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幽灵与信任裂痕:AI时代“数据寻租”腐败的深层洞察与治理之道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快手冯典案揭示了AI时代腐败从“权力寻租”向“数据寻租”的本质转变,数字权力滥用催生了更隐蔽、更难追溯的犯罪模式。这迫使我们正视平台治理滞后、算法黑箱与虚拟货币洗钱等深层挑战,并加速构建算法审计、可解释AI及跨国协作的数字信任体系。

2025年8月25日,快手内部通报的一起反腐案件,不仅以1.4亿元的涉案金额震惊业界,更以其前所未有的作案手法,敲响了AI时代腐败升级的警钟。这并非简单的权钱交易,而是对“数字权力”的系统性滥用,预示着一个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全新腐败生态正在形成。1

数字权力:AI时代的腐败新范式

在传统商业社会,腐败的核心是**“物理权力”的寻租**。项目审批、资源分配等具象权力是其交易对象,其链条相对简单,物证易于追踪。互联网兴起后,腐败形式转向“信息”寻租,如付费删帖。然而,当时代的车轮驶入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驱动的“算法时代”,腐败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平台的价值不再仅仅是流量入口或信息发布渠道,而是其精准理解用户并高效匹配信息与服务的能力。在此新生态中,“权力”的形态也随之演变,真正的权力变成了能够接触、解读、甚至影响核心数据与算法的“数字权力”2。快手前电商服务商运营中心总经理冯典一案,正是这种“数字权力”被滥用的典型。冯典所掌握的,表面是服务商的审批权和政策制定权,其背后却是快手平台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商家运营数据以及补贴算法的运行逻辑。他泄露的内部数据,成为了外部团伙精准“薅羊毛”的作战地图,而其政策漏洞则成为算法的“后门钥匙”。

这种新型腐败的核心行为,已从传统的“收钱办事”升级为对数据和算法的间接操控。最有价值的资源不再是固定的“坑位”,而是动态的、个性化的“流量”。谁能影响算法决策,谁就掌握了财富密码。这种影响可以是工程师通过修改算法参数的直接方式,更常见的是像冯典案所示的间接方式:通过信息不对称,将算法决策所依赖的“养料”——核心数据——泄露出去。黑产团伙利用这些数据精准迎合算法“喜好”,通过刷单、虚假互动等手段欺骗算法,从而攫取不义之财。在此过程中,内部员工不再仅是审批者,更是能够持续产生价值的**“数据情报”**贩卖者。

隐匿与追溯的困境:技术进步的双刃剑

冯典案中,7人团伙分工明确,从数据获取、规则制定到空壳公司注册、材料伪造,再到资金转移与洗钱,均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这种复杂网络通过现代网络工具层层伪装,极大地增加了监管和调查的难度。

其中,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流动的便捷性,使其成为新型腐败转移赃款的“天然盟友”。通过在多个交易平台之间高频、小额地兑换和转移,资金流向的链条被有效打断,传统金融监管手段往往失灵。尽管冯典团伙的90余枚比特币最终被追回,但这背后是司法机关和技术专家投入的巨大资源。对于更多技术含量更高、更隐蔽的案件,赃款的追回率不容乐观。

追查与问责还面临两大困境:

  • 证据固定:电子证据易被篡改、删除的特性,使得关键证据(如服务器日志、聊天记录、代码修改痕迹)极易消失。对直接修改算法参数的行为,事后恢复代码便可抹去痕迹,几乎无从追查。
  • 损失价值认定:冯典案侵吞的1.4亿元补贴是明确的直接损失。然而,更多与数据和算法相关的腐败行为,其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间接的,难以用金钱精确衡量。例如,算法被操纵导致低质内容泛滥,损害了用户体验、平台声誉和优质创作者利益,甚至破坏了市场公平秩序。这些损失虽真实存在且危害深远,却难以在法庭上给出确切数字,直接影响定罪量刑,可能降低犯罪成本,削弱震慑力。

平台治理的真空与算法的伦理边界

新型腐败的滋生,与互联网行业过去十年“野蛮生长”的“副作用”密切相关。在追求极致速度和市场份额的压力下,企业往往将所有资源投入业务增长,而内部的监管、审计和风控体系建设却严重滞后。许多公司的内控机制在复杂的业务流程和技术架构面前形同虚设,一些核心数据权限和算法参数可能仅掌握在少数员工手中,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

“当一个掌握着千亿流量分配钥匙的岗位,其监管机制还停留在传统企业的水平时,腐败的发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现象凸显了平台治理的深层危机。AI系统作为强大的工具而非道德主体,其完整性完全取决于设计、部署和监管它的人类。因此,亟需引入**“算法审计”(Algorithm Audit)**这一概念,即在任何涉及资源分配的算法(如流量、补贴)上线之初,就不能仅仅以效率为唯一导向,而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或内部风控团队对其进行“公平性审计”,检查是否存在被预留的“后门”或对特定行为模式的隐藏偏好。同时,利用AI“攻击模型”进行压力测试,模拟潜在作弊手段,检验算法的鲁棒性,确保其在上线前能够抵御类似冯典案中的漏洞利用。

此外,**“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 XAI)**变得尤为关键。过去,许多推荐和分配算法如同“黑箱”,人们只知输入输出,不解决策逻辑。这为暗箱操作提供了完美掩护。未来的算法,特别是涉及重大利益分配的,必须在技术上具备可解释性,能够清晰回答“为什么是它?依据是什么?”当每一次决策都能被追溯和解释时,那些试图通过操纵数据来影响结果的行为将无所遁形。

前瞻:构建数字信任与算法透明的未来

AI时代腐败的挑战,远超技术范畴,它触及了数字社会的根基——信任。未来3-5年,我们亟需在技术、法律、伦理和社会治理层面构建新的防御体系。

  1. 技术创新与防御升级

    • 强化区块链审计追踪: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设计更透明的资金流追踪系统,即使加密货币介入也能在关键节点留下痕迹。
    • 联邦学习与隐私计算:在数据共享分析以发现异常行为时,利用联邦学习和隐私计算技术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同时进行协同反腐分析。
    • AI for AI安全:开发更先进的AI模型来检测算法漏洞、异常数据注入和模式操纵,以AI对抗AI驱动的犯罪。
  2. 法治与监管的跨越式发展

    • 新型法律框架:针对数字权力寻租、算法操纵等新型犯罪,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法律法规,明确数字资产、数据泄露及算法滥用的法律责任。
    • 跨国协作:鉴于虚拟货币的跨境流动性,加强国际司法协作,建立全球反洗钱和数字腐败追踪机制。
    • 量化无形损失:探索科学方法量化算法操纵对社会公平、市场秩序及平台生态的无形损害,为定罪量刑提供依据。3
  3. 伦理与治理的范式重塑

    • 构建算法伦理委员会:企业内部设立独立于业务线的算法伦理委员会,对关键算法的设计、部署和迭代进行独立审查。
    • 数字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和从业者对数字权力、算法影响的认知,培养对数据伦理和公平性的批判性思维。
    • 透明化与公众参与:推动平台算法的适度透明化,允许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并探索公众参与治理的机制,确保算法决策的公平性和社会正义性。

快手冯典案不仅仅是一起公司内部的贪腐丑闻,它是AI时代数字权力膨胀、商业野蛮生长与伦理治理滞后交织出的一个具象化切片。它深刻揭示了,如果我们不能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同时,构建起与之匹配的伦理、法律和治理框架,那么AI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也可能同时催生出更深层、更具破坏性的“数字幽灵”,从而撕裂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信任。构建一个安全、公平、值得信赖的数字未来,需要技术、商业、社会乃至哲学层面的集体反思与行动。

引用


  1. 数据、算法,催生了AI时代的腐败·36氪·(2025/8/27)·检索日期2025/8/28 ↩︎

  2. 数据、算法,催生了AI时代的腐败·新浪·(2025/8/27)·检索日期2025/8/28 ↩︎

  3. [PDF] 2025 4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5/2/24)·检索日期2025/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