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视频技术,以Sora2为代表,正从根本上重塑社交的底层逻辑,将人类互动从基于物理在场的“关系连接”推向由算法驱动的“存在份额”竞争。这场变革不仅是工具层面的升级,更是对“我是谁”及“我们如何连接”的哲学性追问,预示着一个由AI系统深度运营人际关系,甚至拓展“存在”边界的新社交纪元。
过去十余年间,每一轮技术浪潮的核心脉络,都指向了对“人与人关系”的重新定义。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即时通讯,到短视频内容的分发与算法驱动的“兴趣连接”,技术的演进从未止步于工具层面,而是深入改造了人类社会交往的基石。如今,随着以Sora2为代表的AI视频技术日趋成熟,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分水岭上,它不仅有望成为下一代ToC应用的“杀手级”入口,更将开启一场关于“存在”与“关系”的深层变革。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协议:从连接到分发
回溯历史,移动互联网的真正崛起并非由单一应用或工具定义,而是由一种更原始的需求驱动——即**“保持连接”**。Kik创始人Ted Livingston在2013年一句“Messaging is the killer app of mobile”洞悉先机,而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则将其在中国推向极致,让社交从沟通工具升华为一种社会结构。微信通过朋友圈、群聊、支付等功能,将“在线”转化为“在场”,把“消息”注入“情感”,奠定了社交作为ToC底层协议的地位。在那一时期,所有成功的消费级产品,本质上都带有强烈的社交属性,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与情感流通。
然而,约在2016年,互联网的重心悄然发生转移,从“连接”转向了**“分发”。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算法推荐机制,让信息从“人找内容”变为“内容找人”。短视频平台崛起,将关系链置于后台,个体内容推至前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中国短视频用户在2018年底达到6.48亿**,渗透率78.2%,至2019年中旬进一步增至7.59亿,渗透率高达88.8% 1。这意味着算法分发彻底掌控了用户注意力,“内容”成为新的社交载体,“关系”则退居幕后。
这一转变带来了三处关键影响:首先,社交的主语从“人”变为“内容”,我们先被内容“认识”,再被算法送入对应人群;其次,点赞、停留、转发等行为被精算,情绪开始被**“货币化”**;最后,社交关系变得更轻、更散,从“熟人稠密”走向“陌生人稀薄但规模庞大”。内容成为了社交的“外壳”,算法扮演了新的“关系分配器”,将人与人的连接切分为无数“注意力单位”,在每一次互动中流转。
AI视频重塑“存在”:身份与表达的算法化
如今,AI视频的到来正预示着社交的第三次大升级,其核心在于重新定义**“存在(Presence)”。如果说过去我们的身份由社会关系决定,那么AI视频则第一次让“身份”可以像程序一样被编写和重组。Sora2等先进模型突破了传统视频制作的门槛,只需寥寥数语,便能生成逼真的视频内容,让“表达”不再完全依赖于物理在场或自身技能,而是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自我”** 2。
这项技术意味着,我们能够从“在视频里展示自己”进化到**“在视频里创造自己”。身份不再是固定的结果,而成为一种可塑、可变的能力。Sora2的核心升级包括物理一致性的显著改善、可控性的强化、原生音频的生成,以及画面风格的多元化3,使得生成的AI视频在细节和真实感上几乎与现实无异。它把“存在”的概念从物理世界延伸到“算力世界”:你可以不出现在镜头前,却依然能够以数字化的“你”出现;你可以不说话,却有AI为你发声。从某种意义上讲,AI视频首次将“人格”转化为可编程、可复制的模型**。
这种“人格分身”的能力已开始规模化。根据行业数据,Pika、Runway以及快手旗下的“可灵”等主流AI视频工具,其生成量已达到千万级别。这意味着“上传头像生成视频”已从少数创作者的尝试,迅速普及为大众行为 4。当“生成”不再稀缺,“出现”可以量产,未来的竞争将围绕谁能**“出现得更多、更快、更持久”展开——这便是AI视频在争夺“存在份额”**的真正意义。
AI驱动的“关系运营”:社交的系统性变革
AI视频不仅改变了我们“如何出现”,更将深刻重塑“如何维系关系”。它正在将情绪转化为一种可计算的资源。以往,维系关系需要投入时间、记忆和情感;现在,AI能够记录对话、分析语气、识别情绪,甚至预测你的回应。情绪被**“格式化”**,可被理解、存储、调用,每一次点赞、停留时长都将成为算法判断“关系热度”的依据。
未来社交,很可能由AI在后台进行“关系运营”。AI系统将代你回复消息、生成生日祝福、总结群聊内容,甚至提醒你何时与谁联络,以维持你的**“存在感”**。OpenAI推出的Sora 2应用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它被设计成一个垂直视频流社交平台,高度模仿TikTok的交互方式,但所有内容均由AI生成,并支持点赞、评论和再创作等社交功能 5。OpenAI的战略重心正从技术提供商向应用平台服务商加速转变,旨在通过Sora 2复制ChatGPT在文本领域的成功,直观展现AI视频的潜力。
这种由AI作为“关系调度中心”的社交模式,将情绪视为输入数据,将关系视为可计算资源,人类社交可能演变为一场由算法分配的流程。届时,人类或许将成为**“情绪发出者”,而AI则扮演“关系分配者”**的角色。这种变革并非退步,而是一种进化——人类对“被理解”的深层需求,将从依赖语言和眼神,转向依赖模型、数据和算力来延续与确认。
版权、伦理与竞争:AI视频社交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AI视频社交前景广阔,但其发展伴随着显著的挑战与风险。最突出的便是版权争议。OpenAI在Sora 2应用中采取的“先使用、后退出”(opt-out)版权策略引发了广泛担忧 6。这意味着,除非电影公司等知识产权持有者主动告知,否则其受版权保护的角色和内容可能会被Sora 2用于生成视频。且OpenAI不接受“整包式”的排除请求,权利方需在发现侵权后逐一举报,这无疑加剧了内容创作者与AI公司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版权保护机制,是AI视频社交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此外,AI视频带来的伦理挑战也日益凸显。当“身份”和“人格”可以被算法生成和复制时,真实性、隐私权、以及深度伪造(deepfake)的滥用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需要思考:在AI代理维持关系的时代,人际连接的深度与质量是否会受损?“被理解”的感受是真挚的,还是只是算法精准匹配后的幻象?
从商业竞争角度看,OpenAI推出Sora 2独立应用,直接进入了与Meta (Vibes) 和Google (集成了Veo 3模型的YouTube) 的竞争赛道 7。同时,OpenAI也在通过ChatGPT与电商巨头Etsy和Shopify合作,推出即时购物功能 8,展示了其将AI能力转化为实际商业应用和营收的野心。这意味着AI视频不仅是社交的未来,更是科技巨头争夺用户流量、数据和商业生态主导权的战略高地。
前瞻:迈向AI原生的社交操作系统
展望未来3-5年,AI视频将不仅仅是一种内容形式,更将演化为一个AI原生的社交操作系统。它将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像电力、网络一样成为基础设施。这种系统将具备情感感知、人格复制、智能调度互动等能力,使人类的社交体验变得前所未有的个性化、高效化,但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系统化”**。
这种由AI驱动的社交操作系统,将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重新定义人类的“在场”与“互动”模式。我们可能会看到高度个性化的AI伴侣、由AI生成并驱动的虚拟社交空间,甚至是个体通过AI分身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技术发展将推动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核心——连接、情感与存在。在这个由AI构建的新型社交生态中,关键将在于如何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确保AI在提升效率和便利性的同时,也能维护人类社交的真实性、深度和伦理底线。
引用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原文未直接引用,但内容提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2019/07/01)·检索日期2024/05/18 ↩︎
-
Sora 2 发布:AI 视频正在成为新的社交语言·知乎专栏·Victor He(2024/02/21)·检索日期2024/05/18 ↩︎
-
互联网行业SORA2发布:开启AI视频社交化浪潮·新浪财经·国信证券(2024/03/05)·检索日期2024/05/18 ↩︎
-
社交,才是 AI视频ToC 的终局·王智远·王智远(2024/05/17)·检索日期2024/05/18 ↩︎
-
Sora 2做“AI版抖音”,Agent做“AI版亚马逊”,OpenAI力推“AI应用”·华尔街见闻·龙玥(2024/09/30)·检索日期2024/05/18 ↩︎
-
Sora 2做“AI版抖音”,Agent做“AI版亚马逊”,OpenAI力推“AI应用”·华尔街见闻·龙玥(2024/09/30)·检索日期2024/05/18 ↩︎
-
Sora 2做“AI版抖音”,Agent做“AI版亚马逊”,OpenAI力推“AI应用”·华尔街见闻·龙玥(2024/09/30)·检索日期2024/05/18 ↩︎
-
Sora 2做“AI版抖音”,Agent做“AI版亚马逊”,OpenAI力推“AI应用”·华尔街见闻·龙玥(2024/09/30)·检索日期2024/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