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幻象:当硅谷的“魔法师”挥舞空洞的咒语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欧洲AI独角兽Builder.ai的轰然倒塌,揭示了当前AI投资热潮下潜藏的财务欺诈与“AI洗白”乱象。这家曾估值15亿美元的公司,通过夸大营收、虚假宣传其AI能力(实则大量依赖人工),欺骗了包括微软和软银在内的顶级投资者,为市场敲响了警钟,预示着对技术真实性和资本审慎性的深刻反思。

当全球科技界在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中如痴如醉,争相为下一个“颠覆者”慷慨解囊时,一个来自欧洲的“独角兽”——Builder.ai——却在迪拜的阳光下悄然瓦解,留下一地破碎的泡沫和高达_1.55亿美元_的巨额债务。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破产清算,更是对当前“AI狂热”的一面清醒的镜子,映照出虚假繁荣背后的财务造假、营销过剩以及投资者在FOMO(害怕错过)情绪下的集体盲区。

这家曾被《Fast Company》杂志誉为AI领域第三具创新力的企业,仅次于OpenAI和谷歌DeepMind,其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自诩为“首席魔法师”,频频现身于全球科技峰会,以一件花哨的“幸运毛衣”和“AI将解放人类”的宏大愿景,吸引了卡塔尔投资局、软银、微软等一众知名机构投入_4.5亿美元_的真金白银1。然而,魔法最终变成了幻术,而那位“魔法师”则在债务缠身之际,翩然远遁迪拜,留下一个正在特拉华州法院清算的烂摊子。

Builder.ai的堕落,始于其对“AI”这一魅惑词汇的过度消费。该公司在2018年首次获得大笔风投时,其产品描述中尚无“AI”字眼。然而,随着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全球资本市场对一切冠以“.ai”之名的初创公司都敞开了大门。Builder迅速“拥抱”了这股浪潮,将自己重塑为“AI优先”的企业。其营销口号“让创建网站或应用程序,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听起来是如此诱人,而所谓的“AI项目管理器”Natasha,更是被描绘成无所不能的智能助手。然而,内部文件和前员工的爆料揭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真相:Natasha并非神经网络,而是由_700名印度程序员_组成的庞大团队。有评论甚至揶揄道,“在Builder,AI实际是指印度人。”2 这种“AI洗白”(AI washing)的手法,早在2019年就被《华尔街日报》曝光,却并未阻止其后续几年的估值飙升。

资本盲区与数字幻象

Builder.ai的倒塌,核心在于其精心编织的财务谎言。新任首席执行官Manpreet Ratia临危受命,发现公司现金储备仅剩_700万美元_,随后又从股东处筹集_7500万美元_试图维持运营。然而,债权人早已失去耐心,亚马逊和微软这两大云服务巨头,分别被拖欠_8500万美元_和_3000万美元_的巨款3。内部调查更是揭露了触目惊心的财务欺诈:公司2023财年报告收入为_1.57亿美元_,实际却只有_4200万美元_;2024财年的报告收入为_2.17亿美元_,实际收入仅为_5100万美元_2。这并非简单的会计错误,前高管Robert Holdheim早在2019年就曾提起诉讼,指控Builder.ai拥有两套账簿——一套用于蒙骗投资者,另一套则反映真实惨淡的运营。Duggal彼时回应称:“每家科技初创企业都会夸夸其谈来获取融资——再用充裕的资金来开发技术。”这句自白,在今天看来,无异于对欺诈的公然辩护。

对宣传的过度投入,也暴露了其“重营销、轻研发”的商业模式。在AI浪潮的巅峰时期,Builder.ai将高达_80%的收入_用于品牌推广,2024年更是投入了约_4200万美元_进行宣传,而其员工总数也膨胀至1500人。这种烧钱式的“氛围编程”——即利用AI概念制造热度,而非依赖实质技术——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曾为Builder.ai背书的《Fast Company》和安永(EY)等机构,如今也只能尴尬地撇清关系,或拒绝置评。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资本追逐风口时,基本的尽职调查和行业评估是否已被“AI”二字蒙蔽了双眼?

AI淘金热下的“画饼”陷阱

Builder.ai绝非孤例。在其分崩离析的同时,纽约AI初创公司Nate和GameOn AI体育聊天公司也相继曝出欺诈丑闻。Nate曾号称结合“深度学习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为购物者提供“魔法般的购物体验”,实则由菲律宾外包商手动完成每一笔交易2。其CEO Albert Saniger已被联邦检察官以欺诈罪起诉。而GameOn AI的创始人Alexander Beckman夫妇,则被指控伪造审计报告、银行对账单,挪用数百万美元公司资金用于个人奢侈消费2。这些案例无不印证了Pivot to AI网站经营者David Gerard的论断:“现在想要找钱可太简单了,只要说出一堆AI术语——‘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和‘这就是未来’就可以,至于有没有真技术反倒不重要。”2

硅谷的这股“AI淘金热”,正在重演互联网泡沫时期“有网址就能上市”的荒诞剧码。当“AI可以卖钱,但自动化不行”成为初创企业心照不宣的准则,真正扎实的技术创新便可能被浮夸的营销和虚假的承诺所淹没。这对于那些怀揣真正技术梦想、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AI开发者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伤害。它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信任,更在长远上可能阻碍整个AI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Builder.ai的悲剧应成为一堂昂贵的公共课。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对任何“魔法”般的承诺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回归对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技术壁垒真实性以及财务透明度的基本审查。对于监管机构而言,这预示着需要更迅速、更严厉地打击“AI洗白”和财务欺诈,保护市场秩序。正如Builder.ai的末任CEO Ratia所言,“Builder应当成为各位投资者、员工和高管们的反面教材。在自我定位和宣传时也务必谨慎,否则总有一天要付出代价。”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AI浪潮中,资本的盲目追逐终将让位给审慎的价值发现,而真正的“魔法”将只属于那些脚踏实地、用技术而非幻术构建未来的企业。

引用


  1. AI独角兽Builder.ai破产,它是如何骗过微软、软银和所有人的?·新浪财经(2025/5/29)·检索日期2025/5/29 ↩︎

  2. AI公司创始人现跑路迪拜!80%收入烧广告、假账骗投资人,微软都被坑:硅谷的第一个AI大泡沫出现了!·InfoQ·(2025/8/31)·检索日期2025/8/31 ↩︎ ↩︎ ↩︎ ↩︎ ↩︎

  3. Builder.ai宣布破產!假AI全靠「真人印度工程師」手動:為何微軟·经理人·李先泰(2025/8/5)·检索日期202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