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松下AI疾行:以“中国模式”重塑全球产业版图与智能未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浪潮的席卷下,拥有百年历史的松下正加速一场深刻的全球战略转型,以“双轨并行”的AI布局,从AI基础设施核心组件到终端小模型应用全面发力。其在中国的深度本土化战略,尤其体现在“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的实践,已不仅仅是区域适应,更成为驱动松下全球创新和竞争力的核心引擎,为跨国企业在AI时代重构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前瞻性范本。

战略意图解读:AI时代的双轨求变与全球韧性

在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之际,拥有107年历史的日本巨头松下(Panasonic)展现出惊人的敏捷与决心。其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的警示——“如果不好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华外资企业未来很难生存下去”1——不仅道出了紧迫感,更揭示了松下转型背后的深层战略意图。松下的AI战略并非追逐短期热点,而是一项旨在重塑其核心竞争力、确保未来增长韧性的系统性布局。

这项战略的核心在于**“双轨并行”**:

  1. AI基础设施的“隐形巨人”:松下通过其机电、元器件等事业部,深度参与AI服务器产业链。从覆铜板、导电性电容、聚合物电容等关键电子材料,到贴片机设备,松下产品几乎“无处不在”1。这不仅是其传统B2B优势的延伸,更是对AI时代底层算力需求增长的精准捕捉。这一策略使松下成为AI繁荣背后不可或缺的“卖铲人”,享受着AI算力需求爆炸带来的结构性增长。
  2. 终端智能的“小模型”探索:更具前瞻性的是,松下中国正积极布局_小型语言模型(SLM)_的研发,专注于家电和住宅设备等终端产品的离线AI功能。本间哲朗指出,许多家电产品不一定24小时联网,离线AI功能对SLM的需求至关重要12。这体现了松下对AI技术应用边界的深刻理解,即并非所有场景都需要大型通用模型,边缘智能和定制化小模型在特定垂直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通过接入DeepSeek和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实现“全员AI”的内部运营数字化,则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效率和AI文化建设13

松下此番变革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是一场深刻的经营哲学转变。通过2021年对美国AI软件公司Blue Yonder的收购3,松下将商业模式从传统的本地部署转向SaaS,从硬件销售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凸显其在软件定义时代对价值链上游的延伸。这种策略不仅能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更能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独特的**“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优势。

市场定位与产业生态重塑:从“中国成本”到“世界标准”

松下在AI浪潮中的市场定位,巧妙地融合了其在精密制造和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对新兴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

  • B2B领域的深度耕耘:在AI服务器元器件市场,松下虽面临村田制作所、TDK等日企以及国巨、华新科技等中国台湾企业和风华高科等中国大陆企业的激烈竞争,但其凭借在中高端市场的定位和技术壁垒,实现了电容器销售额翻倍、电子材料销售额增长133%的亮眼业绩3。这种深耕供应链上游,提供关键性、高附加值产品的策略,确保了其在AI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 “中国成本”的全球竞争力:松下将普及型号伺服电机的研发中心从日本大阪转移至中国苏州1,并积极推动“中国成本就是世界成本,中国速度就是世界速度”的目标13。这意味着,松下不仅仅是在中国市场寻求降本增效,更是将中国完善的供应链、庞大的工程师资源和快速迭代的创新能力视为构建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资产。目前,松下中国拥有超过6000家供应商,占其全球供应商总数的1/3,并设立了专门的全球采购公司,帮助中国供应商走向世界13。这不仅优化了其自身的成本结构,更将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辐射至全球业务,形成一种由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化新范式

此外,松下投资清新资本和愉悦资本等中国本土基金,间接参与中国创新企业生态,也体现了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外部创新力量的借力策略3。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松下更紧密地融入中国快速变化的科技生态,获取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同时为未来的潜在合作和并购铺路。

本土化深耕:从效率提升到全球赋能的“中国模式”

松下在中国的“现地决策”模式,已成为其实现快速增长和全球赋能的关键。自2019年成立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CNA)并赋予其独立决策权以来,松下中国的业绩显著增长,2024财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0%,对全球利润贡献率达30%13

  • 权力下放与效率提升:本间哲朗提出的“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三个口号,已成为5万名在华员工的工作准则1。通过将超过一半的“一把手”由中方人员担任,并赋予其与日本总部同等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决策权限,松下极大地提升了决策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这在“中国市场变化太快,如果事事都要等(日本)总部审批,早就错失良机了”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1
  • 人才本土化与创新外溢:松下中国软件开发人员从6年前的1000人增加到现在的2000人,且已开始挑战参与全球项目,研发能力从“在中国,为中国”向“在中国,为全球”升级13。例如,松下机电的FA(工业自动化)研发团队已着手尝试研发供给欧洲市场的产品13。这标志着中国不再仅仅是松下的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更是其重要的全球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中国工程师的庞大基数和快速迭代的创新文化,正在成为松下全球技术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组织重塑与可持续发展:松下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组织结构调整,尽管主要面向日本和欧洲市场3,但也与中国东北亚公司多年来持续优化的组织架构相契合。将重组后的三家独立事业公司(松下娱乐·互动株式会社、松下空调新风冷链集团、松下电气工程株式会社)融入中国业务,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销售单一硬件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3。这种组织韧性与适应性,是百年企业在剧烈变革中保持生命力的关键。

AI时代的韧性与进阶:对未来产业的启示

松下的AI转型和深度本土化策略,不仅关乎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对全球产业格局和跨国企业战略调整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 AI作为核心生存要素:松下案例再次验证,AI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巨头,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_必要条件_。无论是通过提供基础设施,还是赋能终端产品,拥抱AI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 中国市场的双重角色:中国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更已成为_创新高地和全球赋能中心_。其激烈的市场竞争、完善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工程师资源,正迫使甚至帮助跨国企业进行深层变革,将“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全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促使跨国企业重新评估其全球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布局,向**“多中心驱动”**模式演进。
  • 传统企业的敏捷转型:百年企业松下能如此迅速地调整航向,关键在于其权力下放、人才本土化和持续组织变革的决心。这表明,即便拥有复杂的传统包袱,只要战略清晰、执行果断,传统巨头也能在新兴技术浪潮中焕发新生。这背后需要更灵活的人事政策和更开放的创新文化。
  • SLM的战略价值:松下对SLM的布局,预示着AI应用将走向_更加泛在化、定制化和边缘化_。随着硬件成本的下降和算力普惠,面向特定场景、具备低功耗和离线能力的定制化小模型,将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物联网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启万物智能的新篇章。
  • 供应链的全球韧性重塑:地缘政治和全球不确定性背景下,松下通过本土化供应链再造,寻求“中国成本”的全球化复制,是企业应对风险、增强韧性的重要路径1。这促使企业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与韧性并重,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的布局与管理。

综上,松下中国“求变”的故事,折射出AI时代跨国企业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_管理革命和哲学思辨_,关乎企业的长远生命力,以及全球经济版图的重构。松下正在用实践证明,在AI驱动的未来,唯有不断自我颠覆,方能基业长青。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