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两栖”进化:镜识科技的双形态机器人与中国产业的未来图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镜识科技凭借全球首款双形态家庭机器人BAOBAO和刷新速度纪录的四足机器人黑豹2.0,在具身智能领域展现出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商业野心。公司采取“消费+工业”双线并行的“两栖”战略,结合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正加速将前沿技术推向规模化落地,预示着智能体在重塑家庭生活和工业生产方面将发挥日益关键的作用。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具身智能(Embodied AI)作为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桥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现实。近日,新锐公司镜识科技(Mirror Vision Technology)获得常春藤资本数千万元A轮融资,其研发的全球首款双形态家庭机器人BAOBAO及打破世界纪录的四足机器人“黑豹2.0”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这不仅标志着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赛道的持续看好,更揭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路径上的独特“两栖”战略。

技术创新与形态革命:双足、四足与未来演化

镜识科技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对机器人本体设计与运动控制的深层理解与突破。创始人王宏涛教授及其团队凭借清华、哈佛的学术背景和十年技术沉淀,构建了从正向设计优化软件到核心部件自研的全栈式技术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设计哲学,使得镜识科技能够打破传统限制,构建出更适应复杂环境和多变场景的机器人形态。

“黑豹2.0”四足机器人以10.9米/秒的速度,将波士顿动力Wildcat尘封十余年的纪录提升至新高度1,这不仅仅是速度上的突破,更是对足式机器人本征动力学、控制器设计以及软硬件一体化优化能力的极致验证。它表明,在追求极限运动性能方面,中国团队已具备与全球顶尖机构掰手腕的实力。这种高机动性,对于未来在特种作业、应急救援等复杂非结构化地形中的应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然而,真正具有前瞻性洞察的是其消费级产品——BAOBAO双形态家庭智能体。BAOBAO突破了传统双足或轮式机器人的单一形态局限,能够实现类人形态与四足形态的丝滑切换。这种设计理念的背后,是对“场景适应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家庭机器人未来形态的哲学思辨。

“消费端产品需具备几个特点,一是高度集成,需融合摄像头、传感器、音响等标准化硬件;二是日常性,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三是AI化,智能是其核心。”王宏涛指出,“机器人作为载体天然要满足这三点,关键问题在于其形态应如何设计,以及落地场景究竟是什么。”1

BAOBAO的双形态设计,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客厅中以四足形态灵活跟随,切换至类人形态进行茶几旁互动或儿童陪读。这种功能导向的硬件设计,辅以具备丰富表情和视觉信息的头部屏幕,旨在建立更自然、更具情感连接的人机交互。这不仅是工程上的巧妙,更触及了Wired所探讨的技术与人类生活深度融合的未来主义愿景。未来3-5年,我们或将看到更多机器人产品在形态和功能上追求这种**“场景多模态自适应”**,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中国具身智能的"两栖"战略:市场、速度与韧性

与国际上波士顿动力等头部厂商倾向于实验室炫技或小规模商用试点不同,镜识科技代表了中国具身智能企业的一种新兴策略:同时押注消费级和工业级市场,即“两条腿走路”的“两栖”战略。这种策略旨在寻找更快落地、更易规模化的商业未来。

在工业领域,Apollo四足机器人针对电力巡检、应急救援、工厂作业等场景的痛点,提供了长续航、高负载、全地形适配的解决方案。其卓越的承重能力(站立承重超140kg,行走负载超40kg)和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结合模块化设计带来的低维护成本,精准契合了当前工业领域“降本增效”的核心诉求1。这体现了TechCrunch所强调的商业敏锐度与实用性导向。

而在消费级市场,BAOBAO的出现则试图定义“未来家庭智能体”的新标准。这种同时布局的战略,既能通过工业市场的B端订单积累工程化经验和现金流,又能通过消费市场的C端产品测试用户反馈,孵化更广泛的商业模式。

常春藤资本对镜识科技的投资逻辑,也清晰地揭示了这种“两栖”战略的深层价值:将机器人本体公司比作汽车产业中的“主机厂”,认为其能获取最丰厚的利润,并受益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和工程师红利,具备全球领先的潜力1。这凸显了中国在机器人产业链完整性和工程团队快速反应上的独特优势,为具身智能的快速迭代和量产提供了肥沃土壤。

然而,这种“两栖”战略也伴随着挑战。王宏涛也警示,要警惕“过早消费行业热度”1。从实验室刷新纪录到走进工厂和家庭,需要的不仅是极限速度,更是稳定的产品、可控的成本和成熟的供应链。这要求企业在技术领先性的同时,必须具备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未来几年,谁能更好地平衡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谁就能在这场具身智能的竞赛中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视角下的潜力评估与挑战

具身智能领域的长期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其蕴含的投资机会巨大。常春藤资本对镜识科技的青睐,正是基于其难以复制的综合实力:

  1. 正向本体设计能力:自研机器人可微仿真设计软件,实现最优构型。
  2. 高性能核心部件自研:一体化关节、灵巧手等,构筑硬件优势。
  3. 持续迭代的模型训练能力:通过模仿学习+强化学习提升效率,从广泛视频中提取姿态数据。
  4. 对标车规的产品质量与落地能力:已获数千万商业订单,验证了其工程化实力。
  5. 顶尖学术背景与深厚技术积淀:创始人团队的研发能力是长期发展的基石。

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镜识科技在具身智能赛道上的**“护城河”**。从投资逻辑看,资本不仅看重技术本身的领先性,更看重技术向产品的转化能力、商业订单的验证以及团队的长期发展潜力。对于具身智能而言,这意味着仅仅拥有前沿算法是不够的,具备硬件设计、制造、软件训练以及实际场景落地能力的综合型企业,才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挑战在于,尽管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要将高精尖的机器人技术以可接受的成本大规模推向市场,成本控制、供应链协同以及产品生态建设仍是巨大考验。消费级产品尤其需要解决“日常性”和“成本与需求的平衡”,而工业级则需满足“长期可靠性”和“维护便捷性”。

伦理边界与社会图景:当智能体走进生活

具身智能的崛起,特别是像BAOBAO这样的家庭智能体,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深刻的社会、伦理和哲学思考。当机器人能够以双形态灵活适应家庭场景,甚至通过屏幕显示情感表情时,人机交互的边界将变得模糊。

  • 社会影响:家庭机器人的普及,将如何改变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它会成为真正的“陪伴者”还是仅仅是“工具”?在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将如何与人类工人协作,对就业市场和技能需求产生何种影响?MIT Technology Review和Wired风格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审视这些变革的深层意义。
  • 伦理挑战:数据隐私、算法偏见、责任归属等伦理问题将随着具身智能的普及而日益凸显。例如,家庭机器人采集的视觉、听觉数据如何被使用和保护?当机器人出现故障或造成意外伤害时,责任应由谁承担?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展望,更是触及了“奇点”的哲学讨论。
  • 未来工作与生活:从危险场景中的特种作业到工厂的自动化生产,再到家庭的日常陪伴,具身智能将逐步渗透到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未来三年内,镜识科技计划打造出超越人类运动和操纵能力的机器人,并率先应用于危险场景,这不仅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也将重塑人类的工作分工与生活方式。这要求我们以系统性思维,将其置于更大的生态系统中考量。

镜识科技的案例,是中国乃至全球具身智能发展浪潮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示了技术边界的拓展,更描绘了产业生态的重构和人类社会未来图景的初步轮廓。随着更多的“两栖”企业涌现,具身智能将不再是科幻想象,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

引用


  1. 做出全球首款双形态家庭机器人,具身智能企业获数千万元融资|硬氪首发·硬氪·黄楠, 袁斯来(2025/10/10)·检索日期2025/10/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