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苹果在AI时代的战略滞后,因内部路线之争、人才流失及隐私政策束缚,正重演微软十年前的“掉队”困境。尽管其正尝试通过外部合作和强化端侧AI能力扭转局面,但如何在守住既有生态与拥抱颠覆性变革之间取得平衡,将是其数字帝国未来十年面临的核心考验。
2024年,当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投身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狂潮,苹果公司却在AI赛道上显得步履蹒跚,甚至被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仅3%的谷歌Pixel嘲讽其智能语音助手Siri的“即将到来”状态。这不仅是产品层面的迟滞,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这家数字巨头在颠覆性技术浪潮面前的战略困境和文化惯性。
AI迷航:苹果的“微软时刻”与沉重的守成包袱
苹果当前在AI领域的滞后,令人不禁联想起十年前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挣扎。彼时,微软固守Windows和Office的传统优势,未能及时拥抱智能手机和云计算,导致其在估值和创新影响力上长期陷于泥潭,大量工程师出走1。如今,面对OpenAI、谷歌、Meta等竞争对手在大型语言模型(LLM)和AI硬件上的激进投入,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模型表现平平,Siri的升级计划一再延期,引发了用户的广泛失望,也让公司内部士气面临考验。
「‘即将到来’的状态都整整一年了……你对‘即将到来’的定义可能要改一改了……或者说大家也可以……干脆就换一款手机。」——Pixel广告语,暗讽苹果Siri跳票 2
蒂姆·库克(Tim Cook)执掌下的苹果,以其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和精细的生态系统运营能力,将公司市值推向3万亿美元的巅峰。然而,这种_守成者的智慧_在面对AI这种烧钱且短期商业模式不甚明朗的技术时,显得尤为谨慎。OpenAI去年净亏损超50亿美元的数据,无疑让习惯于高毛利(苹果毛利率超45%)的苹果高层在All-in AI的决策上犹豫不决。乔布斯时代“颠覆世界”的狂热精神,在库克时代转化为“让庞大商业帝国继续前行”的稳定策略。这种**“应用优先,硬件落地,快速变现”**的商业模式,与AI技术“技术优先,烧钱投入,长期回报”的逻辑形成了尖锐冲突。
技术与战略掣肘:内部分歧与隐私悖论
苹果AI业务的迟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
- Siri的底层架构困境:Siri诞生于2011年,其早期设计更多是一个智能搜索工具而非多任务智能助理,底层架构的缺陷使其难以与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集成,修修补补风险巨大,彻底推倒重来又耗时耗力 2。
- 高层路线之争:苹果内部长期存在AI战略路线之争。“保守派”如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曾认为“AI不是设备的核心功能”,主张坚持“已知产品”开发模式;而“激进派”如AI业务负责人约翰·吉安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则力主大幅增加AI研发预算和引入外部先进技术 3。这种顶层设计的摇摆,导致关键决策平均延迟4-6个月,甚至在2023年削减了25%的AI研发预算,严重错失了ChatGPT引发的AI爆发式增长窗口 4。
- 隐私保护的“黄金枷锁”:苹果引以为傲的“保护隐私”原则,在AI大模型时代成为发展的掣肘。大模型需要海量用户数据进行训练以提升效果,但苹果拒绝收集用户数据的原则,导致其训练速度远慢于谷歌、Meta等数据驱动型公司。此外,苹果坚持在本地设备端处理数据(端侧AI),虽然保护了隐私,但也限制了模型的计算能力和效果,例如Apple Intelligence的文本摘要错误率比云端方案高25% 2。如何在用户隐私和AI效能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苹果必须破解的哲学难题。
人才战场的失利与生态价值的再定义
在AI人才争夺战中,苹果也节节败退。今年7月,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创建者及三名核心成员接连跳槽Meta,Meta不仅给出数倍薪资,更承诺提供更前沿的研究机会 25。9月,原Siri研发负责人罗比·沃克(Robby Walker)也被曝离职 2。这与当年微软因在前沿技术上孱弱而无法吸引顶尖AI科学家的境遇如出一辙 2。
然而,苹果并非没有翻盘的底牌。正如王煜全所指出,苹果最大的资本是其**“地盘”——10亿量级的端侧硬件和封闭生态系统** 2。这些设备沉淀着用户最原始、最贴近真实需求的行为数据。如果苹果能够果断高效地利用这座“金矿”,将其转化为更懂用户的Siri和更贴心的服务,即便在模型能力上存在差距,也能在用户体验层面形成独特优势。
从“战略性卧倒”到“端侧AI野望”:苹果的突围之路
面对内忧外患,库克近期已展现出更果决的姿态。他召集员工宣布投入“不设上限”的资源进军AI领域,并进行了人事调整——约翰·吉安南德雷亚失势,Siri迎来新负责人。Siri的进化方向也明确为设备智能助手(copilot),能够调用用户个人数据和屏幕活动信息 2。
目前,苹果正采取一种“战略性卧倒”的混合策略:
- 外部合作:据报道,苹果正在同时开发基于自家模型和借助外部模型(如OpenAI、Anthropic、Google Gemini,甚至阿里云、百度)的Siri版本 23。这短期内可以弥补自身技术差距,避免在AI军备竞赛中彻底掉队。
- 强化端侧AI:从长远看,苹果的终极目标仍是将AI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固现有生态位。如果完全依赖外部模型,iPhone可能沦为“OpenAI的智能硬件外壳”,面临权力转移的风险。因此,苹果的野心在于发展更适合端侧设备的小型语言模型(SLM),并将其与自研芯片(如iPhone 17搭载的空间光模块)结合,在本地设备上执行更多AI任务,实现模型层面的自主可控 2。
此外,苹果也通过频繁并购AI初创公司来获取技术和人才,今年已收购7家,并计划继续寻找能够增强AI能力的公司 2。这与纳德拉时代的微软通过投资OpenAI“借外力”实现AI转型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2。
未来图景:苹果的“第四节”能否逆转战局?
苹果前高管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s)曾言:“当你在苹果工作时,你要在比赛的第四节才上场,你的角色是成为最好的球员,而不是第一个出场的球员。” 2 这一“后发制人”的策略在iPod、iPad、iPhone时代屡试不爽,苹果总是能从先发者的失误中学习,将产品打磨至极致。
然而,AI技术创新一日千里,其范式转变速度远超以往。市场留给“第四节”上场的机会是否仍然存在?
- 机遇:
- 端侧AI爆发:随着SLM技术的成熟,苹果在硬件和隐私方面的优势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差异化竞争。
- 生态粘性:强大的用户生态和品牌忠诚度仍是其对抗外部竞争者的重要壁垒。
- 高质量数据:一旦找到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的平衡点,其海量的一手用户数据将是无可比拟的训练资源。
- 风险:
- 技术代差扩大:若无法在核心模型能力上迅速追赶,外部合作可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增加对第三方的依赖。
- 用户流失:AI赋能的体验差异越来越大,如果苹果的智能体验长期落后,用户忠诚度将面临严峻考验。
- 生态被“架空”:若用户习惯于在苹果设备上通过第三方AI助手完成任务,则苹果在生态中的主导地位将被削弱。
苹果在AI领域的博弈,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折射出科技巨头在面对范式转移时的战略弹性与文化韧性。能否在守住既有商业帝国根基的同时,拥抱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将是定义其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命运的关键。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更是对企业哲学、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的一场深刻考验。
引用
-
The Seven-Year Itch: How Apple’s Marriage to Siri Turned Sour·The Information·(2025/6/1)·检索日期2025/9/24 ↩︎
-
AI掉队的苹果,一如十年前的微软·维科号/降噪NoNoise·刘诗雨(2025/9/24)·检索日期2025/9/24 ↩︎ ↩︎ ↩︎ ↩︎ ↩︎ ↩︎ ↩︎ ↩︎ ↩︎ ↩︎ ↩︎ ↩︎ ↩︎
-
苹果AI乱局:库克越重视,业务越混乱?·品玩·周一笑(2025/8/5)·检索日期2025/9/24 ↩︎ ↩︎
-
苹果AI战略受挫原因曝光,Siri升级或缺席WWDC 2025·证券时报·宋佳楠(2025/5/19)·检索日期2025/9/24 ↩︎
-
【科技观察】iPhone 17 发布前夜,苹果却陷入AI人才流失困局·科睿观察·(2025/9/24)·检索日期2025/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