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再进化:智能体驱动的未来商业图景与颠覆性定价策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正从被动响应的“工具”向主动执行的“智能体”范式转变,预示着一个由推理突破和闭环任务完成驱动的新产品时代。这一转型不仅重塑AI创业的价值高地,更带来传统定价模式的瓦解与混合订阅+使用策略的崛起,企业需警惕“定价无人区”并加速能力体系升级,以把握这场深刻的商业与社会变革。

在数字化的洪流中,人工智能的演进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当我们习惯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强大生成能力时,行业巨头和前瞻性研究者已将目光投向更具自主性、能动性的未来——AI智能体(AI Agent)。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是对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乃至人类工作与生活方式的全面重塑。OpenAI董事局主席Bret Taylor、首席产品官Kevin Weil的最新洞见,以及对240余家软件公司定价数据的分析,共同勾勒出AI新时代的脉络:一个由智能体驱动、以任务完成度为衡量标准、并呼唤颠覆性定价策略的未来。

AI智能体的崛起:从“思考”到“执行”的范式转变

AI智能体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是大模型在推理能力和交互模式上持续进化的必然结果。OpenAI首席产品官Kevin Weil揭示了下一代AI产品的四个关键信号,其中最核心的转变在于AI从“知道”到“会想”的突破。这不再是简单地调取预存信息,而是模型能够串联多个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Kevin Weil指出,这正是GPT-5这类模型的核心演进方向,通过“思维链”(Chain-of-Thought, CoT)能力,让AI处理财务分析、科学论文等复杂任务成为可能,其本质并非纯粹依靠堆砌更多数据,而是模型自身“思维”能力的进化1。谷歌DeepMind的Demis Hassabis博士和John Jumper博士因蛋白质结构预测获诺贝尔化学奖,以及Geoffrey Hinton和John Hopfield因神经网络研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都彰显了AI在复杂科学问题推理上的深远影响2。OpenAI的o1模型被认为通过强化学习和自我博弈,模拟了人类的系统2思维方式,通过生成内部“思维链”来逐步推理、自我纠错和优化,从而在科学研究、编程和数学等高价值任务中表现出显著的突破3

这种推理能力的增强,直接驱动了AI与用户交互界面的重塑。Kevin Weil设想的下一代AI,将从被动的问答工具转变为主动服务的“智能伙伴”,具备**记忆(Memory)、视觉(Vision)和语音(Voice)**等多模态能力,尤其强调语音交互的“共处感”设计——语调、节奏、情绪,甚至恰到好处的停顿,都旨在让AI更懂人性,实现“无处不在”的自然交互1。当AI不再需要点击进入,而是默认在场,成为我们数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才能真正被大规模采用。

AI Agent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其“执行任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供“智力支持”。OpenAI董事局主席Bret Taylor强调,Agent的**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观念至关重要,即“让AI监督AI”。他认为,一个90%正确的Agent,可以通过另一个Agent发现并修正剩余10%的错误,这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2。这标志着AI从L1(理解语言)和L2(推理者)阶段向L3(智能体)的加速迈进,L3智能体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使用工具和执行决策4。中国AI创业公司Monica推出的Manus,通过“规划-执行-验证”的多代理协同架构,在独立虚拟机中自主操作电脑完成复杂任务,展现出超越传统大模型的全链路自主执行能力,被视为Agent在C端落地的模式创新,甚至在GAIA基准测试中超越了OpenAI Deep Research43。同样,Cognition AI推出的Devin,作为全球首个AI软件工程师,也能自主学习、构建、部署和调试应用,预示着AI Agent将成为未来软件的核心形式4

商业新蓝图:AI创业的“价值高地”与生态重构

AI智能体的崛起,深刻影响着AI领域的创业机会与产业生态。Bret Taylor将AI市场划分为三个有意义的领域:前沿模型(基础模型)、工具(数据平台)和AI应用2。他明确指出,前沿模型因其巨大的资金消耗和快速贬值特性,最终将由少数超大规模企业主导,初创公司在此领域的商业模式几乎不可行。工具市场虽然仍有空间,但面临基础设施提供商(如亚马逊、Azure)的直接竞争,已趋于饱和。真正的“价值高地”在于AI应用市场,这里销售的是能带来具体商业成果的产品,如Sierra的客服Agent和Harvey的法律Agent。这类公司虽然需要向模型提供商“缴税”,但利润率更高,因为“产品比技术更重要”2。这与Kevin Weil的“产品闭环”理念不谋而合——用户不再关心AI多聪明,只关心“事情是不是真的能做成”1。这意味着AI产品必须具备稳定调用外部工具、流程可追溯、结果可写回系统的能力,才能创造真正的业务价值。

然而,AI行业的投入与产出失衡现象依然显著。科技巨头和VC投入巨额资金,但头部AI大模型的年度客户总收入相对较小,例如OpenAI预计年收入约37亿美元,却可能亏损50亿美元,微软GitHub Copilot甚至平均每月为用户“倒贴”2。这凸显了AI供应链的脆弱平衡。红杉资本的研究指出,AI供应链从芯片代工厂、设计商到能源供应商是主要赢家,而作为核心承载方的云厂商,则扮演着“链主”的角色和风险吸收者,它们不仅斥巨资建设数据中心,还在训练自有模型或投资AI模型开发商25。虽然应用服务商充满潜力,但当前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足以支撑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模型。因此,大型云厂商的信心和投资意愿,将成为影响整个供应链稳定的关键因素。

当前AI应用的落地情况仍不及预期,用户增长、留存和活跃度与传统头部应用存在显著差距,且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领域2。然而,AI Agent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格局。未来,用户流量可能不再分散于多个垂直APP,而是聚合到具备跨场景任务执行能力的通用Agent,这将对应用开发商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促使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厂商竞相布局AI Agent4

颠覆性定价:AI时代的商业模式重塑

AI功能的强大与传统定价方式的失效形成鲜明对比。科技作者Kyle Poyar通过分析240多家软件公司的数据,揭示了AI定价的五大趋势,核心是传统定价模式(席位收费、固定费率订阅)正被“混合定价”模式所取代,即订阅和使用的组合2。这种模式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能平滑融入现有体系,提供自然的追加销售路径,通过限制使用量控制成本,并维持相对可预测的支出。

混合定价的组合模式多种多样,包括完全灵活的现收现付、通过限制支出让买家安心的有上限现收现付、承诺一定使用量的基于使用量套餐、以及收取平台费结合使用量的模式等2。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例如,“平台费加成功奖金”模式,通过订阅费和ROI高于预期时的额外奖金,体现了供应商对其产品的信心和与客户共赢的愿景。

然而,尽管前景诱人,“基于结果定价”在短期内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市场。其面临“一致性”、“归因性”、“可衡量性”和“可预测性”等一系列挑战。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难以清晰归因AI在成果中的作用、难以准确衡量成果以及成果波动性,都使得这种理想的定价模式难以大规模落地2

此外,Kyle Poyar指出,价格透明化的价值或许被高估了。虽然公开定价有助于捕获需求、掌握叙述权并筛选客户,但许多企业,特别是AI初创公司,尚未完全理清其复杂的定价策略,贸然公开可能导致后续调整困难,或使价格成为唯一的竞争焦点,削弱其价值主张2

最重要的是,AI定价正处于快速变化中,大多数公司尚未为此做好准备。企业普遍存在“人员能力缺口”(缺乏专业定价分析人才)和“工具落后”(仍在依赖传统Excel)两大问题。这种滞后性导致许多公司陷入“定价无人区”——初创期的“拍脑袋”决策已不适用,而正式的定价机制和责任人又未建立,使得定价策略缺乏清晰的所有权和战略方向2。要应对这一挑战,企业必须深入理解成本结构、竞争动态和客户感知价值,并投入相应的资源,将定价视为一项核心战略任务。

宏观视野与深层变革:AI对人类文明的重塑

AI智能体的崛起和定价模式的变革,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和变革意义的体现。从Kevin Weil强调的“推理突破”到Bret Taylor的“AI监督AI”理念,我们看到AI正在从简单的信息处理者向具备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系统2思维能力的方向演进。这种进化不仅体现在技术的复杂性上,更在于它对我们如何理解“智能”本身的挑战。

这种技术变革预示着工作方式和组织形态的根本性转变。AI Agent能够承担和完成过去需要人类团队协作的复杂任务,提升个体生产力,有望导致企业组织规模小型化、架构扁平化,并显著提高人效5。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提出“智力全球化”的概念,即AI Agent能够直接承载知识、技能和决策能力,以“结果”的形式跨越国界高效传递,未来贸易不再仅是货物流动,更是思维和创意的流动,这鼓励创业者“忘记出海,生而全球”5。然而,AI Agent的高度自主性也带来不可忽视的社会挑战,如Truth Terminal自主参与融资的案例,提示我们需要关注这类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4

面对快速变化的AI时代,构建以评测为中心的LLM体系变得尤为关键。红杉中国推出的xbench工具,通过“双轨评测”和“长青评估”体系,旨在解决现有评测集被大模型“刷爆”后效用递减的问题,从现实世界的实用性和市场业务视角来评估AI Agent的真实能力,而不仅仅是模型跑分,这对于指导AI技术向实际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5

展望未来,OpenAI前沿玩家的选择,包括预训练的巨大空间、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作为新范式,以及Long Context问题解决后的Agent应用大爆发,都指向了AI技术在未来3-5年的关键突破点5。可以预见,到2030年前,将有多家市值超过10万亿美元的公司诞生,这标志着AI时代经济价值的巨大增长5。AI不再仅仅是构建一个模型,而是构建端到端的平台,而LLM Agent将不再是副驾驶,而应成为数字员工5

这场由AI智能体驱动的变革,正深刻重塑着产业生态、商业逻辑和人类社会。抓住机遇的企业,将是那些能深刻理解AI技术本质,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并勇于创新商业模式(尤其是定价策略)的先行者。

引用


  1. 2025|OpenAI 首席产品官:下一代 AI 产品的四个信号·AI深度研究员(2023/8/22)·检索日期2024/6/17 ↩︎ ↩︎ ↩︎

  2. AI大家说:下一代AI创业的机会在哪里?定价趋势是什么?·红杉汇·洪杉(2023/8/29)·检索日期2024/6/17 ↩︎ ↩︎ ↩︎ ↩︎ ↩︎ ↩︎ ↩︎ ↩︎ ↩︎ ↩︎ ↩︎ ↩︎

  3. 展望2025 AI行业有哪些创新机会? - B2B - 亿邦动力·亿邦动力网(2024/11/26)·检索日期2024/6/17 ↩︎ ↩︎

  4. 中金| AI进化论(8):AI Agent:AI的L3时刻?·新浪财经(2025/3/25)·检索日期2024/6/17 ↩︎ ↩︎ ↩︎ ↩︎ ↩︎

  5. AI Agents:从工具到伙伴| 2025 HongShan AI Day - 红杉·红杉资本(2025/3/25)·检索日期2024/6/1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