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改写“西游”:真实性的消亡与数字时代的《真假美猴王》困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I生成Vlog正在颠覆传统内容创作中“记录真实”的定义,通过将经典IP转化为沉浸式第一人称叙事,以极低成本重塑了短视频的商业逻辑与用户体验。然而,这股潮流也带来了内容真实性危机、创作生态的同质化风险,以及对人类创作者生存模式与数字文明本质的深远挑战。

在数字浪潮的汹涌冲击下,我们正目睹内容创作领域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传统的Vlog,作为个体“记录真实生活”的窗口,正被生成式AI的浪潮席卷,其边界被无限拓展,甚至开始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从“追更西天取经vlog”到亲历“赤壁之战”,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拟真度,将我们置于历史与神话的深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沉浸式叙事体验1

从“记录真实”到“创造现实”:AIGC颠覆Vlog本质

AI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强大的语义理解与视觉生成能力,这使得AI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模拟人类叙事逻辑和影像表现形式。早期的AIGC图像生成已令人惊叹,如今,AI视频生成正将这种能力推向新的高度。通过结合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和先进的扩散模型,AI能够理解文本指令或现有影像素材,并生成符合语境、具有高视觉保真度的视频内容。这并非简单的拼接或滤镜,而是AI对场景、角色、动作甚至情感的深度合成与模拟。例如,一个简单的指令,AI就能让孙悟空在取经路上举着自拍杆抱怨“996”,将古典叙事与当代网络文化无缝融合。

这种技术进步的核心在于其极低的制作门槛和高度的可扩展性。它不再需要专业的摄影团队、昂贵的设备和繁复的后期制作,普通用户只需掌握基础的AI工具,便能将脑海中的“平行宇宙”具象化。这种能力的普及,从技术层面看,是生成模型对视频元素——从角色建模、动作捕捉、场景渲染到镜头调度——进行端到端控制的结果。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其对物理世界的模拟能力和对复杂叙事逻辑的理解将持续增强,未来3-5年,AI生成视频的逼真度、时长和交互性将迎来质的飞跃,甚至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实时调整剧情走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编程现实”。

经典IP的AI复兴与商业化新范式

AI Vlogs的崛起,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带来了内容商业模式的深层变革。其成功有三大核心商业逻辑:

  1. 第一人称沉浸式体验:AI Vlogs通过主观视角,将用户从旁观者变为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的“亲历者”。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粘性,满足了现代受众对互动性和个性化体验的渴望。
  2. 经典IP的再激活与低成本利用:像《西游记》、《三国演义》这类拥有广泛认知基础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经典IP,为AI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内容富矿”。用户无需额外学习成本即可理解故事背景,而AI则能以极低的成本,围绕这些IP进行无数次的“支线”拓展和“if线”创作。例如,将唐僧师徒置于云南的火把节或泼水节,或者让兵马俑“游览上海”1,这种虚实结合的创意在传统制作模式下成本高昂,但在AI的加持下变得触手可及。
  3. 流量捕获与创新营销: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新颖的AI Vlogs能够迅速吸引大量流量。这催生了新的商业化路径,例如在AI生成内容中植入广告(如西天取经路上“xx汽修服务中心”的出现1),或是作为品牌营销的“抽象引流”工具。这种以流量为核心的商业逻辑正在重塑内容产业的投资方向,资本将更青睐那些能够快速、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引流内容的AI工具和平台。全球范围内,如美国公司计划采用AI生成动画和动作捕捉技术制作《西游记》电影三部曲,这都预示着AIGC在经典IP商业化上的巨大潜力2

真实性的消解与内容生态的“潘多拉魔盒”

然而,在这场由AI驱动的创意狂潮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与社会命题浮出水面:真实性的定义正被重新书写。Vlog的初衷是记录,但AI Vlogs的本质是创造。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真实记录、AI增强的真实和纯AI虚构三者并存的混合体”时代1。这种模糊性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几千年后的网络考古专家回顾这个时代的内容时也许也会感到困惑:这帮家伙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现实里?”1

这种挑战不仅限于个人认知。从社会层面看,当算法推荐系统越来越多地将我们推入“西游宇宙”或“三国宇宙”等AI生成的虚拟叙事中,我们与共享现实的连接可能逐渐弱化。AI Vlogs的过度戏剧性、紧凑节奏和夸张视觉效果,正在塑造一种新的审美偏好,使得真实世界中那些“平淡”的、需要深度体会的Vlog变得“无聊”。这种对“爽感”的无止境追求,可能导致我们对现实的耐心和感知能力下降。

从伦理角度,这种趋势也引发了信息茧房与认知偏见的风险。当个体沉浸在高度个性化、AI生成的“平行宇宙”中时,对于何为真、何为假,何为客观、何为主观的判断力将受到严峻考验。这不仅关乎娱乐,更触及了信息传播的根基和公民社会的运作。

创作者的“八十一难”:重构与挑战

对于传统内容创作者而言,AI Vlogs的崛起无疑是一场“八十一难”。过去,Vlog博主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真实经历和叙事能力赢得观众。但现在,他们面临着来自“不知疲倦、永远处在戏剧冲突中心”的AI博主的竞争。当AI可以模拟出唐僧在女儿国的后续剧情,甚至孙悟空掀翻如来佛祖的“世界线”时,人类创作者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被重新定义

这种竞争并非简单的技术替代,更是价值体系的重构。在“一切解构都服务于流量”的时代,AI工具使得“解释权”被前所未有地大众化。任何人都可以为《西游记》填上自己的注脚,甚至以“奔波儿灞”或“魏国小兵”的视角讲述故事1。然而,这种看似“自由”的创作,却常常沦为对流量的追逐和对生存压力的缓解。创作者们批量生产同质化的AI内容,并非出于艺术野心,而是为了在AI生成内容池中分得一杯羹。这使得内容创作的生态趋于扁平化和同质化,真正有深度、有创见的人类内容可能在流量洪流中被淹没。

未来3-5年,随着AI生成工具的进一步普及,内容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的摄影师、剪辑师、甚至特定类型的编剧和演员(如coser)都将面临就业结构性调整的挑战。取而代之的,将是能够驾驭AI工具、进行**“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和“AI导演”(AI Directing)**的新型创作者。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传统技艺,而是对内容创意、叙事逻辑和人机协作的深刻理解。

走向数字文明的“真假美猴王”

AI生成Vlog的现象,不仅是娱乐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次深层拷问。我们似乎正处在一个由AI精心制作的“Vlog宇宙”中,追更着屏幕内的“八十一难”,却可能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真伪危机”——仿佛一场当代版的“真假美猴王”。在这个没有孙悟空来辨明真假的时代,我们甚至可能渐渐不再在乎真实与否。

未来的内容消费将是个性化、沉浸式且高度动态的。AI将不仅仅是内容的生产者,更是内容的“策展人”和“叙事引擎”。它将根据每个用户的偏好,即时生成定制化的故事、历史事件或个人体验。这种无摩擦的内容供给,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对“真实”的执着,以及在无限的数字虚构面前,如何维护人类经验的独特性与价值。

最终,这场变革将催生新的社会规范和数字伦理框架。我们必须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批判性思维,审慎评估AI对认知、情感和社会结构的长远影响。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驾驭AI这股强大的力量,而不是被其无限的“创造现实”能力所裹挟。

引用


  1. 追更西天取经vlog,已经追到八十难了·刺猬公社·毛巾(2025/9/22)·检索日期2025/9/22 ↩︎ ↩︎ ↩︎ ↩︎ ↩︎ ↩︎

  2. 由AI生成动画!美国公司将推《西游记》动画电影三部曲·南都即时·(2025/3/18)·检索日期2025/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