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当前市场对AI的狂热投资与过高估值,正重蹈“索洛悖论”覆辙,短期内难转化为显著的宏观生产力增长。真正的商业价值并非来自基础模型本身,而在于企业将AI深度融合现有业务、解决实际问题的长期战略,以及巨头在分发渠道上的优势。这是一场漫长的商业转型而非即时颠覆,理性与克制方能穿越资本泡沫。
在科技界的每一次心跳都报以过度乐观期待的年代,人工智能(AI)无疑是最新、也最震耳欲聋的那声鼓点。从ChatGPT横空出世的惊艳,到如今数千亿美元资本的滚滚洪流,我们似乎正站在一场“颠覆一切”的革命前夜。然而,历史的回音总是带着一丝嘲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那句关于计算机的著名评论——“计算机时代的踪影无处不在,唯独不存在于生产率统计数据中”——似乎正在AI时代上演一场精心排练的复刻。这并非是对AI潜力的否定,而是对当下弥漫于硅谷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集体“幻觉”敲响的警钟:当技术的神话遭遇商业的现实,其间的摩擦,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剧烈1。
估值幻象:资本的狂欢与成本的现实
市场对AI公司的估值,正达到一种令人瞠目的高度。OpenAI,这个以大语言模型闻名的先行者,其高达_3000亿美元_的估值目标,已是Facebook上市时的两倍、谷歌的八倍(经通胀调整)1。投资者将其视为高增长、轻资产的软件公司,期待利润率将随着规模扩张而不断提升。然而,这显然是一场基于误判的狂欢。AI,特别是运行大型模型所需的基础设施,并非传统的“软件即服务”(SaaS)。每一次用户查询都伴随着实实在在的算力消耗,每一个新增用户都意味着成本的线性增加。OpenAI预计其2024年营收为_37亿美元_,但同期亏损却高达_50亿美元_——这提醒我们,AI的“轻资产”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1。
支撑这种“魔法”的,是天文数字般的资本投入。Meta、Alphabet、亚马逊和微软这四大科技巨头,计划今年合计投入_3000亿美元_用于AI相关资本支出,且在短短两年内,这些企业的AI资本支出已增长了40%至60%1。微软一家公司今年就将投入_800亿美元_,预计到2028年,其算力需求将相当于一个国家的用电总量1。这不仅是资金的消耗,更是对能源系统与环境目标构成巨大压力。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全球数据中心年用电将在2030年翻倍至约_945 TWh_,相当于日本的电力需求水平2。这种对基础设施的过度倾斜,在推高估值的同时,也埋下了未来可持续性的隐患。
与此同时,AI领域的竞争正以惊人的速度白热化。开源模型如Meta的LLaMA、Mistral和DeepSeek-V3等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其中LLaMA 3已通过Facebook、WhatsApp和Instagram覆盖超过_十亿_用户,且对个人用户完全免费1。这种同质化趋势,比以往任何技术周期都更快地压缩着利润空间,使得仅靠“拥有”先进模型本身,难以构筑持久的“护城河”。当模型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真正的价值就从“开发”转向了“应用”与“分发”。对于那些将AI公司视为纯粹高科技软件股的投资者,以及根据其工具做出高风险投资的企业高管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昂贵的集体幻觉。
生产力悖论:慢节奏的革命与人性的偏误
AI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GPT),其发展轨迹与印刷术、电力和互联网并无二致:真正的变革性影响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显现。电力改变了制造业,但工厂设计花了_40年_才完成适配;互联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存在,但直到2000年前后才真正改写商业模式1。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发现,相较于以往由技术驱动的变革,AI对生产力的影响相对有限,宏观层面的生产率数据尚未呈现显著增长,这正是AI时代“索洛悖论”的核心体现23。
我们之所以一再对技术变革产生误判,源于几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_计划谬误_使我们低估了转型所需的时间;_乐观偏见_让我们误以为技术的采用将畅通无阻;近因偏见_则使我们相信AI在消费端的病毒式传播也能无缝迁移到企业端1。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的估算更为保守,他指出,未来十年内,仅有**5%**的工作任务能由AI完成并实现盈利,对美国GDP的贡献仅增加_1%1。这与麦肯锡、高盛等咨询机构_数万亿美元_的乐观预测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凸显了微观实验效率提升与宏观经济效应之间的巨大鸿沟2。
企业部署AI并非“即插即用”,而是需要与陈旧的系统、复杂的监管障碍、规避风险的企业文化、AI人才短缺以及采购瓶颈等因素进行艰苦的磨合1。正如我们花了_100年_才给行李箱装上轮子,那些影响技术扩散速度的制衡力量,远比技术本身的进步更为强大。真正的障碍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系统性问题。企业若盲目追逐短期成果,只会导致资源浪费、项目失败,甚至不必要的人才动荡。
价值真谛:从模型到融合与分发
AI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模型的“奇迹”,而在于其有目标、有计划的融合。它不是一场全面迅猛的颠覆,而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转型。那些通过定制化AI架构解决特定行业复杂问题的企业,才能创造最持久的价值。例如,Harvey是AI律师,Glean是AI办公助理,Factory是AI软件工程师,Abridge则是AI医疗记录员1。AI的未来不是打造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而是设计出能够协同“看、听、分析并行动”这几种功能的复合型AI系统。多模态AI和复合型AI系统,能够处理多种类型的输入信息(视觉、声音、文本、实时数据),并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来协同运行,这才是将AI从“实验室原型”推向“可扩展商业解决方案”的关键一步1。
在这场新的技术竞赛中,市场炒作往往聚焦于AI初创公司,但真正的赢家或许仍是那些拥有强大“分发”能力的行业巨头。微软与Zoom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微软并未开发出最好的视频会议工具,但通过将Teams整合到Office 365中,最终赢得了企业市场。同样的情节正在AI领域上演。微软、谷歌和Salesforce等巨头并不需要最顶尖的AI模型,他们只需要“够用”的AI,能够无缝嵌入到现有的企业技术栈中1。谁控制了企业和用户的工作流,谁就能在这场AI革命中笑到最后。
最终,市场将决定哪些企业和行业能够发挥出AI的价值并从中获益。但有一点可以确定:AI的普及性将逐渐削弱其独占性。AI的影响力不在于谁拥有它,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领导者所需的,不是投机取巧的能力,而是将AI嵌入到能创造持久经济优势的业务环节中的毅力。这包括通过AI加速商业决策周期、提升决策质量、重新构思产品,并以可量化的投资回报率来衡量。唯有如此,AI才能真正跨越“索洛悖论”,实现从“看得见的投资”到“可持续的生产率提升”的跃迁。
引用
-
不想被AI浪潮抛下?先识破这些致命误判·36氪·保罗·赫利夫科(Paul Hlivko)(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原文链接:https://www.36kr.com/p/3472892974340487) ↩︎ ↩︎ ↩︎ ↩︎ ↩︎ ↩︎ ↩︎ ↩︎ ↩︎ ↩︎ ↩︎ ↩︎ ↩︎
-
人工智能时代的索洛悖论:AI投资热潮与治理挑战【AI战略洞察】·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原文链接:https://hub.baai.ac.cn/view/48563) ↩︎ ↩︎ ↩︎
-
AI的落地难题、应用案例和生产率悖论·53AI·(2025/5/27)·检索日期2025/9/19 (原文链接:https://www.53ai.com/news/neirongchuangzuo/20250527026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