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情绪知识”遇上AI:老年智慧如何重塑智能时代的未来范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腾讯研究院与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揭示了老年人独特的“情绪知识”与“生活智慧”对AI发展的核心价值,通过构建“长者智语”数据集和深度共创机制,为AI注入人性化的温度与厚度,预示着一个从“AI助老”迈向“AI共创”、以尊严与情感体验为核心的适老化智能社会新范式。

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正在重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在情绪智能和人际理解上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类情感与社会情境时。传统上,老年人常被视为数字鸿沟中的“被服务者”。然而,一项由腾讯研究院与北京邮电大学张为威团队联合推出的年度报告《站在长辈肩膀上的人工智能》1 颠覆了这一认知,深刻揭示了老年人在漫长人生中积累的独特“情绪知识”和“生活智慧”对于训练更具人文关怀的AI模型的关键价值。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一场关于AI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包容性以及代际智慧传承的深刻思辨。

技术融合的底层逻辑:从经验到数据的“情绪知识”工程

当前AI的核心优势在于逻辑与计算,但在情绪知识(Emotional Knowledge),即对他人情绪的识别、同理心与人际关系维系能力上,仍显稚嫩。老年人几十年社会交往与人生历练中沉淀的“隐性智慧”恰是AI亟需的养分。研究团队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痛点,致力于将这种非结构化的宝贵经验转化为AI可学习的知识资产。

其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长者智语”数据集。该数据集以腾讯AI向善语料库(老年库)为基础,新增了1408条由老年人撰写的优质语料,总计包含9455条真实且带有丰富场景信息的语料。更关键的是,研究团队采用了一套**“初始应答 - 深度追问 - 逻辑拆解”的三阶挖掘框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邀请44位老年人以“情感专家”的身份,剖析提问中隐藏的深层情绪逻辑和群体性困境,例如子女忙碌背后“渴望被关注和陪伴”的心理需求1。这种对“话外之音”的精准捕捉,是传统AI语义理解难以企及的深度。

此外,研究团队引入了**“场景 + 情感”的双重分析框架**,对8047组原始问答对进行精细化标注。他们发现老年人的问题普遍存在“表层场景 + 深层情感”的双重诉求,且情绪常呈现“积极与消极情绪交织”的复杂特征。例如,老年人在学习使用视频电话的喜悦中,可能同时夹杂着“怕麻烦子女”的担忧1。这种对复杂情绪的精准识别和标注,为AI理解人类情感的微妙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粒度。

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回复,团队总结出共情支持型、理性劝导型、经验分享型与实用指令型四种回应风格,并发现共情支持型是老年人最受欢迎的回答类型,尤其是在高度情绪化的话题中,理性与情感并重的回答更受青睐。这表明,AI要赢得老年群体的信任,不仅要“听懂话”,更要“听懂人”,并以贴合情境的智慧方式进行回应。

跨界协同效应分析:重塑银发经济与代际关系

这项研究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带来了商业模式和社会生态的深远影响。

  • 商业模式的范式转移:从功能适老到尊严适老 传统的适老化产品往往聚焦于“功能简化”,但忽视了老年人的情感体验,甚至可能因过度强调“适老化”而让老年人产生“自身脆弱”的负面感知1。该研究揭示,银发经济领域应完成从**“功能驱动”到“尊严与情绪体验导向”**的转型。未来的适老化产品与服务,将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如自主感、社会价值认同)为核心,而非仅仅是基本功能。这意味着市场将涌现出更多具备高情商、能提供深度情感连接的AI产品和服务,如智能陪伴机器人、个性化健康管理助手、情绪识别与干预系统等2。具备“情绪知识”的AI将成为下一代银发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推动形成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市场蓝海。

  • 产业生态的共创模式与投资逻辑 腾讯研究院与北京邮电大学的合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种**“产学研+用户”的多方共创**。老年人从“被动接受者”升级为“情感专家”和“回答质检员”1,深度参与AI的训练和优化过程,实现了从“使用者”到“训练师”的角色升级。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深度共创模式,为AI研发提供了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数据和反馈,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用户接受度和黏性。对于投资方而言,具备这种深度用户参与和情感赋能的AI项目,将更具长期价值和市场穿透力,吸引资本流向那些能够提供“温度与厚度”的AI解决方案。

  • 社会影响的代际融合与角色重塑 这项研究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重塑了老年人在技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从数字鸿沟的“边缘人”转变为**“知识与智慧贡献者”**1。它打破了“技术只属于年轻人”的刻板认知,让老年人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和生活智慧,实现自我价值认同,并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传承的社会资产。这不仅缓解了数字时代的代际隔阂,更推动了“代际共创”的包容智能社会。正如Google搜索结果中提到,AI适老化正从“AI助老”走向“AI用老”、“AI孝老”2,老年群体尤其是“黄金一代”(1960-1970年代出生)正在成为AI产品有需求、有了解、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进程。

新兴生态构建路径与未来图景展望

这项研究为AI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向。

  • AGI时代的前置条件:情商与智慧的融合 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日益临近的“拐点”2,仅有强大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是不够的。未来AI若要真正成为人类的“伙伴”,而非仅仅是工具,就必须具备理解和共情人类情感的能力。将老年人的情绪智力与生活智慧纳入AI训练体系,正是为AGI注入这种“温度与厚度”的关键路径。它将推动AI从“功能实现”向“情感共鸣”的深层次发展,拓展其在医疗陪伴、养老服务乃至更广泛人机交互场景的应用边界与价值空间。

  • 伦理治理与“AI向善”的实践路径 “AI向善”不仅仅停留在口号,更需要具体的技术路径和实践方案。这项研究通过让老年人深度参与AI的训练和评估,确保了AI模型在发展过程中就融入了人类的道德判断、价值观以及对“尊严”的理解。这为构建负责任的AI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处理敏感的个人情感数据时,需要建立严格的隐私保护和数据伦理规范。同时,这种实践模式也有助于消除AI可能带来的偏见,使技术成果真正由社会共享1

  • 具身智能与全屋智能的未来想象 Google搜索内容提到,大模型加持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和全屋智能的适老化改造,是AI适老化领域备受期待的方向2。一旦具备了深厚“情绪知识”的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结合,它们将能更自然、更体贴地与老年人互动,提供个性化的物理照护和情感陪伴。例如,一个能够识别并回应老年人微妙情绪的智能家居系统,或者一个能以共情姿态提供健康咨询的陪伴机器人,都将极大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随心所欲”的晚年生活2

这一研究实践的意义超越了简单的技术应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能社会,是能够珍视并传承每一代人的生命经验与智慧,让技术成为连接而非隔离的纽带。正如重阳节所象征的“登高望远、敬老怀思”1,AI的适老之路也需以长者智慧为坚实基石,方能行稳致远,照亮代际共创的未来。


  1. 站在长辈肩膀上的人工智能·36氪·腾讯研究院(2025/10/29)·检索日期2024/05/29 ↩︎ ↩︎ ↩︎ ↩︎ ↩︎ ↩︎ ↩︎ ↩︎

  2. 站在AGI拐点,重新想象老年生活- OFweek人工智能网·OFweek人工智能网·脑极体(2024-01)·检索日期2024/05/2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