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国家“AI+行动”的战略指引下,企业智能化正从传统的“模型中心”架构转向更具深远意义的“数据中心”范式。以枫清科技为代表的先行者,正通过知识引擎与大模型的双轮驱动,构建云边端协同的企业智能体平台,旨在破解通用大模型的局限性,实现可解释、高精度的决策智能,从而深刻改变产业生态与人类工作方式。
在全球人工智能步入深水区之际,中国国务院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无疑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吹响了号角,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明确了企业通过AI重塑产业链各环节的紧迫性。这一政策导向,不仅加速了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催生了新的技术范式和商业模式。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枫清科技创始人兼CEO高雪峰的洞察与实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企业全域智能化的未来图景,其核心正是从“模型中心”向“数据中心”的深刻转变,以及知识引擎与大模型“双轮驱动”的创新路径。
从“模型中心”到“数据中心”:范式变革的底层逻辑
高雪峰,这位在IBM、阿里云以及创业前沿深耕AI近二十年的行业老兵,亲历了人工智能从传统BI、计算机视觉爆发、早期大模型探索,再到如今生成式AI浪潮的全过程。他指出,随着AI技术的演进,其应用价值已超越了传统的降本增效,正逐步触及人类能力边界之外的复杂问题1。然而,将通用大模型直接应用于企业复杂决策场景时,企业面临着多重挑战,例如大模型的“幻觉”问题、缺乏可解释性、多模态数据整合难题、推理能力短板、数据时效性及安全合规风险等。这些痛点促使行业重新思考AI落地的最佳路径。
传统的“模型中心”(Model-Centric)范式,往往侧重于通过模型微调或简单的RAG(检索增强生成)来利用企业数据,其本质仍停留在概率体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级应用对_精准性、可解释性_和_数据安全_的严苛要求1。例如,在金融央企中,不同部门的数据需要严格隔离,这是单纯的模型调优难以实现的。枫清科技的经验表明,真正的企业级智能需要以**“数据为中心”(Data-Centric)**的架构,充分释放企业自身的私域数据和知识价值。这意味着将企业沉淀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供AI调用的知识,构建企业的本地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号逻辑推理,从而实现更精准、更可信赖的决策智能。
“知识引擎”与“大模型”双轮驱动:企业智能化的核心范式
枫清科技提出并践行的**“知识引擎与大模型双轮驱动”**,正是应对上述挑战、推动Data-Centric AI落地的核心策略23。这是一种“一体两翼”的产品矩阵,旨在为企业提供全面的AI解决方案,实现“云-边-端”、企业知识和智能体的协同。
其核心技术创新点在于:
- 企业知识引擎:这是企业私域数据转化为智能资产的关键。枫清科技自研的知识引擎能够高效整合、管理和利用企业复杂的_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_(如图片、文档、文本、视频等)。通过图与向量融合技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供AI调用的专业知识网络,解决了数据孤岛、数据整合以及数据时效性等难题1。例如,在金融问数场景中,它不仅关联结构化指标库,还能融合非结构化监管规定、客户类型限制等,提供深度影响分析和根因分析。
- 行业大模型与智能体:知识引擎为大模型提供高质量的、经过验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输入,从而有效缓解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增强其在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平台集成了多种基础及行业大模型,并进行推理优化。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快速构建和部署各类“场景智能体”,如智能问数、智能指标分析、智能办公助手等,实现可解释的智能。枫清科技独创的Hybrid RAG技术和Graph of Thoughts等前沿推理框架,正是确保大模型在企业场景中实现高精度、低幻觉的关键1。
这一架构强调,真正的决策智能不仅依赖于大模型的生成能力,更需要结合符号逻辑推理,在庞大的企业知识网络之上实现。通过平台化驱动,将AI能力融入研、产、供、销、服等各个环节,满足企业对数据驱动决策升级、生产效率优化、个性化服务转变、跨部门协同以及技术融合创新的五大核心驱动力需求1。
商业价值与产业生态重塑:AI+行动的深远影响
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的发布,为企业带来了一场关乎“生死线”的革命。它要求企业必须拥抱AI来重塑产业和产业链,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这为AI技术在ToB领域的商业化开启了巨大窗口。枫清科技已与农业、化工、先进制造、金融、医疗等多个行业的头部客户,特别是央国企,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了AI在高价值场景中的落地应用14。
- 市场潜力:政策驱动下,AI赋能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刚需。95%的企业非结构化数据未被有效利用,为生成式AI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枫清科技的解决方案直击这一痛点,通过构建私域知识网络,帮助企业挖掘数据金矿,实现“AI能力价值已超越传统降本增效,正在解决人类能力边界外的复杂问题。”1
- 商业模式:从点状应用转向平台级赋能,枫清科技提供“企业知识中台”系列产品,支持企业根据业务场景快速构建定制化智能体。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企业通用需求,更通过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智能应用体系,提升了客户粘性。
- 投资逻辑:资本正日益青睐那些能解决企业实际痛点、创造可量化商业价值的AI解决方案。枫清科技与中化信息、吉林大学联合成立“人工智能赋能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等案例,展现了其在产学研融合与行业赋能方面的能力,以及其技术积累带来的长期回报潜力2。
社会变革与未来图景:智能体的普及与人类能力边界的拓展
《人工智能+行动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总体目标。这预示着智能体(AI Agent)将从企业级应用深入到个人层面,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枫清科技推出的“Fabarta个人专属智能体”,正是这一趋势的早期缩影,它将企业级的知识引擎和智能体能力浓缩到个人办公终端,以本地数据与公开信息为基础,提供智能问答检索、模板写作、数据分析、专业翻译等功能1。
- 对工作方式的影响:智能体将成为日常办公的不可或缺的伙伴,显著提升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效率,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任务。
-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AI技术的普及将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对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将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数据主权和知识产权的边界将被重新定义。
- 伦理与治理:Data-Centric AI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模型可能带来的偏见和不可控性,因为它强调基于企业内部的、可验证的知识。然而,随着智能体的普及,如何确保其决策的公平性、透明度,以及如何防范潜在的滥用风险,仍是需要持续探讨的伦理挑战。
挑战与前瞻:通往AGI之路的企业实践
尽管“数据中心”范式为企业智能化提供了光明前景,但其落地并非没有挑战。构建高质量、多模态的企业知识网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数据治理、知识图谱构建、语义理解等多个技术栈的深度融合。如何在大规模企业中实现平台的高效部署、与现有IT系统无缝集成,以及保证智能体持续学习和进化的能力,都将是未来几年需要攻克的难题。
展望未来3-5年,我们可以预见:
- 知识引擎的深度进化:知识图谱与向量数据库的融合将更加成熟,形成更智能、更动态的企业级知识基础设施,具备更强大的自动知识发现和推理能力。
- 企业智能体的自主化与通用化:企业级智能体将从单一场景助手发展为能跨领域、跨部门协作的“超级个体”,甚至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规划和决策能力,成为企业内部的“虚拟员工”。
- 云-边-端协同的常态化:随着AI技术下沉到边缘设备和个人终端,云、边、端之间的协同计算、数据传输和知识共享将更加无缝,共同支撑企业全域智能化。
- AI治理体系的完善:伴随AI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内部和行业层面的AI伦理准则、安全标准和合规框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枫清科技所坚持的“大模型与大图融合”被视为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1。在这一愿景下,Data-Centric的企业智能化实践,不仅是企业提升效率、实现增长的关键,更是人类探索智能本质、拓展文明边界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关乎技术,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社会乃至哲学变革,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度思考。
引用
-
Data-Centric新范式开启,知识引擎+大模型双轮驱动企业 ...·智东西· (2024/12/17)·检索日期2024/06/13 ↩︎ ↩︎ ↩︎ ↩︎ ↩︎ ↩︎ ↩︎ ↩︎ ↩︎
-
知识引擎与大模型共振:枫清科技打造大模型应用新范式·枫清科技· (2025/04/17)·检索日期2024/06/13 ↩︎ ↩︎
-
从枫清科技技术实践,看如何打造知识引擎与大模型双轮驱动的企业智能体·InfoQ·李冬梅 (Date Unavailable)·检索日期2024/06/13 ↩︎
-
枫清科技携手中化信息挖掘实现AI高价值场景应用·枫清科技· (2025/06/13)·检索日期2024/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