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炒股失灵背后:金融AI从预测幻想到认知增量的范式迁徙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在直接预测股市方面遭遇挫折,主要源于金融市场固有的“Alpha衰减”和极端低信噪比特性,揭示了其无法驾驭拒绝规律存在的复杂系统。行业正从寻求“AI股神”的幻想转向将AI定位为辅助人类分析、研究和决策的“认知增强工具”,预示着金融领域人机协作的新范式。未来的竞争优势将属于那些能将高效AI工具与人类深度策略判断和决策能力无缝结合的个体与机构。

AI与金融:从预测幻想到智能协作的范式转移

2020年代中期,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了一场由大模型技术驱动的淘金热。从BloombergGPT的横空出世,到开源社区各种K线预测模型的蜂拥而至,业界一度坚信,凭借海量数据的学习能力,AI将破解金融市场的奥秘,成为下一代“股神”1。然而,八月A股市场的异动——成交额突破2.8万亿,北证创下新高——却让所有寄希望于大模型直接预测行情的尝试,集体遭遇“滑铁卢”。BloombergGPT保持沉默,国内量化模型哑火,曾风靡一时的K线预测神器Kronos更是被用户反馈“预测不准”“实际无效”的声浪淹没1。这场从2023年萌芽,至2025年已然演变为“一地鸡毛”的全民热潮,迫使我们重新审视AI在金融领域的真正价值与边界。

市场的急速转向并非偶然,而是技术与市场规律深层博弈的必然结果。金融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认知范式的重构:AI的角色正从一个被神化的“操盘手”,转变为一个增强人类决策效率的“外脑”。机构和开发者已普遍放弃对AI“点金成石”的幻想,将重点聚焦于利用其处理海量信息、自动化繁琐任务的能力,来赋能人类研究员和分析师1

驱动范式转变的深层技术与市场逻辑

大模型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超凡智慧的同时,却在金融预测上屡屡碰壁,其核心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独特“反脆弱”机制极端复杂的信噪比

首先,从技术原理来看,金融数据看似丰富,实则信噪比极低。每天数十亿条价格变动、新闻公告、政策解读,绝大部分是无意义的“噪声”,真正具有预测价值的“信号”则稀少且转瞬即逝1。对AI而言,这种高维度、高噪声的数据环境,使得提炼稳定、可泛化的预测模式异常困难。即使模型识别出某种历史规律,也极易在现实中失效。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挑战在于金融市场固有的**“Alpha衰减”**机制。所谓Alpha,即跑赢市场平均表现的超额收益能力1。一旦任何预测规律或策略被市场参与者发现并利用,其带来的超额收益(Alpha)就会迅速被套利行为摊平,最终归零2。这是一个自我毁灭的系统:AI模型越是“聪明”,越是能从历史数据中挖掘出模式,这些模式就越快地被市场“消化”和“无效化”。K线预测模型正是这种现象的典型受害者——其训练数据是所有交易者最熟悉且被“挖烂”的数据,早已不具备可供预测的剩余价值1

“AI不是不聪明,而是它面对的是一个拒绝规律存在的对手。”——这句精辟的总结,道出了大模型在金融预测领域困境的哲学本质。金融市场并非一个遵循固定物理定律的封闭系统,它是一个由人类情感、预期、博弈和非理性行为共同驱动的复杂适应性系统。任何被发现的“规律”都会因人类的介入而迅速改变或消失,这与围棋、编程等有明确规则和有限状态空间的问题截然不同。

金融AI的未来演进:智人与智机共舞

既然直接预测是条死胡同,那么AI在金融领域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为何?答案在于其作为认知增量工具的定位——它不是取代人类判断,而是放大和加速人类的分析能力。

1. 高效信息处理与知识抽取: BloombergGPT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对海量金融文本(新闻、财报、研报)的结构化解析与智能解读能力。它能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供量化分析的要素,将复杂公告拆解为核心信息,并将这些高价值的洞察秒级推送到研究员眼前。AI在此扮演的角色,是人类分析师的“放大镜”,而非“水晶球”1

2. 自动化研究与策略构建辅助: 开源社区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正将大模型融入工作流,让AI智能体自动抓取市场情绪、整合财报数据、分析机构评级,并利用LangChain等框架实现数据清理、回测分析乃至Python策略代码的生成。这种“AI+工作流”模式,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研究员的生产力,让他们得以将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和策略性的宏观判断上,而不是耗费在重复性的数据处理和脚本编写中1。这代表了企业级AI与数字化在金融行业的深度落地,重构了传统金融研究的工作范式。

3. 人类智慧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AI在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效率,但在金融市场的核心——对不确定性的判断、对市场博弈的感知、以及对人性波动的体察——上,人类的作用仍然无可替代1。投资的本质并非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基于宏观经济周期、政策解读、地缘政治、甚至社会情绪等多维度信息的复杂判断和风险承担。这些要素的非线性、非结构化特性,使得任何单一的AI模型都难以完全捕捉。

未来,真正能在金融市场中胜出的,将是那些深谙**“人类策略 + 高效AI”协同效应的个体和机构。他们既相信AI的效率和工具性,又不迷信其预判能力;既擅长向模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又敢于在复杂局面下承担最终的决策责任;既能驾驭先进的模型工具,又能保持对市场和人性的批判性怀疑。这种智人与智机共舞**的模式,将重塑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推动产业生态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演进。

引用


  1. AI卷疯了,唯独炒股不灵·高见观潮(经36氪授权发布)·高恒(2025/8/31)·检索日期2025/9/5 ↩︎ ↩︎ ↩︎ ↩︎ ↩︎ ↩︎ ↩︎ ↩︎ ↩︎

  2. 大模型炒股,靠谱吗?·钛媒体·未知作者(2023/10/18)·检索日期202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