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全球AI大模型对算力的无尽渴求正催生一场万亿美元级的“新基建”竞赛,资本竞相追逐从芯片到液冷、光模块的全产业链价值。中国在此浪潮中,正通过强化国产替代、云厂商整合以及产业链协同,构建独立且高效的数字底座,以期在这场战略性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那个我们曾为之惊叹的2023年,人工智能的魔力如同初生的电力,点亮了无数遐想。然而,当时间快进到2025年,全球科技巨头们却发现,这份魔力带来的并非无尽的奇迹,而是一种更为紧迫的“算力饥渴症”。这股饥渴不仅是训练大型模型的代价,更是将这些模型推向亿万用户时,那每日每秒、每字每句的推理成本。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算力便是驱动这个数字经济巨轮的无形燃料,其重要性正迅速攀升至国家战略的制高点。
算力饥渴症:一场全球性的电力危机?
彼岸,美国科技巨擘们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挥舞着支票簿。谷歌、微软、Meta在2025年下半年继续豪掷百亿美元抢购英伟达的高端芯片,而甲骨文则凭借其云架构,与OpenAI等大客户达成了惊人的4550亿美元RPO(剩余履约义务),无疑向市场宣告:算力远未见顶,其价值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估 12。这种狂热并非偶然,而是大模型“规模定律”(scaling law)的必然产物。参数量的每一次膨胀,都意味着对计算资源成倍的索求,正如OpenAI训练GPT-5的成本突破2亿美元,迫使他们与微软重谈协议,这无异于一场烧钱的马拉松 3。
然而,训练成本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算力“无底洞”在于_推理端_。当AI服务从实验室的“可用”走向亿级用户的“好用”,响应速度、并发能力和成本效率便成了商业化的生命线。谷歌Gemini系列模型每月处理480万亿个token,在短短一年内增长50倍,便是最好的注脚 3。这种指数级增长不仅限于西方,在中国市场,抖音、快手将AI深度植入推荐链路,Kimi、Minimax等AI原生企业每增加一个活跃用户,都意味着持续的算力支出 3。
这股算力狂潮也带来了新的“能源危机”。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26年,AI产业的耗电量将达到2023年的10倍以上 3。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这一论断正逐渐成为残酷的现实。各国政府也开始将算力提升至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中国工信部已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算力建设并加速关键芯片技术突破 3。这场全球性的“数字电力危机”并非虚言,它迫使每一个参与者重新审视其能源战略、技术自主与全球供应链的韧性。
中国的“数字三峡”:自主与协同的竞逐
面对全球算力竞赛的汹涌波涛,中国正试图构建自己的“数字三峡工程”——一个既能满足大规模算力需求,又能自主可控的宏大基础设施体系。这一雄心勃勃的工程,恰如其名,不仅关乎发电,更关乎技术自主、成本可控和生态繁荣的中国路径。
首先,“用得上”高效算力是基石。虽然中国拥有230个人工智能集群,位居世界前列,但在等效英伟达H100芯片数量上,中国的约40万块与美国的3970万块相比,仍有显著差距 3。正因如此,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国产AI芯片厂商的“弯道超车”显得尤为关键。它们在部分推理场景已可对标英伟达A100,并通过兼容CUDA生态降低开发者迁移成本 3。然而,芯片设计只是序章,制造与封装才是硬仗。中芯国际据称正在测试国产DUV光刻机,而长电科技与通富微电在Chiplet和2.5D/3D封装上的突破,为国产芯片性能提升提供了“第二条路径” 3。这表明,对中国算力链的投资,必须从单一的芯片设计公司,扩展到整个制造与封测产业链的协同进步。
其次,“用得起”可持续的算力是经济命脉。庞大的电费账单正成为科技巨头们的心头大患。中国推行的“东数西算”工程,旨在将算力需求引向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试图用地理优势平抑成本。但物理距离带来的传输损耗和延迟,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3。因此,降低每度算力背后的能耗成本,成为下一代数据中心能源方案的核心。智能电网调度、风光直供、以及先进冷却技术(尤其是_液冷技术_),正成为投资的新宠。阿里云宁夏数据中心采用浸没冷却,将散热效率提升3倍,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绿色算力”的积极探索 3。
最后,“用得稳”可靠的算力是信任之锚。一次训练任务的中断,损失可能高达百万美元。网络的稳定性、数据安全、软硬件协同的可靠性,无一不是决定AI能否融入核心生产流程的关键。英伟达凭借其CUDA生态系统,构筑了高耸的“迁移壁垒”,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中国厂商正通过**“模芯生态创新联盟”**、华为昇腾生态协作等开放合作模式,加速补齐基础软件生态的短板 3。这种上下游各环节的创新协同,将成为中国算力的“放大器”,从超节点架构到智算网络,共同构筑一个既自主可控又高效经济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
淘金热中的“卖水人”:谁是真正的价值锚点?
在这场数字时代的“淘金热”中,市场的目光已不再仅仅聚焦于“挖掘金矿”的芯片巨头英伟达,而是更广泛地投向那些提供“铲子”和“水源”的卖水人。正如摩根士丹利对光模块行业的警示,即便基本面利好,股价也可能已充分反映,投资者需要警惕“暴涨后估值依然合理”的乐观情绪可能带来的风险 4。真正的价值锚点,在于那些能穿越周期,为AI时代提供底层动力的关键技术和服务商。
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除了AI芯片的国产替代,云计算厂商的整合能力无疑是连接技术与市场的桥梁。阿里云、火山引擎、华为云、腾讯云以及百度云等五大巨头在中国AI云市场占据了75%的市场份额 3。它们庞大的规模效应和对国内供应链企业的“以用带研”驱动,将加速国产算力生态的成熟。因此,深植于这些云巨头生态中的核心供应商,才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增长黑马。
而具体到硬件层面,先进冷却技术和高速互联是不可或缺的双翼。随着AI服务器功率密度飙升,传统风冷已力不从心,_液冷技术_成为了降低能耗、提升效率的“关键钥匙” 5。科创新源、高澜股份、龙蟠科技等中国液冷企业,有望在全球AI基建浪潮中迎来增长机遇 3。同时,在数据传输层面,光模块和CPO(共封装光学)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在全球光模块市场已占据领先份额,而通富微电等则布局CPO等先进封装领域 3。这些企业,正是在AI算力洪流中,那些提供“管道”和“阀门”的隐形冠军。
最终,这场围绕AI算力的新基建,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重新定义国家竞争力、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商业革命。谁能掌握充沛、高效、且在能效、成本与生态兼容性上形成竞争壁垒的算力,谁才能真正拿到通往AI下一个时代的“船票”。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沉下心来,甄别那些在技术实力、生态位势与商业落地完美结合的企业,它们才是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浪潮中,最稳固的价值锚点。
引用
-
甲骨文一夜暴涨2万亿元!再次验证:算力远未见顶!#算力#ai·东方财富网·财商大佬说(未知)·检索日期2025/9/18 ↩︎
-
中信建投:Oracle云订单暴涨AI算力需求强劲#AI算力需求#中信建投·东方财富网(未知)·检索日期2025/9/18 ↩︎
-
错过英伟达?下一轮AI大机遇藏在“算力新基建”里·36氪·港股研究社(2025/9/17)·检索日期2025/9/18 ↩︎ ↩︎ ↩︎ ↩︎ ↩︎ ↩︎ ↩︎ ↩︎ ↩︎ ↩︎ ↩︎ ↩︎ ↩︎ ↩︎
-
看摩根对新易盛的估值·东方财富网·追风交易台(未知)·检索日期2025/9/18 ↩︎
-
A股:算力爆发下的“双刚需” 液冷服务器+ CPO 龙头股开启暴涨模式·今日头条(未知)·检索日期2025/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