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玩伴”的资本狂欢:追逐下一个泡泡玛特,抑或一地鸡毛?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资本的炙热追捧下,AI玩具市场正上演一场规模空前的“淘金热”,承诺高达90%的毛利率和千亿级市场前景。然而,在这片由情感需求与大模型技术交织而成的赛道上,高昂的早期投入、技术瓶颈、同质化竞争及尚待验证的“情感陪伴”价值,正将其推向一场关于商业模式、IP主导权与泡沫风险的严峻考验。

曾几何时,投资圈对泡泡玛特的“集体看走眼”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反面教材,如今,这种“宁可投错,不能错过”的投资哲学似乎再次笼罩了新兴的AI玩具赛道。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洪流冲刷各行各业,就连一向以“情感慰藉”为核心的玩具市场,也未能幸免于这场硅基变革。从数千万元到亿元级别的融资轮次接踵而至,头部投资机构如中金资本、红杉中国、高瓴纷纷入局,仿佛在昭示着,下一个“千亿神话”已箭在弦上,只待AI点石成金。跃然创新、珞博智能等新贵频频刷新融资记录,而那些曾在大厂叱咤风云的高管们,如今也纷纷投身这场“硅基玩伴”的创业大潮,其身影在资本眼中,无疑是“希望的灯塔”。

硅基伙伴的诱惑:市场与利润

这场围绕“AI玩具”的资本盛宴,其诱惑力首先体现在其令人咋舌的市场潜力与利润空间。根据Market Research Future的预测,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421.5亿美元飙升至2034年的2247.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20.48% 1。在中国市场,更乐观的估计认为到2030年规模将突破百亿,CAGR超过70% 2。这些数字无疑是资本眼中的“印钞机预警”。

更令人垂涎的是其毛利率。传统玩具在微薄利润中挣扎,而AI玩具却能实现50%-65%(基础款)到70%-85%(中高端)的毛利率。至于日本GROOVE X推出的LOVOT等高端产品,其售价动辄数万元人民币,毛利率甚至能超过90% 3,这不仅远超传统玩具,甚至比“潮玩顶流”泡泡玛特**70.3%**的毛利率还要高出一截。在资本看来,这哪里是玩具,分明是搭载了AI核心的“奢侈品”。这些硅基伙伴的定位也已超越儿童,开始渗透至年轻人、单身群体乃至中老年人的情感世界,试图填补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从售价399元的“芙崽”到上万元的AI宠物机器人,硬件销售与订阅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为投资者描绘了一幅持续现金流的诱人画卷。

AI技术的普及和成本降低,使得进入这个赛道的门槛似乎骤然下降,无数创业公司、传统玩具巨头、互联网大厂及IP持有者争相涌入。一时间,从AI毛绒挂件到复杂的AI机器人,品类繁多,好不热闹。汤姆猫和奥飞娱乐等上市公司也借势推出了各自的AI产品,试图在这一轮科技浪潮中分一杯羹。

泡沫与幻影:技术、情感与资本的角力

然而,资本的狂热往往伴随着理性的缺席。在这场喧嚣的硅基淘金热中,并非所有掘金者都能如愿以偿。一位AI领域分析师就直言,AI玩具赛道目前的“发展情况并不好,AI玩具成本较高,还不如普通毛绒玩具卖得好” 3。更有资深创业者透露,其所在的社群中,40-50家AI玩具创业公司最终能存活下来的仅有2-3家,成功率之低令人咋舌。这不禁让人怀疑,这究竟是下一个颠覆性品类,抑或仅仅是又一场“Demo融资时代”的资本幻影?

核心的商业逻辑挑战在于,AI玩具所宣称的“情感陪伴”价值,与AI大模型本身的“理性”本质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正如一位创业者所言,“AI大模型是理性的,它没有情感,所有大模型都是学习人的语言、文本,是一个逻辑的东西,不能做情感陪伴” 3。当用户对“硅基搭子”寄予厚望时,现有产品在长记忆、多模态交互、以及对情绪的精准捕捉和反馈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诸如“交互复杂”、“智商不够”、“AI味重”的消费者反馈,恰好印证了这种预期的落差 4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技术壁垒的脆弱性。当核心的大模型技术多由外部厂商提供时,AI玩具制造商在底层创新上显得力不从心,很容易陷入“炒概念、拿Demo”的陷阱。一位技术联合创始人就曾感叹,国内很多加工厂如今是为样品而非量产而生,这让许多创业新手为此付出了“数十万元的学费” 3。同质化产品在市场上迅速涌现,价格战一触即发,导致一些产品在短短几个月内从百元跌至不足20元,库存积压和极低的留存率成为创业公司挥之不去的噩梦。

此外,AI玩具在数据收集方面的隐私风险也日益凸显。当这些“智能玩伴”通过麦克风和摄像头捕捉用户的语音、表情甚至行为信息时,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尤其儿童数据的安全,将是监管机构无法回避的难题。

驶向何方:巨头、IP与“有灵魂”的未来

尽管挑战重重,AI玩具的未来并非一片黯淡。市场的分化与演进,正逐渐勾勒出几条可能的生存路径。

首先,IP生态的构建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正如泡泡玛特并非单纯销售玩具,而是运营一个庞大的IP宇宙一样,AI玩具的长期吸引力可能也并不在于AI技术本身,而在于其所承载的“灵魂”和故事。迪士尼、奥特曼、喜羊羊等知名IP的加持,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的溢价和用户粘性。技术型公司若无法掌握IP资源,最终可能只是“为IP方做嫁衣” 3,沦为上游技术提供者或代工者。跃然创新已在积极签约艺术家和IP,试图打造“AI时代的泡泡玛特” 5,正是深谙此道。

其次,商业模式的精细化垂直场景的深耕至关重要。贝陪科技将AI玩具定位于儿童学习陪伴,通过分析孩子气质类型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并以此作为增值服务的变现基础,避免了单纯的会员订阅模式 5。萌友智能则聚焦“AI宠物”概念,瞄准都市年轻女性的情感寄托,通过“养成模式”让用户在照顾机器宠物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满足 5。这种对特定人群和特定需求的深刻洞察,远比泛泛的“情感陪伴”更具商业可持续性。

再者,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并走向“具身智能”,是AI玩具追求“生命感”的终极方向。目前的AI玩具仍处于“语音盒子”阶段,距离真正具备自主性、社交性、价值对齐和有限性(如“遗忘”能力)的“硅基生命体”尚有距离 5。未来的成功者,将需要整合低功耗芯片、先进传感器、多模态交互技术,并在物理形态上不断创新,以提供更加自然、沉浸的互动体验。日本LOVOT的“功能减法”与“奢侈品定位”也为行业提供了高端化突围的启示 2

最终,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将悬于行业上空。随着AI玩具的普及,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内容审查等问题将逐步浮现,政府介入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平衡创新与公共利益,几乎是板上钉钉之事。

在这场由AI技术和人类情感需求共同驱动的资本盛宴中,究竟是能跑出少数“独角兽”,重现泡泡玛特的辉煌,还是绝大多数创业公司最终“成仁”于泡沫之中,尚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够跨越技术与情感的鸿沟,真正理解“陪伴”的商业本质,并构建起强大IP生态壁垒的企业,才能在这片“硅基荒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绿洲。

引用


  1. 售价数万、毛利超90%,AI玩具跑出下一个泡泡玛特? · 36氪 · 翟元元(2025/9/22)· 检索日期2025/9/22 ↩︎

  2. 养“AI宠物”一个月,我发现这门生意充满泡沫 · 虎嗅 · kiki(2025/9/22)· 检索日期2025/9/22 ↩︎ ↩︎

  3. 售价数万、毛利超90%,AI玩具跑出下一个泡泡玛特? · 36氪 · 翟元元(2025/9/22)· 检索日期2025/9/22 ↩︎ ↩︎ ↩︎ ↩︎ ↩︎

  4. AI+潮玩,何时跑出“赛博泡泡玛特”? · 21经济网 · 张语格(2025/7/21)· 检索日期2025/9/22 ↩︎

  5. 狂奔一年,AI玩具们找到了自己的路 · 新浪科技 · 未提供作者(2025/9/1)· 检索日期2025/9/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