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科技巨头正集体拥抱大模型开源,将其视为打破技术壁垒、占领开发者心智、构建广泛生态的战略基石。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产业竞争格局,将核心比拼从单一技术性能引向云服务与应用生态黏性,更在全球AI版图中凸显中国在性能追赶与成本优势方面的独特地位。
变革驱动力解读:从技术壁垒到生态引擎
长期以来,顶尖AI模型被视为技术巨头的“护城河”,以闭源模式构建其核心竞争力。然而,2025年9月以来,中国头部科技公司,如阿里、腾讯、百度,几乎同步将核心大模型技术大举开源,这并非巧合,而是对AI产业深层变革的集体性回应。这一战略转向的背后,是多重驱动力的交织作用。
首先,是技术演进的必然与开发者社群的崛起。随着大模型能力的飞速迭代,从文本、图像到3D建模、代码生成,AI应用场景变得日益细分和多元。单个企业的封闭式研发已难以满足市场对快速创新和垂直领域落地的需求。开源,意味着将核心模型技术向全球开发者开放,借由集体的智慧和海量的实践,加速模型的迭代优化与Bug修复,形成更强的网络效应和技术飞轮。这种“众包式”的研发模式,显著提升了技术进步的效率和韧性。例如,阿里通义系列已累计开源超过300个模型,衍生模型突破17万个,下载量超过6亿次,体现了开源社区的巨大活力和协同创新潜力。1
其次,商业敏锐度驱动的市场先行与生态构建。在“AI应用为王”的时代,模型本身是工具,而其真正的商业价值在于能否被广泛采纳和应用。开源是降低应用门槛、快速占领开发者心智的有效途径。当开发者习惯于围绕某个开源生态进行开发,其对算力、更高性能付费版本以及配套云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的需求,将自然而然地汇入大厂的商业河流。这如同Linux操作系统通过开放源代码,构建起庞大的软件生态,进而带动了硬件和服务的销售。正如百度智能云通过开源Qianfan-VL模型,针对企业级多模态应用场景进行深度优化,旨在以更低成本让更多企业接入AI能力,从而深化其在产业服务上的扎根。1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一度将开源大模型比作“智商税”,但面对市场趋势和竞争格局的变化,也果断选择了开源路线,这本身就印证了开源策略的不可逆性。2
中国大厂的差异化开源战略与商业版图重塑
在开源成为“必答题”的共识下,中国大厂的竞争焦点已从“是否开源”转向“如何开源”以及“开源到什么程度”。它们正结合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的开源生态和商业版图:
-
阿里巴巴:打造“AI时代的Android”与庞大模型矩阵。 阿里以其“云-模型-应用”全栈AI战略为核心,致力于将通义模型库打造成AI开发的基础性平台。其旗舰模型Qwen3-Max、Qwen3-VL-235B-A22B等陆续开源,旨在提供大规模、多模态的模型矩阵,满足不同开发者的多样化需求。阿里云CEO吴泳铭曾明确表示,阿里将大模型视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而通义千问选择开放路线,正是要打造AI时代的“Android”。3 这意味着阿里试图通过模型的全面开放和持续迭代,让开发者和企业客户习惯性地围绕阿里的生态进行AI创新,从而构建起坚固的生态壁垒。
-
腾讯:依托内容生态,深耕差异化与专业领域。 腾讯的开源策略展现出其在差异化能力上的重点布局。混元图像3.0和混元3D-Omni/Part等模型的开源,利用其在游戏、社交、内容创作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对高复杂度、高表现力内容生成的天然需求,旨在专业创作者和相关企业客户心中建立强关联。混元模型作为国内首个采用MoE架构的万亿参数大模型,显著提升了推理效率并降低了训练成本。1 腾讯试图通过在特定高价值、高门槛领域的技术开放,吸引高端开发者,将其模型深度嵌入创作流程,从而实现从工具提供者到数字内容生产规则制定者的跃迁。
-
百度:软硬一体的生态整合与企业级应用深耕。 作为“All in AI”的先行者,百度将大模型开源与自研昆仑芯P800计算卡深度绑定,形成从芯片、框架到模型应用的完整生态。Qianfan-VL等模型面向企业级多模态应用场景,尤其针对OCR和教育垂直场景进行专项强化,与政务、金融、教育等百度已布局的重要场景高度契合。1 这种软硬一体的策略旨在为目标客户和开发者提供经过深度优化的模型能力和可靠高效的算力支撑,大幅降低试错和整合成本。百度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模型层面,而在于其在产业服务上的深厚扎根和全链条解决方案的提供。
-
字节跳动:极致性价比与规模效应的搅局者。 尽管原始文章中未直接提及字节跳动开源其通用大模型,但其豆包大模型采取的“极致性价比与规模效应”策略,已在市场上攻城略地。其在公有云大模型服务调用量市场份额高达46.4%,超越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的总和1,并通过MoE架构实现了低至20毫秒的推理延迟和80%的成本降低1。字节的激进低价策略和庞大的应用生态(如抖音、剪映的即梦AI),无疑给其他大厂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也推动了整个市场的快速商品化。火山引擎与阿里云在AI算力基础设施上的竞争,也已从单纯降低成本转向构建更繁荣的AI应用生态。4
这些差异化的布局表明,大厂们并非在全新的战场从零开始,而是将自身固有的核心优势,通过开源战略投射和放大到大模型的疆域之中,将竞争的牌桌悄然更换到生态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应用落地能力。
全球AI竞赛中的中国位置:性能追赶与成本优势
中国大模型巨头的集体开源,正加速中国在全球AI竞赛中的位置演变。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团队编撰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美国在AI研究和模型开发领域长期主导,但中国正快速追赶。2023年,中美顶尖模型性能差距显著,但在2025年2月,这一差距已缩小至仅1.70%。在MMLU、MMMU等多个核心评测基准中,中美模型的性能差距已大幅缩小,尽管美国在复杂推理和数学能力上仍保持技术纵深。1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国产领先大模型展现出显著的成本优势。数据显示,国产领先大模型平均每百万Token调用成本显著低于国际水平,平均为38.2元人民币/百万Token,而国际平均为158.3元人民币/百万Token,这意味着国产模型拥有近5倍的成本优势。1 这种成本效益不仅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普及,也可能对全球LLM API定价产生下行压力,加速基础LLM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化进程。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丰富多模态数据,为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提供了肥沃土壤。加之国家层面的“AI+”战略引导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国产化替代趋势为本土大模型企业带来了独特发展机遇。1 开源生态的繁荣,正成为中国技术突围的关键路径,使得中国在全球AI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潜在挑战与未来图景:开放边界下的深层博弈
然而,开源并非没有挑战。将“干货拱手相授”固然能加速生态构建,但也意味着其他企业和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模型进行二次开发,甚至可能出现与大厂内部业务形成竞争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这要求大厂内部业务线持续进行技术优化和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同时,尽管开源降低了技术门槛,但也使得大模型领域的竞争提前白热化,对模型的持续创新能力、生态运营能力和商业化转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来看,当大模型能力日益商品化和普惠化,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大模型作为“下一代操作系统”,将重塑软件工程、科学发现、企业数字化乃至社会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它将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新应用场景的爆发,但也可能加剧数字鸿沟,引发新的伦理挑战(如数据偏见、隐私保护、内容生成真实性等)和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冲击。批判性地审视这些技术进步的利弊得失,并提前构建相应的治理体系,是社会各界不可回避的责任。
展望未来3-5年,大模型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开源将继续作为核心策略。真正的胜负将不再是今天谁先开源了多少、模型参数有多大,而是谁能将这些开源能力转化为产业入口和使用黏性,将开发者、行业客户和应用场景都拉进自己的生态之中。这意味着:
- 生态系统深度和广度的终极考验:大厂将持续比拼谁能提供最全面、最易用的模型工具链,最强大的云基础设施,以及最符合垂直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
- “AI Agent”的崛起成为下一战场:随着模型能力的通用化,具备自主规划、记忆、使用工具能力的智能体将成为AI应用的主流形态,谁能构建起最活跃、最多元的智能体生态,谁就可能占据先机。
- 算力与成本的持续优化:尽管成本已大幅下降,但对更低延迟、更高效率、更节能的算力追求永无止境,尤其是在边缘侧和消费级设备上的部署。
- 伦理治理与合规成为竞争要素:随着AI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能够提供可信、安全、负责任的AI解决方案的平台,将赢得更多信任和市场份额。
大厂们的大模型之战,终究不是看谁先出完手里的牌,而是谁能让更多人心甘情愿地跟着出牌,共同绘制AI时代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