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Dyna Robotics凭借其具身智能基础模型DYNA-1,半年内估值狂飙六倍至6亿美元,吸引了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战略投资,预示着通用机器人与物理AI商业化浪潮的加速到来,进一步验证了资本市场对“比特赋能原子”的深切期盼。
在当今这个算力成为新石油、数据化作新黄金的时代,硅谷的炼金术士们正忙着将数字智能注入物理世界。而最近,Dyna Robotics——一家由三位华人精英在旧金山湾区创立的新兴公司——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为这股趋势写下了新的注脚:短短半年内,其估值从1亿美元飙升至超过6亿美元,狂翻六倍。
这笔令人咋舌的增长,并非源自比特币的投机泡沫,而是实打实的股权稀释与战略押注。在新一轮1.2亿美元的A轮融资中,CRV、First Round Capital等老牌风投再次慷慨解囊,但真正引人瞩目的,是英伟达(Nvidia)、亚马逊(Amazon)和Salesforce这些科技巨头旗下风险投资部门的入局。尤以英伟达为甚,其创始人黄仁勋(Jensen Huang)对“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狂热,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这笔投资无疑是其构建“物理AI”帝国的又一砖一一瓦1。毕竟,在AI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而黄仁勋显然正试图武装他的整个骑兵团。
Dyna Robotic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致力于开发能让机器人在真实世界中学习、适应并提升性能的AI模型。其在四月底发布的DYNA-1(Dynamism v1),被誉为世界范围内首款可落地于商业场景的“自主灵巧操作基础模型”2。这并非科幻小说中的夸张描述,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承诺:它旨在创建经济高效的通用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在工厂、仓库乃至厨房中,不再是笨拙的铁疙瘩,而是能通过“学习”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助手。这挑战了传统机器人依赖高度定制化编程的桎梏,有望将机器人从少数高成本应用推向更广阔的商业蓝海。上一次类似的飞跃,或许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将AI从特定任务的泥沼中解放出来。现在,Dyna正试图为机器人的身体,赋予一个“通用大脑”。
每一场技术淘金热的背后,总有那些深谙其道的老兵与锋芒毕露的少年。Dyna Robotics的成功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创始人团队光环的折射。三位华人联合创始人——Lindon Gao、York Yang和Jason Ma——不仅各自拥有纽约大学、浙江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名校的教育背景,更关键的是,其中两位曾成功主导智能购物车公司Caper AI的并购,展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能力。首席科学家Jason Ma更是师出宾大GRASP实验室,并在英伟达AI、Meta AI和谷歌DeepMind等业界顶尖机构淬炼,专注于机器人基础模型研究。这样的组合,无疑为Dyna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解释了为何资本市场会如此迅速地倾注信任。值得注意的是,其全球化布局——硅谷总部与上海的硬件研发中心——也折射出全球科技人才和供应链的交织与融合。
英伟达对Dyna的投资,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将算力触角伸向物理世界、打造“具身智能”生态系统的宏大战略之一。当数字世界的AI算力瓶颈日益显现,下一个万亿市值的增长点,可能就藏匿在那些能够理解并操控真实物理世界的智能机器人之中。从自动驾驶到工业自动化,再到日常生活服务,“通用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力的一次范式转变。然而,这场竞赛绝非坦途。技术突破、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伦理与安全考量,以及全球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供应链和人才的流动,都将是摆在Dyna乃至整个行业面前的巨大挑战。硅谷与上海的协作模式,既是全球化人才流动的缩影,也可能在未来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但至少目前,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它正豪赌于那些能让机器摆脱“愚笨”,真正“活”起来的公司。
因此,Dyna Robotics的快速崛起,不仅仅是又一个硅谷创业神话的诞生,更是全球资本对“物理AI”——即能与物理世界互动、理解并行动的智能系统——未来潜力的深度认可。这预示着,在数字AI的喧嚣之后,一场关于物理世界的智能革命,正悄然拉开序幕,其对经济格局的重塑,或许远超我们今日的想象。那些能将比特世界的能力赋予原子世界的新贵,无疑将成为下一阶段的资本宠儿,而黄仁勋和Dyna Robotics,不过是这场大戏中的两位早期玩家罢了。
引用
-
Dyna Robotics Raises $120 Million in Funding From Nvidia, Amazon·Yahoo Finance·(2025/9/15)·检索日期2025/9/16 ↩︎
-
加码物理AI 英伟达投资这家机器人创企创始人为华人背景·网易·(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