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一项为期一年的研究揭示,中国老年人并非被动接受AI,而是以其独特的“活法”重新定义了算法,强调情感、信任与慢节奏的共存。这不仅为AI适老化设计指明了方向,更预示着“银发经济”中人文关怀驱动的商业新蓝海,推动技术回归人性尺度,构建一个能容纳“慢”的共生社会。
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其速度与潜能令人震撼。当技术精英们在迭代模型、优化效率的赛道上全速狂奔时,一个由复旦大学和腾讯共同发起、为期一年的“教100位老年人使用大模型”研究项目,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慢”节奏,为我们揭示了技术与人类生活之间更为深刻的连接——以及算法如何被“活法”重新定义。这份报告不仅是教学记录,更是一场关于技术人文尺度的深刻观察,它融合了实证数据、哲学思辨与市场洞察,为我们理解AI的未来提供了独特视角。
技术与情感的交汇:老年人AI使用行为的深层洞察
该研究项目通过对100位老年人的纵贯观察,深入剖析了他们接触、理解和使用大模型过程中的心理历程。数据表明,老年人对新技术的“信任校准”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螺旋过程。初期,他们普遍存在“为何要用?”的困惑,认为现有生活充实,不希望技术替代家人朋友的交流,且对大模型“万能”特性感到无所适从,这反映了他们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技术观和对真实情感连接的渴望1。
在信任构建阶段,84位老年人通过有限纠偏逐步建立信任,但这种信任并非总是理性的。部分人会以自身经验为参照,即使回答不准确也可能给出肯定评价。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5位女性老年人与大模型形成了协同互惠的信任关系,她们包容技术弱点,主动“调教”模型,甚至将其视为平等的交往主体,追求双向对称的信任。这种现象挑战了传统人机交互中“用户适应技术”的范式,转而展现出“技术适应用户生命叙事”的潜力。
然而,信任校准也并非一帆风顺。16位老年人因技术风险刻板印象或情感防线而始终抗拒,认为与机器交心是“自我贬值”;另有部分人则陷入“越校越错”的误判循环,过度期许大模型的“全能性”,或因界面设计不当、方言识别障碍而产生认知固化2。这揭示了AI在交互设计上,不仅要解决功能可用性,更要回应深层心理需求和文化语境。例如,老年人使用大量语气助词和客套语,并非“低效”,而是寻求“被接纳”的互动方式,界面能否“邀请人开口”成为关键。
银发经济的新蓝海:需求驱动的AI商业化路径
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3。这催生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银发经济”市场。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面临人力短缺、供需脱节等结构性矛盾,亟需科技赋能3。然而,现有的智慧养老产品常陷入“技术炫技”和“功能过剩”的困境,约43%的产品在购买后三个月内即被闲置,反映出产品设计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显著脱节3。
此项研究描绘了老年人对未来AI的四大情感画像:可算命的“半仙”、可信赖的医生、可聊天的“朋友”和可放松的玩具。这些看似朴素的需求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
- “半仙”:体现了老年人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对“被确认”的渴望。商业上可发展基于大模型的情绪支持和积极心理暗示服务,而非迷信,提供精神慰藉型应用。
- “医生”:健康咨询类需求占比高达四成以上。老年人需要的是“耐心讲解、懂人话”的健康助手,而非取代医生的专业权威。这为AI驱动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和慢病辅助咨询服务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乡村地区3。
- “朋友”:48位老年人表达了对“能说话、不嫌烦”的陪伴。这指明了AI陪伴机器人和情感交流软件的市场前景,它们不应替代真实社交,而是作为补充性的低风险社交渠道,满足孤独感,重建生命意义和自主感。
- “玩具”:老年人对“玩”的渴望体现在学戏、听书、编诗、讲笑话等“慢娱乐”中。这要求AI产品提供简单、有趣、支持学习与创作的沉浸式体验,而非复杂的重度游戏。
阿里巴巴《2025“银发+AI”应用趋势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趋势,适老化智能产品销量激增,智能穿戴设备、陪伴机器人等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0%4。然而,报告也指出,当前的养老机器人和AI陪聊仍有局限,尚无法与人真正共情,提醒产业界需将AI定位为“陪伴新选项”,而非亲情替代品。
跨越数字鸿沟:设计、伦理与共生化未来
研究揭示了老年人使用大模型过程中的“提问沟”和“性别沟”。“提问沟”源于老年人对技术互动的不安和对“多余客套”的坚持;“性别沟”则由家庭性别角色规范导致的“挤压效应”(家务负担)、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挤占效应”(旧设备使用)和自我贬值认知内化引发的“替代效应”(依赖子女代劳)共同造成5。这些现象凸显了数字鸿沟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
为有效弥合这些鸿沟,未来的AI适老化设计需从“简化”走向“温度化”和“共生化”6。这意味着:
- 界面设计的变革:需采用温暖图标、拟人化昵称、清晰按钮、柔和语气、缓慢节奏,提供“被允许出错”的安全感。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界面恐惧”问题,需进行深度本土化改造。
- 多模态交互的优化:提升对老年方言、语气词的识别率,让语音交互更自然、更具“人味”。
- 伦理与价值观的融入:警惕AI拟人化可能带来的过度信任,确保AI作为工具的角色定位。同时,技术设计需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性与尊严,避免“非人化”体验。
- 社会政策的协同:政府应出台统一的智慧养老设备互联互通标准,扩大医保支付范围,并通过税收优惠支持“需求导向型”创新。同时,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AI赋能培训,形成人机协同的服务模式34。
- 跨学科研发团队:组建包含老年学专家、交互设计师、人类学家的团队,确保适老化设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打破技术推动型研发的局限3。
人文尺度下的AI演进:对未来3-5年的展望
这项研究为我们描绘了未来3-5年AI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追求极致效率和通用智能,转向深耕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理解。未来的AI不再仅仅是“更快更聪明”的工具,更是“能等多久”的陪伴者1。
- 定制化与情感AI Agent的崛起:基于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刻洞察,我们将看到高度定制化的AI Agent产品兴起。这些Agent能够学习并适应老年用户的个人习惯、方言语调、情感倾向和生活节奏,提供“像老朋友一样”的陪伴和辅助。它们将不仅仅是信息检索工具,更是具备策略性信任、能进行情感互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用户生活叙事的人格化数字伴侣。
- 医疗健康AI的泛在化与普及:AI在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心理支持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成熟。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实现无感化、预防性、个性化的健康监测和干预。特别是在基层和农村地区,AI将成为弥合医疗资源差距的重要力量,提供可信赖的初级健康咨询和就医辅助服务3。
- “慢娱乐”与数字文化共创:老年人对学习和创作的渴望将推动AIGC在文化娱乐领域的发展,但其形态将是“慢”且“有温度”的。AI工具将赋能老年人进行诗歌创作、故事讲述、传统技艺学习,甚至参与数字艺术创作,帮助他们重建社会存在感,延续生命意义1。
- 企业级AI解决方案的人性化转型:对于智慧养老产业,企业将从销售硬件转向提供“产品+服务+金融”的复合商业模式3。成功的企业将更注重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伙伴网络,并将适老化设计和用户体验作为核心竞争力。投资逻辑也将从纯粹的技术领先性转向对社会价值和长期可持续性的评估。
这场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100位老人的故事。它提醒我们,人不是算法的输入变量,而是算法的尺度。算法应以人的感受、节奏、尊严为边界去生长。当科技被拉回到人的节奏里,它才真正拥有社会的灵魂,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语言。未来的科技发展,其核心命题不再是效率或能力,而是如何让技术变得有人味,如何设计出能够理解、共情并融入多元生活方式的共生AI。这不仅是数字时代的人文底色,更是衡量社会进步的真正标尺。
引用
-
老年人怎样用活法定义算法:1年100人1场实践·36氪·腾讯研究院(2025/10/30)·检索日期2025/10/30 ↩︎ ↩︎ ↩︎
-
老年人怎样用活法定义算法:1年100人1场实践·36氪·腾讯研究院(2025/10/30)·检索日期2025/10/30 ↩︎
-
跨越数字鸿沟:智慧养老产品如何满足老年人真实需求?·AgeClub·AgeTech新视野(2025/10/30)·检索日期2025/10/30 ↩︎ ↩︎ ↩︎ ↩︎ ↩︎ ↩︎ ↩︎ ↩︎
-
阿里巴巴《2025“银发+AI”应用趋势报告》:老年人是AI时代深度参与 ...·智慧城市行业分析·rudy(2025/10/29)·检索日期2025/10/30 ↩︎ ↩︎
-
老年人怎样用活法定义算法:1年100人1场实践·36氪·腾讯研究院(2025/10/30)·检索日期2025/10/30 ↩︎
-
AGI 视域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技术解决方案初探·中国社会保障学会(2024/05/30)·检索日期2025/10/30 ↩︎