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大模型开源生态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展现出从底层基础设施到应用层的激烈角逐与技术迁徙。中美在全球AI开源贡献中居主导地位,但在开源策略上显现分化,而商业化考量正重塑“开源”的传统定义。
当前产业格局与关键驱动力
大模型时代,开源开发生态正成为一场没有终点的“实时直播黑客松”1,项目生灭如潮汐,技术演进速度远超以往。蚂蚁开源联合 Inclusion AI 发布的《全球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报告》2.0 版本,通过对超过36万全球开发者行为数据及114个核心开源项目进行深入洞察,揭示了这一高速变化的AI前沿图景。报告指出,高达62%的大模型生态项目诞生于2022年10月“GPT时刻”之后,平均“年龄”仅30个月,充分印证了其前所未有的高速迭代特性234。
报告通过创新的OpenRank评价体系4——一种基于社区协作关联性的影响力算法,描绘了当前大模型开源生态的全貌。这一体系从GitHub全域项目数据中筛选出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不仅能精准捕捉项目活跃度与热度,更能有效识别那些正走向“AI墓园”的衰落趋势,或从混沌中脱颖而出的新星。当前,生态系统主要分为AI Infra(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AI Agent(人工智能智能体)两大技术方向,涵盖22个技术领域。这种细致的划分,反映了技术发展正在形成更清晰的边界与专业分工。
技术生态的潮汐更迭:兴衰与新生
大模型开源生态的核心技术领域正经历显著的此消彼长:
- AI Coding的爆发式增长与Model Serving的持续演进:AI Coding领域的增长斜率持续攀升,被验证为2025年最具落地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5。从单一的代码补全,到结合多模态支持、上下文感知与协同工作流,AI编程工具正加速程序员的效率革命。CLI工具(如Gemini CLI、OpenCode)和插件形态(如Cline、Continue)都在重塑开发体验。与此同时,Model Serving(模型服务)作为连接AI基础设施与应用层的关键中间件,持续在性能优化(如vLLM、SGLang)和集群编排(如NVIDIA Dynamo)上取得突破,甚至在端侧(Ollama、llama.cpp)实现了普惠化部署。
- AI Agent框架的调整与低代码平台的崛起:曾一度火热的Agent开发框架,如LangChain、LlamaIndex、AutoGen等,在社区投入上出现显著收缩,OpenRank活跃度下降明显5。取而代之的是,Dify、RAGFlow等融合低代码工作流和企业级服务理念的应用开发平台,凭借_易用性与快速构建_的特点逆袭成为市场新宠1。这标志着Agent范式正从底层框架搭建转向更注重用户体验和商业落地的应用层面。
- TensorFlow的十年消亡与PyTorch的崛起:报告通过TensorFlow与PyTorch的对比,深刻揭示了技术路径选择、开发者体验和向后兼容性对开源项目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影响。Google在2015年将TensorFlow开源,最初以生产环境设计为主,而PyTorch则以其“Pythonic”和“研究人员优先”的理念赢得了创新者的青睐。2019年TensorFlow 2.0的发布,虽然借鉴了PyTorch的理念,但因缺乏无缝兼容性和复杂的迁移成本,最终未能挽回开发者转向PyTorch的趋势,铸就了后者在模型训练领域的核心地位4。
在新入视野的项目中,具身智能相关的应用(如“AI小智”机器人、Genesis物理仿真平台)以及LLMOps(大语言模型运维)——MLOps在大模型时代的延伸,显示出巨大的潜力。LLMOps通过解决模型与应用的可观测性、模型评测、Agentic Workflow运行时管理等问题,成为确保LLM在真实生产环境中高效、可靠运行的关键。
商业格局、伦理挑战与地缘博弈
开源的定义本身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与商业重构。虽然大部分大模型开发生态项目仍采用Apache 2.0或MIT等宽松许可,但Dify、n8n、Cherry Studio等项目已开始探索带有商业保护色彩的修改版许可协议,限制多租户运营、要求保留LOGO或基于用户规模分段授权。这些“非OSI批准”的许可证引发了关于“何为真正的开源”的争议4。更甚者,许多闭源商业产品(如Cursor、Claude Code)利用GitHub作为用户反馈和品牌建设的阵地,模糊了开源与闭源的界限,体现了GitHub从代码托管平台向“运营阵地”的角色转变。
从全球开发者分布来看,美国和中国在大模型开源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两国合计贡献度超过55%2。在AI Infra领域,中美领先地位尤为明显,贡献度超过60%;而在AI Agent领域,中美差距大幅缩小,中国开发者展现出更强的投入。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模型开源策略上,中美两国厂商呈现出明显分化:中国厂商普遍倾向于开放权重,推动“数字积木”的共享,以期活跃全球生态;而美国头部厂商(如OpenAI、Google)则多采取闭源模式,并通过在应用层布局开源工具链(如Gemini CLI、adk-python)来构建围绕其闭源模型的生态护城河,实现用户锁定254。即使是曾大力推崇开源的Meta,也在重新审视其开源策略,暗示其可能转向更谨慎的选择,反映出大厂在竞争压力下的战略调整。
资本与巨头们正通过开源开放工具链(如NVIDIA的Dynamo、TensorRT-LLM)来强化其在硬件生态的控制力,促使企业倾向选择特定硬件以最大化性能收益。同时,OpenAI和Google则通过应用层工具试图将开发者锁定在各自的闭源模型生态中,这种_“工具链开源、核心模型闭源”_的策略,是科技巨头在AI时代构建商业壁垒的新范式。
未来展望:驶向何方的AI开源之舟
当前,大模型领域仍处在高速演进的初期。MoE架构下模型参数的规模化发展(如K2、Claude Opus、o3等万亿参数模型),通过强化学习提升模型推理(Reasoning)能力,以及多模态模型的走向主流,都是技术突破的关键方向。然而,从Sora视频模态的惊艳,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仍有一段漫长的道路。
开源生态的未来,将继续在技术创新、商业利益与开放精神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方面,开发者们将持续追求简化复杂性、提升效率的工具,推动AI Coding和LLMOps等实用性领域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围绕“开源”定义、许可证选择以及数据主权的争议,将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深入而愈发凸显。AI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特别是中美两国在技术路线与生态构建上的差异化战略,将深刻影响全球AI技术的演进路径。
展望未来3-5年,我们预计:
- AI Coding将走向深度集成与智能化:从目前的辅助编程工具,发展为能够理解项目上下文、进行自主测试和部署的_“全栈AI副驾驶”_,彻底改变软件工程的范式。
- AI Agent将趋于成熟与垂直化:经历初期的框架探索后,Agent将更侧重于特定领域的应用落地,结合低代码/无代码平台,赋能非技术人员构建复杂智能系统。
- 开源许可证创新与商业模式多样化:为了平衡开源的普惠性与商业的可持续性,将出现更多定制化的、分段式的或混合型开源许可证,以适应不同企业和场景的需求。
- 中美AI生态竞争持续升级:两国在AI基础设施和核心模型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并可能催生出各自独特的、相对独立的开源技术栈和应用生态。
大模型开源生态犹如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其蓬勃发展与残酷淘汰并存,每一次代码提交、每一次项目引用,都在共同勾勒着人类智能未来的宏伟蓝图。作为观察者,我们必须以多维度、批判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持续追踪这场变革对技术、商业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层影响。
引用
-
开源AI开发生态大洗牌:低代码平台逆袭,传统LLM框架日渐式微·量子位·克雷西(2025/05)·检索日期2025/9/16 ↩︎ ↩︎
-
中国开发者占比18%居全球第二,2025全球大模型开源生态全景图发布·新华报业网·蔡姝雯 刘海琴(2025/9/13)·检索日期2025/9/16 ↩︎ ↩︎ ↩︎
-
蚂蚁开源发布2025全球大模型开源生态全景图揭示AI开发三大趋势·新浪财经(2025/9/15)·检索日期2025/9/16 ↩︎
-
从社区数据出发,再看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InfoQ·王旭(2025/9/13)·检索日期2025/9/16 ↩︎ ↩︎ ↩︎ ↩︎ ↩︎
-
从社区数据出发,再看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SegmentFault(2025/9/13)·检索日期2025/9/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