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超级人工智能(ASI)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商业软件、就业市场乃至人类存在的意义。从“Agent运营商”的商业新范式到终身学习驱动的未来工作形态,再到对人类核心价值的哲学追问,这场变革要求我们以系统性思维和批判性视角,审视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深层挑战。
科幻与现实的边界正在加速消融。当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将AI的终极目标定格在超级人工智能(ASI),并预言每个人都将拥有数百个Agent提供服务时1,一个超越技术范畴的根本性问题随之浮现:在这样一个智能高度渗透的世界里,人类将扮演何种角色?埃隆·马斯克的追问——“如果AI能比你更好地完成你的工作,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意义?”——与尼克·波斯特洛姆对“所有问题都被解决的世界”的描绘,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当下与未来的思想框架。这场讨论不仅关乎技术演进,更是一次对商业模式、社会结构乃至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刻反思。
AI Agent化:软件范式的深层重构
长期以来,传统商业软件的核心逻辑在于**“功能封装”**:将复杂的业务流程固化为代码,并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提供标准化的交互体验。然而,当大模型发展出对自然语言的深刻理解、强大的API调用能力、代码生成与任务执行能力时,软件的传统“壳”便显得多余。用户不再需要层层点击菜单,只需以自然语言表达意图,由Agent自动完成从需求理解到任务执行的全流程,例如:“帮我给客户A下一笔5000件的订单,用最优物流方案。”
这预示着软件将不再以独立的“产品”形式存在,而是演变为以**“服务流”或“意图代理”形式运行的智能模块。软件公司的角色将迎来根本性转变。阿里巴巴的吴泳铭甚至预言,大模型最终将“吞噬软件”,传统商业软件将不再需要工程师专业开发2。从商业视角看,这并非是传统软件的“消亡”,而是一种“融合”与“升维”**。
以SAP的“AI优先,套件优先”战略为例,它致力于通过AI整合不同业务套件,打破数据孤岛,实现端到端业务流程的丝滑流转,从而让Agent在财务、供应链、人力资源等领域实现“开箱即用”。展望未来,商业软件公司或将转型为**“Agent运营商”。它们表面上提供用户通过一句话即可生成的Agent,但其核心价值将深藏于背后基于海量“最佳实践”**学习而成的行业语义模型、领域知识沉淀、高质量数据资产以及至关重要的伦理治理能力。护城河不再是代码本身,而是对特定行业流程的深度理解和数据赋能能力。 对于风险投资而言,这意味着投资逻辑将从纯粹的软件产品创新转向更关注具备深厚行业壁垒和数据驱动能力的Agent基础设施和垂直应用提供商。
工作边界的消融与人类技能的重塑
“人,是不是真的不用工作了?”这是一个从凯恩斯时代就困扰经济学家的未来命题。凯恩斯曾预测2030年工作时长将大幅减少,但现实是,尽管人均GDP已大幅增长,主流工作时长仍居高不下。而今,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在编程、设计、法律、市场分析乃至创意写作等领域展现出“智能涌现”,许多曾被视为高技能、高认知门槛的工作正面临被AI替代或部分替代的现实。
然而,“不用工作”并不等同于“没有任务”。人类在AI高度发达的未来,其核心价值将体现在设定目标、评估结果、处理模糊性、权衡价值冲突以及进行最终决策上。例如,营销Agent可以快速生成上百套方案,但“哪一套最符合品牌价值观”仍需人类的洞察与判断。这种对AI工作结果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将成为一种新的核心竞争力。
爱奇艺推出“AI剧场”并邀请奥斯卡最佳摄影鲍德熹担任总顾问,其背后逻辑耐人寻味3。这暗示了在AI内容创作领域,审美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同理,如果人类要成为对AI工作结果负责的“决策者”,就必须拥有高度精炼的判断力。这意味着未来的职场人可能不再重复脑力或体力劳动,但**“学习”将成为终身且强制性的任务**,且学习内容将从技能执行转向更高阶的判断、批判性思维、创新和共情能力。诸如“Agent伦理审计师”、“意图澄清师”、“数字共情教练”等新兴职业,将要求个体具备超越技术本身的深度人文素养和跨学科理解力。
超级智能下的存在思辨与“进托邦”之路
当技术最终能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甚至通过脑机接口实现知识的瞬时传输,人类的终极意义何在?这是一个哲学上的“终极之问”。中世纪科克恩传说中的乌托邦,是一个“悠闲度日,无须劳作”的美好世界。吴泳铭描绘的未来,则是每天数百个Agent 24小时为个体服务4。凯文·凯利曾构想的“镜像世界”也指向一个极致便利、个性化服务的未来。
然而,通往这种“躺平”的ASI时代,人类社会演化中形成的**“黑暗森林”法则**并非不攻自破。阿西莫夫在《机器人》系列中描绘了由超级计算机掌控的地球,它虽高效但亦是“霸主”。《未来之地》中狐狸费奥多尔的故事,也警示了理想主义乌托邦在弱肉强食现实面前的脆弱。这些思辨提醒我们,在无限追求效率和便利的道路上,必须审慎考量技术与权力、伦理、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出的**“进托邦”(Protopia)**概念或许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视角5。他认为,“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成功。而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真正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完美世界,而是在不断解决新旧问题的循环扩张中逐渐积累的利益。这意味着ASI的到来,不会是所有矛盾的终结,而更可能是一个伴随着新挑战、新机遇和新意义不断涌现的动态过程。我们不能被动等待“被解决”,而应主动参与到这个“进托邦”的构建之中,思考如何在智能洪流中锚定人类的价值,定义新的生活意义。无论期待与否,ASI终将到来,而人类的韧性、适应性与创造力,将是穿越这场巨变的唯一罗盘。
引用
-
阿里吴泳铭:AGI只是起点,超级人工智能ASI才是终极目标·亿欧·(2025/09/24)·检索日期2025/10/15 ↩︎
-
谈超级人工智能之路,吴泳铭称阿里目标是打造AI时代的操作系统·第一财经·陈杨园(2025/09/24)·检索日期2025/10/15 ↩︎
-
超级智能时代,人是不是不用工作了?·IT时报·郝俊慧(2025/10/15)·检索日期2025/10/15 ↩︎
-
阿里吴泳铭:AGI只是起点,超级人工智能ASI才是终极目标·新华网·(2025/09/24)·检索日期2025/10/15 ↩︎
-
超级智能时代,人是不是不用工作了?·IT时报·郝俊慧(2025/10/15)·检索日期2025/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