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当AI硬件的“小修小补”也能炼出苹果般的金子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硬件初创公司屡屡受挫的浪潮中,华人创办的Plaud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订阅模式,悄然实现了堪比iPhone的利润率,证明了深耕特定痛点而非盲目颠覆的商业价值。然而,面对科技巨头的虎视眈眈和功能集成化趋势,这家低调的盈利新贵正步入一场决定其独立命运的终极考验。

在硅谷那片沃土上,总是不乏雄心勃勃的“颠覆者”。然而,当像Humane Pin和Rabbit R1这类承载着宏大叙事、声称要“取代手机”的AI硬件在市场卷起一阵喧嚣之后,往往也伴随着迅速的沉寂,留下一地鸡毛。它们如夜空中短暂划过的流星,璀璨却易逝,警示着科技界:并非所有AI的狂想曲都能谱写成商业的赞歌。然而,就在这片充满幻灭感的土壤上,一家由华人创办、名为Plaud的初创公司,却以一种几乎“不合时宜”的低调,悄然绽放,不仅实现了盈利,更宣称其产品利润率可与苹果的iPhone比肩——这无疑是在向世人昭示,即便在AI硬件的蛮荒时代,仍有“小修小补”能炼出大金子。

Plaud的故事,并非始于一位“天才创业者”的一蹴而就。创始人许高,一位90后,其创业历程可谓崎岖,甚至在首次尝试中“烧光了家里准备的学费”。这种反复试错的经历,恰恰磨砺出对市场痛点的敏锐嗅觉和对“产品与市场契合度”(PMF)的深刻理解。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海外市场的“录音设备”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角落。在西方,录音硬件长期被索尼、飞利浦等巨头占据,产品线沉寂,而谷歌的转录应用“Live Transcribe”却拥有惊人的10亿下载量,这暴露出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用户并非没有录音和转录的痛点,只是缺乏一个优雅、高效的解决方案。Plaud的成功,正是从这个细微之处破局,利用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打造硬件,再结合旧金山的软件能力进行AI赋能,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中西合璧”之路。

其核心产品Plaud Note,这款可磁吸在手机背面的卡片式AI录音设备,巧妙地解决了iPhone通话录音的痛点,并辅以ChatGPT、Gemini等多模态大模型进行实时转录、摘要与思维导图生成。这并非简单的录音笔,它将物理硬件与前沿AI服务深度绑定,其商业模式亦是精明——不仅硬件以159美元的基础价格出售,更辅以每月300分钟免费转录,超出部分则需每年79美元订阅“Pro Plan”,包含1200分钟转录及高级功能。这种“硬件+订阅”的模式,正是其利润率可观的秘诀,它将一次性销售的设备转化为持续的收入流,有效提升了“资本配置效率”。据《福布斯》报道,Plaud年化收入已达2.5亿美元,全球出货量突破100万台,其利润率与苹果每售一部iPhone所获得的**25%**利润旗鼓相当1。在媒体津津乐道于Humane和Rabbit R1的惨败之际,Plaud的静水流深,无疑给AI硬件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巨头的“唤醒”与初创的抉择

然而,这份低调的胜利背后,隐忧从未消散。正如“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所言,我们必须自问:“这些设备仅仅是功能,还是产品?”Plaud所擅长的“物理外挂”和细分场景,正是科技巨头最容易通过“功能集成”来攻城略地的领域。苹果已然在iOS 18更新中悄然引入了免费的语音备忘录转录功能,并将其与Apple Intelligence深度捆绑。Zoom、微软等也提供了类似的笔记工具。当巨头们一旦觉醒,将这些“非买不可”的功能集成到其庞大的生态系统中,Plaud这类专注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其赖以生存的“差异化”优势便面临严峻挑战。

许高曾对此表示,巨头服务的是数十亿用户,追求通用体验,而Plaud专注于为专业用户提供“专业级的体验”,在每一个功能细节上都力求极致。这种论调不无道理,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消费者体验的战场上,当一个功能被集成进主流平台,除非第三方能提供显著优越独一无二的价值,否则其生存空间将迅速被挤压。毕竟,鲜有用户愿意为手持设备上已内置的功能,再额外购买一个独立的配件。即便OpenAI也斥资64亿美元将iPhone设计师乔尼·艾维的未来人工智能设备收入囊中2,这本身就昭示了巨头对AI硬件领域的战略野心。亚马逊收购小型笔记设备初创公司Bee,Omi和Limitless等新兴公司也在积极布局,AI硬件的战国时代,远未结束。

潮汐中的航行:未来几何?

Plaud的未来,正如一艘在潮汐中航行的船,前方迷雾重重。摆在它面前的,无外乎几种典型结局:一是成为昙花一现的“数字进化死胡同”,如同被遗忘的Tivo电视录像机,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二是如许多有前景的初创公司一样,被巨头以丰厚的资本吸纳,成为其庞大版图的一部分;三则是,如同许高所期望的那样,凭借其独特的PMF和持续的产品打磨,在巨头的阴影下走出一条独立的康庄大道。

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独立,Plaud需要建立更深的“护城河”。这不仅意味着在AI算法和硬件设计上保持领先,更在于培养用户难以割舍的生态依赖。或许是通过提供更深度的行业解决方案,或许是打造更具粘性的社区体验,将录音这一功能升华为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毕竟,当数据成为“新石油”,算法是“炼油厂”时,如何确保自己的“炼油厂”不仅高效,而且不可替代,才是这场AI硬件竞赛的终极命题。Plaud的案例,无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AI硬件创业的机遇与陷阱:是做颠覆世界的大梦想家,还是做解决痛点的实干家,或许后者,在资本狂热的退潮后,更容易在商业的沙盘上,留下更长久的足迹。

引用


  1. AI智能设备又有希望了?华人做出利润率堪比iPhone的智能硬件·虎嗅APP·毕安娣(2024/9/4)·检索日期2024/9/6 ↩︎

  2. 从AI硬件的失败案例里,我总结了这三个教训 -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5/3/31)·检索日期202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