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汇川技术正以其董事长朱兴明提出的“高端、绿色、智能、国际”四大战略方向,引领中国制造业迈向工业4.0。通过深度布局工业无线化、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并推行“local for local”的全球化策略,汇川不仅提供尖端技术解决方案,更在重塑全球工业的生产力边界与商业生态。
战略意图解读:面向工业4.0的“高端、绿色、智能、国际”四维坐标
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4.0”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工厂正经历从“规模”向“效率”升级的关键蜕变。然而,设备孤岛、技术碎片化和高昂的能源成本成为阻碍这一进程的三重痛点。在此背景下,从单点自动化迈向系统智能化升级已成为行业提升效率、应对市场变化的核心趋势。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提出的“高端、绿色、智能、国际”四大战略方向,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深刻回应,勾勒出未来工业发展的清晰路径1。
高端化:旨在满足消费升级背景下对高品质产品与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驱动制造业向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领域攀升。这不仅意味着生产更精密的产品,也意味着在整个生产流程中追求极致的效率与质量。
绿色化:积极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推动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这不单是社会责任,更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例如超高效扁线电机与无线变频技术的结合,正是实现能源流优化的具体实践。
智能化:是核心驱动力,超越了单纯的劳动力替代。未来的制造将通过AI、具备学习与决策能力的智能装备,将更多复杂任务交由机器完成,从而提升整体效率与灵活性。朱兴明强调,AI将全面渗透至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最终实现人与机器更深层次的协同。
国际化:汇川的国际化战略已超越简单的“中国制造出口”或“产能海外布局”,进化至**“local for local”**模式——即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研发人才、工程师、产业工人与供应链资源,实现真正的在地化运营和价值创造2。这代表了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战略升级,也预示着全球制造生态的重构。
技术基石:无线化与具身智能,重塑生产力边界
汇川的技术布局围绕上述四大战略展开,尤其在工业无线化和具身智能领域展现出前瞻性洞察与突破性实践。
工业现场的无线化被朱兴明预测为未来五年内的现实,将彻底解决传统有线连接带来的生产灵活性限制、布线繁琐、故障排查效率低等瓶颈。汇川的INO AIR全球工业无线同步运控方案,以其1ms超短通信周期、1μs级同步抖动控制以及99.9999%的工业级可靠性,为高速动态场景下的无线传输提供了工业级的解决方案。这一创新已在全球首款无线贴标机中规模化应用,大幅缩短了产线改造周期,预示着柔性制造的新时代。
更具颠覆性的是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的落地,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汇川技术积极布局这一领域,正构建软硬协同的完整解决方案。朱兴明指出,大模型开源与客户认同度提升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的重要信号,并预计2025年将是汇川进入该领域的合适时点,尽管规模化成效可能要到2030年才能显现2。
在硬件层面,汇川通过一体化行星关节执行器、高扭矩密度无框力矩电机等核心部件,打造了人形机器人稳定可靠的“筋骨”,这些部件具备万小时以上连续运行能力,小体积、大功率特性,使其能够在汽车焊接、化工巡检、机床内部作业等复杂或高危环境中替代人工。在软件与AI层面,iFG平台作为“数字员工孵化器”,集数据基座与低代码开发工具于一体,通过大模型与小模型的协同调度,平衡了智能性与实时性要求,赋能非专业人员快速搭建场景化智能体。这种全栈式解决方案,标志着汇川不仅在提供机器人本身,更在提供将AI能力具身化并应用于复杂工业任务的整体路径。
商业敏锐:从核心部件到生态赋能的价值链重构
汇川技术的商业敏锐度体现在其对产业生态的深刻理解和对价值链的精准定位。作为国产工业控制领域的龙头企业,汇川深知硬件成本制约着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因此其在电机、驱动器、导轨、丝杠等绝大多数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实现自主,并拥有丰富的工业应用落地场景,这构成了其强大的竞争壁垒2。这种垂直整合的能力,使其在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上拥有显著优势。
此外,汇川也关注制造业深层次的痛点,例如中国流程工业“落后国际至少10年,关键差距不在硬件而在工艺软件。得工艺者得天下。”的判断2,体现了其对技术与行业know-how融合的重视。公司成立的解决方案中心,招聘行业工艺专家,正是为了通过工艺软件和行业知识,帮助客户提升产品良率和能效,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商业赋能。
在业务多元化方面,汇川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和储能领域也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通过电控、电机和总成的快速增长,以及电源的加速放量,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去年同比增长近七成。在储能领域,汇川的PCS储能逆变器出货量突破7GW,并看好未来能源供给结构转变和电网向控制调节为主的发展方向所带来的机遇。这些业务线与核心工业自动化技术形成协同,共同构建了汇川多维度的增长飞轮。公司通过“借船出海”和“行业线出海”战略,致力于提升海外业务占比,并通过持续关注海外优质资产的并购,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
哲学思辨:技术、人类与未来的工业社会
汇川技术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对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投入,引发了对未来工业社会和人类文明深层影响的哲学思辨。如果AI最具潜力的落地场景是智能机器人,并有望逐步替代人类完成多种工作,那么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社会结构?
从效率层面看,人形机器人在高危作业风险、缓解人力成本压力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将大幅提升工业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率,也将释放人类从事更具创造性和复杂性工作的潜力。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当机器具备了触觉日益灵敏、视觉系统不断精进、并能处理复杂任务与决策的能力时,“人类的价值”将如何重新定义?
汇川提出的AI全面渗透至“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并强调“最具变革性的仍体现在人与机器的协同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未来的工业社会可能并非是机器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一个人机共生、智能协同的时代。人类将更多地扮演设计者、监督者、决策者和创新者的角色,与智能机器共同创造更高阶的价值。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育体系、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以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
同时,这种技术演进也伴随着伦理挑战。例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决策透明度等问题在工业AI和机器人应用中同样重要。汇川的“数据流、控制流、安全监控流”三流合一设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流转,正是对这些挑战的初步回应。而“local for local”的国际化策略,在技术输出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实现技术的本地化适应和伦理责任的全球共治。
汇川技术所描绘的未来,不仅是一个技术驱动的生产力飞跃,更是一个深刻挑战我们对“工作”、“社会”乃至“人类意义”理解的变革图景。它呼唤着一种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的视角,去迎接一个由无线化、具身智能和深度全球化所塑造的全新工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