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生成政治内容,即“AI低俗宣传”(AI slopaganda),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渗透全球政治语境,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成为注意力经济下的新武器。这不仅是技术滥用,更是对社会信息生态、民主进程及个人认知的深远挑战,迫切需要跨领域的协同治理策略来构建数字社会的免疫系统。
英国政治人物安吉拉·雷纳(Angela Rayner)被AI“深度伪造”成说唱歌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数百万次点击和大量讨论,甚至登上全国性新闻头条,这已不再是一次简单的网络恶搞,而是生成式AI技术在政治领域影响力迅速扩张的一个缩影 1。如同《卫报》所言,对AI图像和深度伪造技术用于政治的担忧正在消解,它将很快成为我们“政治语言”的一部分。这种“低成本、煽动性、半讽刺半评论”的“AI低俗宣传”(AI slopaganda),正以其惊人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重塑着在线信息生态,并带来难以忽视的商业价值和政治影响力。
技术滥用:从“恶搞”到“信息污染”的本质跃迁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飞速发展,使得声音、视频、文本乃至微表情的合成变得前所未有的逼真和便捷。这使得恶意信息的制造门槛大幅降低,过去需要专业团队和高昂成本的深度伪造内容,现在普通用户也能轻松生成。复旦大学辛艳艳教授的研究指出,AI快速发展引发的“信息污染”本质上源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不足,它将“信息失序”分为两类:一类是因AI模型训练数据缺陷导致的“错误信息”;另一类则是在信息传播主体明确意图下,利用深度伪造技术进行的有意识的“虚假信息”传播与舆论操纵 2。
我们正在经历从偶发性技术“恶搞”向**常态化、规模化“信息污染”**的质变。当AI介入虚假信息生产链并成为一种牟利产业时,其规模化效应将使普通用户搜寻真实信息的难度和成本呈几何级增长。这意味着,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其“真实性溢价”正在被空前稀释,社会对事实的共同基础可能被动摇。
商业模式与影响力博弈:“注意力经济”的新高地
“AI低俗宣传”现象并非偶然,它精准命中了当下数字媒体环境的核心逻辑——注意力经济。低成本、高煽动性、病毒式传播的内容,无论是用于政治讽刺还是恶意攻击,都能迅速攫取大量用户注意力,从而转化为流量、金钱乃至政治影响力。安吉拉·雷纳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这种模式的商业潜力:通过AI生成的“爆款”内容,制造者不仅获得了数百万次曝光,还获得了媒体关注,甚至尝试冲击音乐榜单,这背后是巨大的流量变现和潜在的商业价值 1。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其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交媒体的算法偏好:新奇、冲突、情绪化的内容更容易被推荐和分享。对于有政治意图的操纵者而言,AIGC提供了一个极其高效、低风险的工具,可以在短时间内制造并传播大量定制化的虚假信息,甚至形成网络黑灰产业链,进一步降低了犯罪成本和门槛,提升了预期收益 2。这预示着,未来AI内容战将成为商业和政治博弈的新战场,资本的流向和投资逻辑也将受到深远影响。
社会结构与认知防线:真理的侵蚀与民主的挑战
“AI低俗宣传”的泛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对人类社会深层认知结构和民主基石的侵蚀。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当技术能够以假乱真,甚至“创造”出比真实更具说服力的“现实”时,何为真相?我们赖以建立共识的社会基础将如何维系?这引发了关于_“后真相时代”向“超真相时代”_转变的深刻思考。
其社会影响体现在多个维度:
- 舆论极化与意识形态风险: AI能够加速带有偏见的信息和数据的传播,加剧群体和地域间的矛盾分歧。境外势力也可能利用AI技术,加大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偏见性信息传播,影响国际认知 2。
- 公共信任体系的瓦解: 当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的权威性被AI生成内容的海洋所稀释,用户辨别能力不足,搜寻真实信息的成本和难度提高,最终将导致公共信任体系的崩溃 2。
- 民主进程的干扰: AI虚假信息能够轻易操纵民意,干预选举,挑战现有政治秩序。尤其对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年群体,长期浸淫在信息混杂的环境中,容易被极化言论左右,立场松动 2。
跨领域风险蔓延:从网络安全到个人隐私的全面冲击
AI技术滥用带来的风险远不止于政治宣传,它正在向多个关键领域蔓延,形成一张复杂的风险网络:
- 网络安全治理风险: AI能被黑客用于实施更具规模和效率的网络攻击(如鱼叉式网络钓鱼),甚至破解或操控无人机、智能汽车等设备,对信息安全乃至物理环境构成威胁 2。此外,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信息的可靠性也因AI深度伪造技术而大大降低 2。
- 个人隐私侵犯: 利用AIGC进行的“数字分身”应用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更甚者,“一键脱衣”、“微表情合成”等技术被用于制造“造黄谣”和“软色情”内容,形成针对女性、明星甚至未成年人的黑色产业链 2。
- 知识产权与创意产业冲击: AI生成内容对文学、绘画、影视等创作领域构成冲击,原创作品沦为AI的“养料”,不仅降低了艺术创作门槛,也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引发抄袭、剽窃风气 2。
治理困境与未来路径:构建多维度的“数字免疫系统”
面对“AI低俗宣传”及“信息污染”的全面挑战,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数字免疫系统”刻不容缓。这需要监管政策、技术反制和舆论应对的协同发力 2。
-
监管政策的迭代与细化: (MIT Technology Review, TechCrunch)
-
技术反制的协同与创新: (MIT Technology Review)
-
社会舆论与公民素养的提升: (Wired)
“AI低俗宣传”的崛起,是人类社会在数字时代面临的又一场深刻变革。它不仅考验着技术的边界,更挑战着我们对真理的定义、对民主的捍卫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思考。我们必须认识到,AI融入政治语境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唯一的选择是积极参与塑造这种“新语言”的规则和伦理,而非被动接受其带来的混乱。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修复、有效抵御“信息污染”的数字免疫系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引用
-
No, that wasn’t Angela Rayner dancing and rapping: you’ll need to understand AI slopaganda · The Guardian · Marcus Beard (2025/9/9) · 检索日期2025/9/9 ↩︎ ↩︎
-
辛艳艳:AI快速发展引发“信息污染”——风险隐患及对策建议 - 复旦大学 · 复旦大学新闻发布池 · 郭娜 (2025/5/12) · 检索日期2025/9/9 ↩︎ ↩︎ ↩︎ ↩︎ ↩︎ ↩︎ ↩︎ ↩︎ ↩︎ ↩︎ ↩︎ ↩︎ ↩︎ ↩︎ ↩︎ ↩︎ ↩︎
-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 赤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5/8) · 检索日期2025/9/9 ↩︎
-
兰迪研究| 多视角透析——人工智能伦理、安全、治理风险的法律规范 ... · 兰迪律师事务所 (2024/8/15) · 检索日期202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