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淘金热里的青年冒险家:当巨头易主,少年独角兽如何乘风破浪?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Meta对Scale AI的百亿收购,意外重塑了AI数据标注市场格局,为新兴独角兽Mercor创造了黄金机遇。这家由三位22岁青年创立的公司,凭借对高质量AI训练人才的精准匹配,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估值飙升至百亿美元,凸显了在AI军备竞赛中“数据后勤”服务的巨大商业价值与资本吸引力。

当硅谷的巨头们为了抢夺人工智能的“圣杯”而豪掷千金时,一场看似平常的并购案——Meta斥资143亿美元收购AI数据标注领军者Scale AI的49%股份——却如同投石入湖,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漪,意外地为年轻的闯入者Mercor铺就了一条通往百亿估值的康庄大道。在这场“军备竞赛”中,为模型输送“燃料”的生意,正以其独特的价值主张,重塑着资本的版图。

Meta的这场收购,固然巩固了自身在AI算力与人才方面的领先地位,将Scale AI的首席执行官Alexandr Wang招致麾下,领导新成立的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SL)。然而,此举却在市场中引发了一场关于“中立性”的拷问。Scale AI,这家一度为OpenAI、谷歌、xAI等众多顶尖AI实验室提供数据标注服务的“瑞士银行”,在与Meta“联姻”后,其独立性瞬间变得模糊。果然,彭博社的报道证实,包括OpenAI和谷歌在内的昔日客户,已悄然抽身,寻找新的“数据盟友”1

正是在这片因巨头站队而留下的空白市场中,三位22岁的年轻人,Brendan Foody、Surya Midha和Adarsh Hiremath,嗅到了芬芳的商机。他们创立的Mercor,一家最初旨在用AI优化招聘流程的公司,在ChatGPT掀起AI浪潮后,迅速将重心转向为AI模型提供专业的训练师——那些身怀绝技的博士、律师,甚至是各个领域的专家。Foody坚称,这并非转型,而是对其核心宗旨“将劳动者与公司匹配”的拓展。无论名称如何,Mercor的商业回报却是实实在在的:年度化营收已达1亿美元,上半年实现600万美元利润,每月增长近60%。在短短数月内,公司估值从20亿美元一路飙升至100亿美元,上涨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八倍,其后又增加了五倍2。这得益于Benchmark、Twitter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以及前美国财政部长Larry Summers等重量级投资者的背书,以及前Uber产品负责人Sundeep Jain的加盟,后者犹如谷歌当年为Page和Brin请来的Eric Schmidt,为这家新秀注入了宝贵的“大厂经验”。3

数据标注:AI世界的“永动机”?

对于数据标注行业的前景,外界不乏质疑,尤其是在Scale AI这位“前霸主”被收编之后。然而,Mercor的创始人Foody却信心满满。他认为,Meta不惜百亿美金收购Scale AI,恰恰是对这个行业价值的有力验证。只要人工智能模型仍需人类教会其理解复杂概念,那么对高质量AI训练师的需求就“永不枯竭”。Mercor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专注于“高技能专家”策略。在“数据的质量比数据的量更重要”的信条下,Mercor的匹配算法能够为特定项目精准筛选出最合适的人选,因此赢得了OpenAI等顶级AI实验室的青睐。即使面对Surge这样估值高达250亿美元的老牌劲旅,Mercor对高质量数据的执着,仍使其在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当然,Scale AI的发言人Joe Osborne并不认同Mercor关于其“失去中立性”的说法,坚称其仍然“独立且中立”1。但市场的选择,往往比声明更为雄辩。

Brendan Foody,这位在16岁就已开始创业的“冒险者”,骨子里流淌着硅谷的血液。他的父亲曾建议他“创造岗位,并把东西卖给那些有钱且痛点强烈的客户”,而Mercor正精准践行了这一商业箴言。他激进的过弯风格,不仅体现在F1赛道上,也延伸到了商业决策中——从乔治城大学退学,毅然投身旧金山的AI浪潮。这并非孤例。Y Combinator的最新数据显示,其孵化器学员的中位年龄已从2022年的30岁降至24岁4 从Cursor的Michael Truell,到Scale AI的Alexandr Wang,再到Mercor的Foody,一大批20多岁的年轻人正成为这场AI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后浪”。他们不再满足于依附巨头,而是通过精妙的商业模式,在巨头间的缝隙中快速成长,甚至反噬市场。

资本逐鹿与市场重塑的未来图景

Mercor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创业神话,更是对当前AI产业格局的深刻洞察。它揭示了在技术迭代飞快的时代,服务于核心技术——AI模型训练——的“辅助性”产业,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资本的流动,正从单纯的算法和算力投资,向更精细、更专业化的“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延伸。

未来的数据标注市场,很可能将继续分化。一方面,像Mercor这样专注于提供高技能专家,满足复杂模型训练需求的“精品店”模式将持续繁荣;另一方面,自动化和合成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低技能的重复性标注工作。监管层面,对数据隐私、模型偏见以及算法透明度的日益重视,将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可追溯标注数据的价值,为行业设置更高的门槛。

对于那些仍在寻找“甜点区”的创业者而言,Mercor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在这场AI的盛宴中,并非只有直接烹饪大餐的厨师才能获利。那些为厨师提供最优质食材、最趁手工具的供应商,同样能铸就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只不过,在这场充满冒险与机遇的竞赛中,唯有那些能精准识别市场空白、迅速调整航向的“冒险者”,才能真正乘风破浪,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下一个百亿独角兽,或许正潜藏于AI生态系统的某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等待着被发现。

引用


  1. 站队有代价:Scale AI“卖身”Meta后惨遭Google“拉黑” - AI 人工智能·cnBeta.com.tw(2025/6/14)·检索日期2025/9/8 ↩︎ ↩︎

  2. 22岁做成百亿独角兽!3位高中同学帮大厂训AI年入1亿美金·新浪财经(2025/9/7)·检索日期2025/9/8 ↩︎

  3. 16岁创业,22岁做成百亿独角兽,3位高中同学帮大厂训AI年入1亿美金·36氪·元宇(2025/9/8)·检索日期2025/9/8 ↩︎

  4. AI's Next Job: Recruiting People To Train More AI·Forbes·Richard Nieva(2025/9/3)·检索日期202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