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随着AI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日益凸显的“信任鸿沟”正成为其大规模应用和价值释放的阻碍。弥合这一鸿沟,不仅需要将伦理原则系统性地融入AI设计与工程,更要求构建跨国界、多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框架,以重塑商业生态、保障社会福祉,驱动AI从“可用”走向“可信”。
技术与信任的悖论:企业AI的深层挑战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力量,已不再是可选的创新,而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_必由之路_。从智能助理到自动化流程,AI在提升生产力、开辟新营收渠道方面的潜力毋庸置疑。然而,在普遍的采纳背后,一个核心的矛盾日益凸显:公众对AI的信任度与其使用量之间存在显著鸿沟。这种信任的缺乏,并非仅仅是用户心理层面的不适,它深植于AI技术的本质和当前应用模式的结构性问题之中。
从技术原理层面来看,许多先进的AI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模型,常被诟病为“黑箱”。其决策过程的_不透明性_,导致用户难以理解AI为何做出某个判断,从而引发对其公平性、可解释性和可问责性的质疑。例如,当一个AI算法在招聘、信贷审批或刑事司法中产生偏见时,其根源可能在于训练数据的偏差,也可能在于模型本身的固有局限。毕马威与墨尔本大学合作的《信任、态度和人工智能的使用:2025年全球研究》报告(以下简称KPMG报告)指出,超过半数(54%)的人对信任人工智能持谨慎态度,他们更深疑虑集中在AI的安全性、安全性和社会影响上,而非其技术能力本身1。这表明,技术卓越与人类信任之间存在一道显而易见的屏障,它要求我们不仅关注AI“能做什么”,更要关注AI“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被信任地使用”。
数据驱动的信任断层:全球视角与区域差异
KPMG报告对全球47个国家48,000多人的广泛调查,为我们提供了理解AI信任现状的量化数据支撑1。这份研究揭示了以下关键洞察:
- 信任度与采用率的脱节:尽管人工智能的采用率正在上升,但信任仍然是一个关键挑战。72%的人接受AI应用,但54%的人对其信任持谨慎态度。
- 发达经济体的信任赤字: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的民众对AI的信任度(39% vs. 57%)和接受度(65% vs. 84%)均较低。这可能反映出发达经济体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如就业冲击、隐私泄露等,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更严格的伦理要求。
- 认知与培训的滞后:三分之二(66%)的人有意识地定期使用AI,但大多数人(61%)未接受过AI相关培训,半数人表示自身对AI的认知有限。这种知识鸿沟进一步加剧了不信任感,因为“不理解便难以信任”。
- 代际与社会经济差异:年龄较小、拥有大学学历、高收入人群以及接受过人工智能培训的人,对AI的信任度更高、使用率更高,且AI素养也更强。这揭示了数字包容性与AI信任构建的紧密关联。
这些数据描绘了一个复杂的图景:AI在社会各层面日益渗透,但公众对其能力与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且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对AI的接受度与信任度差异显著。这种“信任断层”不仅是社会问题,更直接影响到企业AI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商业逻辑与实践困境:从“用”到“信”的跨越
对于企业而言,将AI融入业务流程已成为提升效率、优化决策的必然选择。然而,KPMG报告揭示的**“人工智能协同工作时代”的实践困境**尤其值得关注1:
- “影子AI”的风险蔓延:五分之三(58%)的员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定期使用AI,其中生成式AI工具最为普遍。但许多员工选择使用免费的公共工具,而非雇主提供的工具。这种“影子AI”(Shadow AI)的使用,虽然带来了效率,却伴随着隐私、数据泄露、知识产权损失和网络安全等巨大的潜在风险。企业若不对员工AI使用进行有效治理,可能面临法律合规、数据安全和品牌信誉的多重挑战。
- 治理机制的滞后:报告指出,即便有相关政策,仍有相当数量的员工表示他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时违反政策和规定。目前,支持负责任使用AI的治理机制与培训,似乎滞后于AI的应用进程。这种_治理的脱节_,限制了企业理解和利用AI好处的能力,也放大了管理风险的难度。
- 对工作和技能的复杂影响:超半数员工表示AI为工作绩效带来益处,但同时也有2/5的员工担忧AI会取代其所在领域的工作岗位。AI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对人际互动、合规性及工作量产生了复杂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技能退化和对AI的过度依赖。
从商业视角来看,仅仅追求AI带来的效率红利是短视的。企业必须从战略层面审视AI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与风险,将“可信”视为其AI战略的基石,而非事后补丁。这种转变要求企业从被动合规走向主动构建负责任的AI文化和实践。
负责任AI的系统性构建:伦理、工程与治理
弥合AI信任鸿沟,需要一套系统性、跨领域的解决方案。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伦理、治理和组织文化。SAP的定义指出,“负责任的AI”全面考量AI技术涉及的伦理影响、治理框架、监管机制、法律合规及长期社会效应2。而“可信AI”则强调通过系统化设计,使AI系统具备信任属性。
从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工程视角,结合Wired的哲学思辨,以及TechCrunch的实践导向,构建负责任AI(Responsible AI, RAI)的路径清晰可见:
-
伦理原则的“工程化”:正如Jimmy Song所强调,负责任AI是一门_系统化工程学科_,将公平性、透明性、问责性、隐私和安全性等伦理原则转化为机器学习系统的_具体设计要求和可度量系统属性_ 3。这意味着:
- 从数据源头确保公平:负责任的设计将隐私视为核心约束,贯穿系统全生命周期,从数据采集、处理到模型训练和部署,都应严格遵守数据质量与治理规范。
- 提升模型可解释性:采用可解释AI(XAI)技术,帮助人类理解AI的决策逻辑,提高透明度。
- 建立可问责机制:明确AI系统结果的责任归属,并设计相应的审计和追溯机制。
- 集成AI拒绝预测:在安全关键系统或置信度较低的场景中,AI应能够“拒绝预测”,将不确定性任务交由人工处理,例如自动驾驶在模糊场景会交还人工,医疗AI对不确定病例交由专家评估,这能显著降低错误率并提升信任度3。
-
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框架:负责任AI不能依靠孤立干预或静态合规检查。它需要架构规划、基础设施支持和制度流程,贯穿系统生命周期维护伦理目标3。
- 企业内部政策与培训:企业应建立明确的AI使用政策,并提供员工AI伦理与负责任应用培训。KPMG报告显示,许多组织并未提供指导公共生成式AI工具使用的政策,即便有,员工也常违反,这凸显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鸿沟。
- 嵌入式合规检测:如CSDN文章提及,企业与教育机构需构建“技术使用-伦理教育-监管落地”的闭环体系,通过嵌入工作流的实时合规检测,推动负责任的AI应用4。
-
推动国际化监管与行业协同:公众强烈要求对AI进行监管,70%的人认为监管有必要,且76%的人期望建立国际层面的法律1。这反映了AI跨国界、跨行业的特性。国际标准(如ISO制定的标准)可以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可互操作的监管和治理框架。国家政府、行业组织和技术社区的协同合作,将是确保AI健康发展的关键。
展望未来:共建信任AI生态的宏伟蓝图
我们正处于一个由AI重塑社会与商业的十字路口。KPMG报告提出的核心启示是,要重构人工智能赋能型社会、负责任推进AI融合,需要_多方共同承诺_1。这引发了一个深层次的哲学叩问:借助人工智能,我们希望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与组织?
未来3-5年,AI信任的构建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设计。技术进步将聚焦于开发更透明、更可解释、更鲁棒的AI模型。同时,产业生态将形成一套更完善的负责任AI供应链,从数据提供商到模型开发者再到应用集成商,每个环节都将承担起信任的责任。例如,AI芯片设计将开始嵌入硬件层面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开源AI社区将不仅关注模型的性能,更会强调其伦理评估和安全审计。
从社会影响层面看,弥合信任鸿沟将不仅提升AI的经济价值,更将塑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公正和可持续的数字未来。教育体系将加速AI素养和伦理教育的普及,培养能够与AI协作、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和人际互动能力的未来劳动力。最终,对AI的信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重构。它呼唤着一场技术、商业、社会、伦理的协同进化,以确保AI真正成为服务全人类福祉的强大力量。
引用
-
毕马威报告: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态度及使用情况调查 · 安全内参 · 柳鑫荻(国科大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5/07) · 检索日期2024/05/20 ↩︎ ↩︎ ↩︎ ↩︎ ↩︎
-
如何实施负责任AI 实践 · SAP · (无作者信息) (无发表日期) · 检索日期2024/05/20 ↩︎
-
第17 章:可信AI · jimmysong.io · Jimmy Song (无发表日期) · 检索日期2024/05/20 ↩︎ ↩︎ ↩︎
-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AI信任、态度与应用研究报告530+份汇总解读 · CSDN · (无作者信息) (无发表日期) · 检索日期2024/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