能力。

这样的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商业产品。2024年末至2025年初,其旗下视频生成应用“海螺AI”连续登顶全球AI产品出海榜,甚至力压快手的可灵和OpenAI的Sora,展现出惊人的市场爆发力。而在海外备受追捧的虚拟伴侣软件Talkie,更是在2023年贡献了近_7000万美元_的营收2,其基于多模态智能体的场景对话与剧情设定能力,无疑是未来游戏NPC智能化的完美写照。尽管Talkie在2024年底因内容合规问题遭遇美日应用商店下架,凸显了AI商业化进程中的伦理挑战,但其技术内核与市场潜力,已足以让游戏开发者们心驰神往。显而易见,MiniMax的多模态生成式大模型,正具备成为驱动下一代游戏内容生产核心引擎的诸多要素。

从最生动的游戏,到最彻底的“降本增效”

游戏公司对AI的拥抱,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朴素的商业逻辑: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_降本增效_。根据GDC发布的《2025年游戏产业报告》,_52%_的开发者已在工作中运用AI工具,而_36%_的个人开发者则依赖AI激发创意。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行业长期积累的痛点使然。

游戏的开发过程如同精密的交响乐团,策划、美术、程序等近二十种职能,外加引擎授权、服务器租赁、各种专业工具的采购,以及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质量原画,数十万元的动画制作,乃至更高的音乐音效预算,都让成本如滚雪球般膨胀。顶级3A游戏的研发成本已普遍攀升至_9000万美元至2亿美元_之间,回本线甚至高达_3亿至3.5亿美元_。索尼前总裁吉田修平曾感叹,一款PS5上的游戏至少需要销售_700万套_才能不亏损。在这样的背景下,AI的介入,无疑是解渴的甘霖。它承诺在不牺牲品质的前提下,通过自动化内容生成、智能辅助开发,显著降低人力与资源消耗,缩短制作周期,提升创作效率。

而“增效”的价值,则体现在对用户体验的革新。今年的ChinaJoy上,游戏公司与AI模型厂商的联手亮剑,便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图景。在《永劫无间》中,AI队友不再是只会走位的僵尸,它们能协同作战,也能与玩家闲聊互动,提供情感慰藉。此时,AI从“破坏平衡的外挂”,转变为“游戏机制的有机组成”,赋予NPC有血有肉的“鲜活角色”,让玩家成为更深度的“剧情参与者”。就连轰动全球的《黑神话·悟空》,其令人惊叹的场景细节,也离不开AI技术在现实取景和扫描后进行的去噪处理。AI不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激发创意、突破传统限制、打造“梦中瑰丽画面”的“拓荒者”。

别让被AI赋能的“童趣”披上黑暗外壳

然而,如同潘多拉的盒子,AI在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也释放出伴生的挑战与风险。其中最“老生常谈”却又最致命的,莫过于_训练数据侵权问题_。今年1月,MiniMax便身陷爱奇艺提起的著作权侵权诉讼,被指控使用未经授权的影视素材进行模型训练,索赔_10万人民币_。此案一旦判决,其示范效应将远超金额本身,成为中国AIGC行业版权合规判定的一个重要参照点3。这就像在数据这个新时代的“石油”中炼制“算法”这剂猛药,若原料的合法性存疑,成品即便再精妙,也难逃市场与监管的审视。游戏公司深知版权乃生命线,因此倾向于“自己做投资,或者成立AI lab”,既是布局未来,也是避免核心资源被侵犯的自我防御。

更令人担忧的是,AI陪伴类产品在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时,也可能沦为监管的“雷区”。Talkie被美日应用商店下架的经历便是警钟。在面向未成年用户的内容生态中,部分产品为追求用户量和营收,可能缺乏完善的内容审核与分级机制,导致_擦边、低俗、诱导性对话_等问题屡见不鲜。这类“监管一紧、产品扑街”的案例并不罕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容分级与过滤体系,以AI与人工双重审核确保算法推荐不越线,并以正向引导为主,将AI陪伴引向学习、创作、健康社交等积极方向。在数据收集与隐私保护上,更需遵循最小化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存储与商业化利用。毕竟,被AI赋能的“童趣”,绝不应披上黑暗的外壳。

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曾预言:“未来只有两类人适合开发游戏:顶尖天才团队_和_AI赋能的业余创作者。”这无疑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蓝图。在AI的浪潮席卷之下,游戏行业正经历一场从底层逻辑到上层体验的全面重塑。那些懂得在技术狂飙与伦理约束、效率提升与品质坚守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的公司,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笑到最后,真正将AI打造成为游戏创作史上最伟大的“拓荒者”,而非一块反复触碰红线的烫手山芋。

引用


  1. MiniMax上市计划启动,为何“米哈游们”频频布局AI?·36氪·(2025/8/27)·检索日期2025/8/27 ↩︎

  2. 腾讯米哈游押宝的中国AI应用,正在海外闷声发财·环球老虎财经·(2025/8/27)·检索日期2025/8/27 ↩︎

  3. 大模型六小虎,要撞上版权墙了·新浪财经·(2025/1/10)·检索日期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