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颜算法的魔法与增长的瓶颈:美图能否在AI浪潮中“变脸”成功?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美图公司在AI驱动下实现了显著的财务复苏和商业模式转型,摆脱了多年的亏损泥潭,毛利率甚至超越了微软。然而,其核心C端业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信任挑战,而押注B端AI电商工具的战略转型,则是一场从“流量玩家”到“价值平台”的艰巨考验,其成败将决定其长期增长潜力和资本市场的最终估值。

对数字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而言,一张“完美”的自拍照,往往只是指尖轻触屏幕的瞬间。曾几何时,这门“点石成金”的技艺被美图公司(01357.HK)的《美图秀秀》等工具演绎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先修图后发圈”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当AI的魔法注入这片“颜值经济”的沃土,其带来的不仅是“漫画睫毛”的惊艳,更是美图公司一份看似回春的亮眼财报,甚至让其毛利率一度超越了软件巨头微软。然而,在这层数字美颜的滤镜之下,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正悄然浮现:美图的“靠脸吃饭”之路,究竟能走多远?

过去半载,美图交出了一份令人侧目的成绩单。截至2025年6月,公司营收达_18.21亿元_,同比增长_12.3%;经调整净利润更是大幅飙升_71.3%至_4.67亿元1。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核心的影像与设计产品收入贡献了超过七成的总收入,并以_45.2%的增幅成为增长引擎。这股增长的动力,离不开“AI美颜”的功劳。AI功能的普及不仅将产品AI渗透率推高至近_90%,更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将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_64.9%拉升至令人咋舌的_73.6%,甚至盖过了以订阅服务著称的微软(同期为_68.82%1。这不禁让人感叹,科技的魔术在某些时刻,的确能够将看似平淡的工具业务,转化为一场资本盛宴。

重生:从“迷失”到“聚焦”

美图的这份“重生”剧本并非毫无波折。想当年,它也曾是资本市场的宠儿,2016年在香港上市时,风头仅次于腾讯。然而,随后的几年,其多元化探索——从自拍手机到贷款服务,甚至一度“炒币”押注加密货币——让公司深陷“不务正业”的泥潭,累计亏损超过_80亿元_,股价亦如自由落体般狂泻,人心涣散12。创始人吴欣鸿曾坦言,那段时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累的时候,因为“能力跟不上欲望”1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蔡文胜离任,吴欣鸿重掌大局,美图开始了一场回归本源、全面聚焦AIGC的战略大调整1。公司内部总结出“战略要与能力匹配、不能随便消耗资源、要有核心竞争力”的三大领悟,并明确了“ROI优先”的原则——无用户刚需、无付费意愿的业务坚决不做1。这种痛定思痛的清醒,加上AI技术的东风,使得美图得以摆脱“时代的眼泪”的标签,重新赢得市场的关注,其股价年初至今累计涨幅甚至一度超过_300%_3

然而,光鲜的数字背后并非没有隐忧。高速扩张的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_1540万_)带来收入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用户对“自动续费未提醒”和“诱导充值”等问题的频频投诉1。这种游走在用户体验红线边缘的增长模式,对品牌的长期声誉和用户黏性无疑是一种侵蚀。更甚者,在影像处理与设计软件这个赛道上,美图面临的竞争可谓是“群狼环伺”。国内有字节跳动旗下的《醒图》及其短视频生态的流量优势,海外则有Adobe的专业级工具、Canva的轻量化设计平台以及VSCO、Google Snapseed等深耕摄影社区的产品1。这些对手不仅瓜分了用户使用时长,也对美图的付费订阅天花板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攀登:从“美颜”到“赋能”

在激烈的红海竞争中,美图已清醒地意识到,仅靠C端的“变美”工具难以支撑长期的高速增长。其早期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业务占比已从2019年的_七成以上_降至今年上半年的_23.8%,而美业解决方案业务更是大幅萎缩_88.9%,收入占比仅为_1.7%_1。这促使美图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B端市场,特别是那些对“增收需求更迫切,付费意愿也更高”的电商用户1

今年5月,美图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达成了一项颇具战略意义的合作:阿里将通过可转债形式向美图投资_2.5亿美元_。双方不仅将在阿里电商平台优先推广美图的AI电商工具,共同开发基础及垂直领域模型,美图还承诺在未来三年内向阿里采购不少于_5.6亿元_的云服务14。吴欣鸿表示,美图将聚焦电商等特定行业,构建完整的AI工作流,通过“主动寻找差异化,避免内卷”,来打造基于垂直场景的生成式AI应用,这标志着美图正试图从一个“流量玩家”转型为“价值平台”1

此番战略转型颇具雄心,但也绝非坦途。如果说美图此前的商业模式是为个人用户提供“美颜滤镜”,那么其B端策略则是为企业提供“生产力引擎”。市场对这种转型的期待与审视,可从对标公司的估值中窥见一斑。同为“AI+视觉生产力工具”的Figma,上市后市值一度高达_563亿美元_,其核心在于从设计工具蜕变为企业跨部门协作的基础设施,拥有高达_90%_的毛利率和强大的企业级客户粘性3。相比之下,美图虽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但其“影像与设计产品”板块一年的营收,甚至不及Figma一个季度的营收3。这深刻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两者商业模式的认知差异:Figma被视为“AI时代协作基础设施”,而美图仍停留在“消费工具公司”的范畴。

美图能否真正实现从“修图”到“赋能”的跨越,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探索过程。其能否在通用文生图能力泛滥的当下,通过垂直场景的AI应用构筑起新的竞争壁垒,并有效地将C端的用户积累转化为B端的商业价值,仍需时间与实践的验证。毕竟,AI的魔法固然强大,但商业世界的法则,依然遵循着价值创造与核心竞争力的铁律。

引用


  1. AI“修”出的美图,“靠脸吃饭”还能持续多久?·鳌头财经·王杰仁(2025/9/18)·检索日期2025/9/18 ↩︎ ↩︎ ↩︎ ↩︎ ↩︎ ↩︎ ↩︎ ↩︎ ↩︎ ↩︎ ↩︎ ↩︎

  2. 400亿美图,靠AI重生了 - 华尔街见闻·华尔街见闻·黄昱(2025/8/19)·检索日期2025/9/18 ↩︎

  3. 美图暴涨300%,风口还是虚火? - 亿欧·亿欧·陈丹(2025/8/8)·检索日期2025/9/18 ↩︎ ↩︎ ↩︎

  4. AI“修”出的美图,“靠脸吃饭”还能持续多久? - 中访网·中访网·无作者(2025/9/18)·检索日期2025/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