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执行力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单纯优化“提示词”已不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价值在于“提问力”——即通过设计思维,精准识别并定义值得解决的问题,确保AI的强大执行力服务于有意义的创新,而非加速错误的决策。
人工智能的崛起,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产业格局与工作模式。曾几何时,“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被奉为掌握AI工具的圭臬,无数课程和框架致力于教授如何通过优化指令,让ChatGPT等大模型更快地生成代码、制作演示文稿或自动化工作流程。然而,这种对“执行力”的痴迷,可能正在将我们引入一个更深层次的陷阱:以超凡的效率,解决着根本错误的问题。
执行力陷阱:AI时代的速度悖论
当下,技术社区与商业世界普遍弥漫着一种执念:学会用AI更快地执行,就能保持竞争力。这种观点看似符合直觉,但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危险的速度悖论。1 当AI能够将原本耗时数日乃至数月的工作,压缩到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完成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再是“我们能做到吗?”,而是“我们_应该_做到吗?”
- 问题构建的“大众化”与“复杂化”:AI使得解决方案的构建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然而,当大多数人不擅长识别真正的问题时,这种能力只会让人们以创纪录的速度为虚构的问题构建出看似复杂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可能在组织内部制造一种“忙碌”的假象,让人误将快速交付等同于实质性进步。
- 偏见的放大效应:AI不会自动提升人类发现问题的能力,它只会加速执行你当前的假设。如果你认为用户互动不足的原因是内容不够多,AI会帮你更快地生成更多内容,却不会帮你质疑内容是否真的是症结所在。AI在没有明确、无偏见问题定义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大既有的认知偏见,导致解决方案偏离用户真实需求或市场痛点。2
- 虚假的进步感:团队沉醉于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迅速完成任务,感觉效率大增。但这种效率的提升,若未能带来实质性的业务增长或用户价值,就如同在原地高速空转,最终将导致战略上的迷失和成本的巨大损耗。最危险的团队,不是那些在AI采用上遇到困难的团队,而是那些在错误的事情上变得极其高效的团队。
历史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那些颠覆市场的企业,如Instagram成功在于发现人们想要分享“精心策划的瞬间”,而非简单地“分享照片”;特斯拉的胜利在于重新定义了汽车应当解决的问题,而非仅仅制造更好的汽车。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执行速度,而是识别“值得解决”的问题。
“提问力”重塑核心竞争力:AI时代的价值锚点
在AI作为强大执行引擎的背景下,真正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怎么做”(How),而是“做什么”(What)。这一价值锚点的转变,将“提问力”——即深度理解问题、系统性地定义问题的能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正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用武之地,它正成为人类在与AI协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
设计思维的核心在于,在仓促提出解决方案之前,系统性地理解问题。它迫使我们与“不适感”相处更长时间,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 AI与设计思维的协同:人工智能可以为任何已定义的问题生成数千个解决方案,而设计思维则能帮助我们定义_正确_的问题。一个明确的问题陈述能让AI产出卓越的解决方案;一个模糊或错误的问题,则只会让AI以惊人的效率提供毫无价值的“绝妙方案”。
- 上下文工程的兴起:与强调单一指令优化的“提示工程”不同,“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被认为是AI Agent的核心竞争力。它强调从广义的“上下文”出发,系统地提供影响AI决策的七大关键要素,包括系统指令、用户输入、历史对话、长期记忆、外部检索信息、可用工具及输出结构。这本质上是对问题理解和场景构建的深度拓展,与设计思维理念高度契合。3
- 重新定义指标与价值:AI能够不懈地优化任何你设定的指标,但设计思维确保你优化的事是真正重要的。这种能力超越了技术范畴,触及商业战略的核心。企业级AI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通过深刻的问题洞察,将AI赋能于最关键的业务痛点,而非仅仅是提升边缘流程的效率。
当每个人都能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执行时,唯一可持续的优势,就是知道什么值得去做。这要求企业和个人将战略重心从“如何更快地做”转移到“如何更好地思考”。
实践路径:培养面向AI时代的设计思维
培养“提问力”并非高深莫测,而是一个可通过实践强化的可学习框架:
- 提出更好的问题:超越表层现象,挑战现有假设。不要满足于问“怎么提高用户互动度?”,而应追问“互动度对用户意味着什么?他们想达成什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的达成?” 这种深入追问,能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动机和未被满足的需求。
- 观察而非仅听取:AI可以分析海量客户反馈数据,但设计思维教我们观察人们“说”的需求与“做”的行为之间的差距。这些矛盾之处往往蕴藏着最深刻的洞察。人们可能嘴上说想要更多功能,但实际上渴望的是更简单的操作;他们可能寻求个性化定制,但真正需要的是便捷好用的默认设置。
- 原型测试“想法”,而非仅“产品”:在投入昂贵的AI开发之前,利用设计思维进行低成本实验,验证基本假设是否正确。这包括共情图谱(Empathy Maps)来描绘用户真实的心智和挣扎,以及“问题阶梯法”(5 Whys)来层层递进地追问问题根源,直到触及核心。通过观察用户行为和对假设的验证,能有效规避为虚假问题构建复杂解决方案的风险。
掌握这些方法的团队,将拥有“不公平的优势”。当竞争对手还在用AI为显而易见的问题构建更快的解决方案时,他们将用AI为其他人甚至尚未注意到的问题构建出完美、创新的答案。
宏观展望:人机共创的深度智能时代
未来不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决,而是拥有AI的人类与没有AI的人类之间的较量。更深层次而言,是能够识别值得解决问题的人类,与只能更快解决问题的人类之间的较量。4
这种能力模型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工作形态和社会结构。技能体系将从操作型向认知型、战略型转移。教育和人才培养需更侧重于批判性思维、系统分析和创新解构。企业在制定AI战略时,不能仅仅关注技术投入和模型选择,更要着重培养组织内部的问题发现能力和设计思维文化,将其作为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之外的核心战略资产。5 只有这样,AI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帮助我们超越效率的囹圄,迈向一个更具深度、更富意义的深度智能时代。
选择何种技能,将决定我们在AI浪潮中的位置。
引用
-
别卷“提示词”了,比AI执行力更值钱的,是“提问力” · 36氪 · boxi(2024/7/24) · 检索日期2024/7/24 ↩︎
-
提示工程架构师必藏!社区总结的10个Prompt设计误区,越早知道越好 · CSDN · 2502_92631100(2024/7/24) · 检索日期2024/7/24 ↩︎
-
告别提示词工程,「上下文工程」才是AI Agent 的核心竞争力原创 · CSDN · Baihai_IDP(2024/7/24) · 检索日期2024/7/24 ↩︎
-
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AI提示词研究提问技巧方法工具使用(100页) · Scribd(2024/7/24) · 检索日期2024/7/24 ↩︎
-
ai自然语言处理专利如何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策略 - 帆软报表 · 帆软报表(2024/7/24) · 检索日期2024/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