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京东物流通过发布“超脑 2.0”与“异狼”具身智能体系,率先在物流行业实现了认知与执行的无缝闭环,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智慧物流的“结构性难题”。这一软硬一体化的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成本效益,更预示着供应链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迈进,重塑产业生态,并为全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商业与社会影响。
在高速发展的科技洪流中,物流行业常被贴上“不性感”的标签。任务链条冗长、协作环节繁杂、人力投入巨大——这些固有的挑战,似乎让其在数字化浪潮中难以展现颠覆性的光芒。然而,随着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兴起,智慧物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行业的共识已然形成:智慧物流的终极挑战并非在于孤立的“智能决策”(大脑),也非简单的“自动化执行”(手脚),而在于如何实现“脑”与“手”的无缝衔接、双向赋能。
长期以来,物流系统面临一个“结构性难题”:算法平台与自动化设备彼此割裂,最优策略难以精准落地,执行端的数据也难以实时反哺决策系统,阻碍了智能闭环的形成。这意味着,物流智能化的“最后一块拼图”,正是“认知”与“执行”的高度统一。
2025年9月25日,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JDD 2025)上,京东物流发布了“超脑 2.0”与“异狼”系列新品,旨在填补这一关键空白。这一“超脑 + 狼族”的软硬一体化协同,标志着京东物流的智能体系正从“模块化智能”迈入“一体化智能”的新阶段。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向全行业宣告:一个具备感知、思考、决策、行动并持续进化的智能闭环已经成型,它将重塑未来的供应链物流生态。
具身智能的工业化突破:认知与执行的无缝闭环
京东物流此次发布的“超脑 2.0”与“异狼”,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工业级的**“感知-决策-执行-进化”智能闭环系统**1。这一系统将传统的辅助决策升级为主动性、具身化的智能协同,从根本上重塑了物流运作模式。
“超脑 2.0”作为物理世界的智能中枢,实现了智能形态的代际跨越。它不再是数据中心里冰冷的处理器,而是进化为具备主动决策能力的“专家”。其底层架构基于Agentic架构,融合多个专业模型、记忆系统与服务智能体,使其具备了“主动性”。这意味着其决策逻辑从传统的“问题驱动”转向“需求驱动”,能够基于业务场景实际需求,通过多维信息分析与深度推理,主动生成优化方案,从源头上降低异常发生的可能性1。例如,在多重约束下,大模型能给出传统数学模型难以企及的高度可行解决方案。
为实现这一目标,京东物流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体系:
- 物理世界1:1映射的数字孪生物流网络:使超脑能够实时感知全链路状态,做到“看得见、算得准”。
- 任务反馈与策略回溯机制:每一次机器人执行或配送路径的偏差,都成为优化策略的数据基础,推动系统持续迭代,形成自我进化的闭环。
- 多模态融合能力:融合运筹优化、深度学习与时空大模型,能够理解并处理难以量化的非标信息(如预测路段拥堵概率),并生成高可执行性的行动指令,实现智能从数字到物理世界的无缝衔接。在AR辅助分拣场景,多模态大模型可自动定位货物并提供实时语音指导,提升一线执行效率近20%1。
如果说“超脑 2.0”完成了从“认知”到“执行”的单向贯通,那么“异狼”则实现了从“执行”反哺“认知”的闭环。作为“狼族”系列中的具身智能机械臂,“异狼”精准瞄准了物流行业长期以来的痛点——海量非标准化包裹的自动化处理。在分拣环节,非标包裹(如软包、防水袋、米面粮油等)的高度依赖人工,导致高昂成本与效率瓶颈。
“异狼”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使机器人从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升级为具备自主感知、决策、执行与学习能力的智能体。其技术优势体现在:
- 多模态感知系统:实时解析包裹形状、材质及表面特性,智能调整抓取策略。
- 多要素决策体系:综合抓取与码放的多重约束,快速生成合理的抓取策略和码放位置,并在仿真环境中不断优化。
- 高精度运动控制:实现毫米级操作精度,确保抓取、搬运与码放过程高效精准。
- 高效率闭环迭代:机械臂具备自主学习与环境适应能力,持续优化码垛策略,即便面对形状、尺寸各异的非标包裹,依然保持高效稳定的作业表现1。
“异狼”系列标志着物流终端设备从“执行工具”向“智能终端”的进化。它不仅执行指令,更在作业过程中实时采集物理反馈(如抓取状态、包裹形变等),回传至“超脑 2.0”,形成数据闭环,持续驱动系统智能升级。目前,“异狼”已在实际生产场景中实现稳定、常态化的高效作业,单台产能已与人工持平,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1。
重塑供应链生态:从“辅助”到“自主”的范式转移
京东物流的“超脑 + 狼族”全链路智能闭环路线,在行业中颇为独特。尽管顺丰控股等头部玩家也有AI布局,但多侧重于决策优化1。京东物流则依托其“生于供应链、长于供应链”的独特基因,成为唯一一家将大模型与全场景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企业。这使其不仅拥有负责决策的“大脑”,更有深入物理世界执行任务的“手脚”,形成了从仓储、分拣、运输到配送的全链路闭环,为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提供了清晰范本。
这一体系的协同效应正在向产业生态各环节溢出,带来指数级的效率提升。当决策能精准指导行动,行动又能实时反哺决策,系统便能在极短时间内应对大规模、高复杂度的物流调度。京东物流正将这套“智能闭环”引入其他“狼族”系列产品,推动整个“狼族”机器人向具身智能进化:
- 仓储环节的“智狼”:通过“智狼搬运机器人”和“智狼飞梯机器人”,实现存储坪效4倍提升,入库上架效率提升600%,出库拣选效率提升300%。在某服饰品类仓应用后,单均物流成本降低50%12。
- 末端配送环节的“独狼”与“飞狼”:“独狼”第六代智能配送车可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全国近30座城市常态化运营;“独狼 VAN”无人轻卡以行业最大24立方载货量兼具L4级自动驾驶能力,可替代4.2米货车,大幅降低仓网运输成本12。“飞狼”无人机则作为城市即时配送和山区偏远地区的空中运力,全国近20条航线,最快可助力提效90%12。
这些“狼族”产品在具身智能方向的持续进化,核心目标就是打通从仓储、分拣到配送的全链路自动化网络,真正升维一体化供应链的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京东物流在供应链领域的能力,如今也对外开放形成了商业化产品。“与图”时空智能平台便是典型代表1。基于数十亿级地址数据和强大的模型处理能力,“与图”时空大模型实现了从地图服务平台到智能决策系统的进化,地址解析准确率超98%、分单准确率99.98%,均为行业领先水平12。它整合了选址、营销规划等能力,通过智能体,企业仅需输入开店需求,大模型便能自动完成市场分析、潜客洞察、销量预测和地址推荐等任务,大幅缩短企业选址时间与成本。例如,帮助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进行科学选址,以及为家电企业打造经营战略“作战地图”1。
商业护城河与未来愿景:反“内卷”的技术引领
京东物流的“超脑 + 狼族”体系,为其构建起一条难以被竞争对手轻易复制的护城河。当行业大多数参与者仍在通过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时,京东物流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道路——通过技术投资,重塑成本结构和竞争规则。这种**“反内卷”的战略**,使其能够摆脱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转向以技术、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高维度竞争。
通过率先实现“认知与执行一体化”的工业化落地,京东物流不仅在智慧物流的竞赛中赢得先机,也向市场证明了其作为一家科技驱动型企业的长期价值,无疑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稳定器和推动力。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卢宗青认为,京东物流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产品实现、场景落地的一体化协同,是深入实施“人工智能+”战略的突破性一步2。
京东物流正基于自身积累,构建开放、共生的产业生态。JDD大会上,京东物流宣布将逐步向大模型及具身智能企业开放仓储、分拣、配送等场景及供应链数据,将多年沉淀的能力转化为行业公共基础设施。这预示着,一旦“超脑 + 狼族”实现全面商业化,京东物流将把技术积累转化为可复用的行业解决方案,真正迈向智慧物流的终局——供应链一体化。
潜在挑战与前瞻思考
尽管京东物流在具身智能工业化落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未来的道路仍充满挑战与机遇。
- 规模化部署的复杂性:从少数智能园区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大规模部署,将面临硬件维护、软件兼容、网络安全以及不同地区法规适应性的巨大挑战。
- 伦理与社会影响:具身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结构,带来新的技能需求和失业问题,需要提前规划和应对。如何确保人机协作的流畅性、保障数据隐私以及建立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将是长期课题。
- 通用具身智能的演进:目前的“异狼”等机器人主要针对特定任务,未来能否发展出更通用、更灵活的具身智能体,以应对更多“非标准”和“意想不到”的物流场景,仍需持续投入研发。
- 数据飞轮的持续优化:尽管京东物流拥有海量数据,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质量、多样性和实时性,以支撑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持续进化,是其维持技术领先的关键。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富春指出,京东物流正引领行业从“机械化作业”向“认知化智能”加速跃迁,对于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科技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2。未来,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将不再局限于物流领域。它将推动更多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加速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转型。这种认知与行动高度统一的“一体化智能”,将成为新一代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彻底改变人类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方式,甚至重新定义我们对“智能”的理解。京东物流撕开的这道裂缝,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预示着一个由具身智能驱动的全新产业时代正在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