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AI:从“魔法迷思”到“务实生长”的破茧之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企业级AI正从盲目追逐“魔法”神话转向务实落地,其核心挑战在于弥合认知偏差、数据治理薄弱、技术适配与人才鸿沟。通过聚焦高价值场景、拥抱“不完美结果”以及依托如IBM watsonx这类全栈平台,企业有望在AI Agent驱动下,实现真正的数字化破茧,迈向混合智能的未来。

在生成式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企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阵痛。一方面,数字化原生代接班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驱动企业迫切寻求AI赋能;另一方面,对AI的认知偏差、复杂的落地门槛以及投入产出比的不确定性,又让多数企业徘徊于“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僵局。正如山东汉鑫科技董事长刘文义所言:“我们服务了一千多个企业,他们不是不愿投入AI,也不是投不起,是不知道有没有用。”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当前企业级AI面临的普遍困境:AI并非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策略与系统性投入的“马拉松”1

AI认知与实践:转型浪潮下的双重错位

当前企业对AI的需求正经历结构性变化,从过去的“跟风”转向“不可不做”的刚需。全球化竞争的冲击,传统产业向自动化转型的挑战,以及“数字化原生代”管理者对AI作为核心工具的认可,共同构成了驱动企业拥抱AI的强大推力。以凯傲集团为例,其在欧洲及美洲市场面临出海与传统工业叉车自动化转重塑的双重挑战,积极在中国和美国探索AI最佳实践,旨在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并复制成功经验2。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旭东指出,年轻一代管理者视AI为企业传承的核心工具,他们更熟悉数字化逻辑,也更倾向于通过AI优化核心环节。

然而,需求的迫切并未消除认知上的偏差。许多企业将AI等同于大模型或生成式AI,却忽视了传统AI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价值。这种“大模型迷思”导致企业盲目追逐前沿,却未能立足自身实际需求。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翟峰强调,无论企业大小,其核心关注点始终是产品、运营和服务能力,而AI并非能跳过基础建设的“魔法”。IBM咨询大中华区及韩国总裁陈科典也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内部数据才是王道”,若IT架构和数据基础不牢,AI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暴露了企业在AI实践中,普遍存在认知与实践的双重错位,即对AI价值的过度理想化与对落地复杂性的低估。

企业级AI落地的三大“长尾”难题

AI从概念到实际价值的转化,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长尾”挑战,它们往往复杂且难以迅速解决:

  1. 数据治理基础薄弱: 数据被誉为AI的“养料”,但在企业环境中,尤其是工业和民营企业,数据治理水平普遍不高。刘文义坦言,工业数据难以通过公共资源获取,大模型建设因此受阻。汉鑫科技为某乳制品企业搭建预测性维护系统,仅前期数据收集与治理就耗时一年半,充分揭示了数据分散、质量不高、难以整合的困境。这种数据孤岛现象是制约AI模型训练和应用的核心瓶颈。

  2. 技术适配与落地成本的平衡难题: 企业场景多样,设备型号、流程标准不统一,标准化AI方案难以直接套用。制造业尤其如此,定制化改造无疑增加了巨额落地成本。更深层次的痛点在于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凯傲集团的张犇直言,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将AI投入量化为对EBITDA的直接或间接贡献,是一个“纠结的点”。AI作为一项长期训练和智商增长的过程,需要企业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容错空间,这与短期追求“快”和“立竿见影”的商业文化形成冲突。

  3. 人才缺口与组织协同能力不足: AI的长期运营依赖专业人才,但人才短缺是全球性问题。张犇指出,人的经验在AI时代依然关键,但实现经验的标准化和大规模复制耗时耗力。专业人才的缺失可能导致AI系统“用不起来”或价值无法持续释放。此外,AI落地不仅仅是技术工程,更是组织变革。企业内部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和“流程割裂”问题,使得研产供销服等环节的信息难以打通,阻碍了AI驱动的端到端优化。AI引发的思维模式变革和跨部门协同,是技术之外更为根本的挑战。

从“期望不完美”到“企业级解法”:务实路径与平台赋能

面对上述挑战,企业AI落地需要回归务实,学会“期待一个不完美的结果”。

首先,聚焦高价值场景是实现突破的关键。汉鑫科技的经验表明,从生产设备预测性维护、能耗控制等高ROI场景切入,能快速验证AI价值,实现“小步快跑”。通过单点技术提升和自动化装备结合算法模型,汉鑫成功帮助汽车零配件企业快速分解产品,并实现了模型的快速复制。凯傲集团则采用象限推进策略,从标准化服务、效率提升、数据变现,逐步扩展到数字挖掘预警和全供应链优化。这种策略强调的是,AI应用并非要一开始就追求98%或100%的预测准确率,而是要将预测率从30%迅速提升到70%或更高,实现超越传统方式的显著改进。这是一种务实的“增量思维”,而非“完美主义”2

其次,专业化的企业级AI解法至关重要。作为AI领域的早期玩家,IBM正通过其watsonx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栈支持,破解落地难题3

  • 数据治理watsonx.data平台通过数据经纬和统一元数据治理,增加语义层,支持自然语言提问并整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解决企业数据分散、难以利用的问题。
  • 模型选择与适配watsonx.ai提供IBM自研的Granite模型、合作伙伴模型、Hugging Face社区开源模型及行业垂直小模型等多种选择,帮助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和预算,避免盲目追求大模型带来的资源浪费。IBM推崇“小而美”的模型适配理念,强调针对特定场景的量身定制4
  • AI Agent与自动化watsonx Orchestrate作为企业级AI Agent平台,提供开箱即用的内置智能体(针对HR、销售、供应链等),支持低代码快速开发,并具备多智能体管理与编排能力。这些Agent能够自主决策,与1000多个企业级核心业务应用实现深度集成,将AI Agent从对话工具转变为生产力工具5
  • 混合云集成:IBM认为未来是混合云的世界,其Hybrid Integration技术能够提供完整的云上、云下跨平台集成能力,解决AI智能体与企业现有异构系统的对接问题,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应用无缝迁移。

迈向AI Agent驱动的混合智能未来

“AI实验的时代已结束,企业级AI智能体加速落地。”1 这句话预示着企业级AI正从探索阶段迈向核心业务场景的深层融入。未来3-5年,AI Agent将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这些具备自主决策、规划和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将深度集成于企业的“研产供销服”全流程,从研发环节的知识库搭建与代码生成,到生产环节的智能设备管理和产销协同,再到服务环节的智能客服与预测性维护,全面重塑业务流程。

智能体的协同化运营将释放巨大潜力。当企业内部的AI Agent能够无缝协作,共同处理复杂任务,将大幅提升人力资源、财务、IT和客户服务等职能部门的生产力,并降低用户与复杂企业系统交互的门槛。这种趋势将催生**“混合智能”**模式,即人类员工与智能体之间形成高效协作,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创造力和战略性的工作。

穿越迷雾:企业AI转型的深层价值与伦理考量

企业级AI的落地,不仅关乎降本增效,更深层地触及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变。它代表着企业在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上的“破茧成蝶”2。然而,这场变革也伴随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和伦理挑战。

深层价值:AI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非简单替代。通过将重复性、单调的劳动自动化,AI使得员工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创新、战略规划和复杂决策中。这将重塑工作岗位,催生新的技能需求和教育模式。企业将从追求单纯的效率,转向构建一个更具韧性、适应性和创新力的**“智能组织”**。

伦理考量:随着AI Agent自主决策能力的增强,透明度、可解释性和责任归属将成为关键伦理议题。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AI治理框架,确保模型的公平性、隐私保护,并对AI系统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监管。此外,AI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冲击,也要求社会和政府提前布局,通过职业再培训、社会保障体系升级等方式,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正如SAP在二十年前推动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一样,AI如今正扮演着推动现阶段变革管理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企业需要以系统性思维,将AI置于更广阔的商业、社会和伦理背景中进行考量。只有多方协同、稳步推进,才能让AI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以负责任的方式,引领人类社会迈向一个更智能、更高效也更公正的未来。

引用


  1. IBM:AI实验的时代已结束,企业级AI智能体加速落地·IBM Newsroom·2025/5/21·检索日期2024/5/28 ↩︎ ↩︎

  2. AI不是“魔法”,企业级AI落地的3大难点和解法·InfoQ·2024/5/22·检索日期2024/5/28 ↩︎ ↩︎ ↩︎

  3. IBM推企业级AI平台!剑指企业级AI应用三大挑战·知乎专栏·2023/8/16·检索日期2024/5/28 ↩︎

  4. IBM陈旭东:打造AI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解决三大挑战·IBM Newsroom·2023/9/5·检索日期2024/5/28 ↩︎

  5.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旭东:人工智能正迎来“质变时刻”·中国工商银行·2023/9/5·检索日期2024/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